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本文以对宗教与艺术超越人生所达到的永恒无限之境的具体描述为基点,比较了宗教超越与艺术超越的生成方式、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人生的关联程度。宗教的超越之境以汇集一切真善美的方式生成,它是对人生的覆盖与遮蔽;艺术超越则是审美者由现实的具体事物与自身的审美情感相契合印证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达到超越之境;它根源于人的自由本性,是对生命的颂扬,对自由的礼赞。  相似文献   

2.
“感兴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包蕴其中的审美心理发生模式就是通过对“兴”的多重阐释获得的。古代文艺家们通过登高、游历、饮酒去“寻兴”从而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突破日常生活常规对现实人生的钳制与束缚,达到现实人生向审美人生的升华与超越,从而实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石湾陶瓷艺术品类繁盛,在实用功能中蕴涵着石湾陶瓷艺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百姓日常生活场景中再现着石湾陶瓷艺术对生活的解读;在各类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中表达着石湾陶瓷艺术的价值判断和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农民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从家庭生命周期的历程来看,“人生任务”规定了农民在不同阶段需要承担的社会义务及其实现方式,义务感构成了日常生活的驱动力,农民在“人生任务”的实现中获得生命的“圆满”。家本位、代际关系与“过日子”是农民生命价值实现的核心要素,也是理解“人生任务”的关键概念,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农民获得了生命绵延感与死后世界的想象,获得了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这构成了中国农民宗教意识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指向是人生论,其哲学可谓人生论哲学,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人生美学(人生论美学),它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人生美学的兴趣不像哲学美学那样探索抽象的美是什么,也不像艺术哲学那样从抽象的哲学理念出发探讨所谓艺术的本质,更不像艺术心理学或艺术符号学专门从心理学美学或符号学美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种种特征;它的根本兴趣在说明美与人的关系,美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美与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总之,美与人生的关系。人生论美学既热烈执着于人生又高逸超拔于人生的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诗性呈现。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坚持小说的故事性和叙事艺术,她讲的故事具有日常生活化和关怀人性与人生的特点;王安忆提出"小说的物质部分"强调小说的情节应当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为了强调小说中理性的力量,总结创作规律,从而超越个人经验来进行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由来已久,教育思想与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教育与哲学的结合点是人。教育走向哲学是把人引向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思考,引向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教育哲学是教育学与哲学高级形式的结合,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审美历史上的一个难题,也是艺术反思所经常面对的问题。而理清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对认识艺术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着重要帮助,而且对说明艺术反思在作用于日常生活的两种表现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客体世界;艺术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弥和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意义阐释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社会参与、反思与批判性等。装置艺术因多采取生活用品和工业品等而与大众生活意象相联系;以其对大众生活意象的反诘与超越而获得了大众化和贵族化的双重品格。但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作为观念化艺术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是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不仅指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生的审美解释。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福柯同样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生活是艺术品"和"自我构成为主体"等思想。福柯推进了尼采的审美生存主张,并力图将审美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应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关系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1.
人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远行"到"回归"的过程,从而呈现出前艺术——纯艺术——后艺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艺术从最初与人类日常生活及实用技术一体化的状态出发,逐步"远行",不断净化自身,直至与技术的最终分离。到了现时代,技术性作为一种看得见的因素又重新参与到艺术当中来,并促使跨媒体艺术的形成;艺术在技术的引领下再次与生活"跨界"融合,实现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回归"。在跨媒体艺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具有"跨界"思维方式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旅游胜地等).面对这种现象,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同时,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汇入世界女性主义潮流;中国的女性艺术是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组成部分。基于中国女性艺术成长事实和世界女性主义潮流趋势两个角度,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界定后发现,从1989年肖鲁的装置艺术《电话厅》呈现两性对话的困境,到2016年姜杰的雕塑《大于一吨半》表达女性对性别体制全方位思考,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思潮,不仅体现了思潮生长脉动,也体现了中国女性经验特征,大批女性艺术家致力重绘日常生活叙事美,创造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三种日常生活叙事策略,见证了中国日常生活巨变和女性主体成长,并且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在创作初期就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诗化生活的艺术观,它包含日常生活、自由、爱、美等因素。这种艺术观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是徐志摩对于新诗抒情美学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定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以崇高为代表的经典审美正在退却,而以愉悦为代表的亚审美正在广泛流行,亚审美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是艺术范围的扩大与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艺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便捷化。  相似文献   

18.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19.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的美学特质。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它或者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或者是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而文学艺术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诗意"表现的艺术起源论观点,正是解决"审美泛化"问题的一剂良药,正因其如此,决定我们所关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官上,而应具有更深层的"意境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女性陶艺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当代女性陶艺缘起于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90年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具有自身独有的艺术表达视角。当代女性陶艺具有强烈的女性生命体验,注重身体的向内审视;注重从女性日常生活体验出发,倾诉传统父权社会下被压抑的女性感受;注重将生命之美与自身感受结合起来,在作品中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