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生态恢复,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捆绑起来,制定一套完整的对策付诸实践.通过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稳妥地推广相关地区各民族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技能,辅以适用的技术手段,稳步提升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对水资源的截留、储养、再生与净化功能,确保我国的珠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2.
漓江     
如果说桂林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漓江绝对是桂林的灵魂,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437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  相似文献   

3.
西江经济走廊是指从广东肇庆到广西贵港横跨两省区的地域单元,全长500多公里,是珠江流域中一个典型而又特殊的区域地带。它包括肇庆市、梧州地、市和玉林地区,总人口1828万人,面积68882平方公里。西江经济走廊东部是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西部是桂、柳、邕中心城市以及大西南,它又处在珠江流域中部,因而同时兼有东部、西部和中部的三重特征。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在我国开放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4.
15年前即1985年,在中国画坛上有一幅巨作产生了较大的轰动,这就是广西壮族画家黄格胜费时三年多时间,在反复上下百里漓江20余次,写生稿上千幅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中国画巨幅长卷《漓江百里图》。该长卷长200米、高0.6米,是自古以来最完整表现了漓江从桂林到阳朔全程风光的画作,漓江的阴晴雨雾、渔舟村舍等—一展现在人们面前。该作品先后在桂林、柳州、南宁、美国旧金山等地展出大受欢迎和好评,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各种报刊等宣传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广西美术出版社两次出版了大型画册《漓江百里图》。1…  相似文献   

5.
10多年来漓江枯水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桂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漓江流域枯水期缺水日益严重,2004年1~3月漓江间距性断流两个月之久,漓江上的旅游船只由于断流无法开船.漓江流域枯水期极大地影响着桂林市旅游事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创建漓江游览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而漓江则是桂林的灵魂,因此加强对漓江的保护应引起更高的重视。一、对于整个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立法,必须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二、废止政出多门的现有漓江管理办法,组建独立于漓江流域各县区和各部门的独立管理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依法全面履行漓江流域环境保护职能;三、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科学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达到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实长效目的,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7.
一、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制度 ,特别是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下大力气 ,同时也要大小并举组织精兵强将 ,突出重大项目招商 ,是桂林市政府对外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才能在实效上取得大的进展和突破。市政府多次组织招商小组分赴香港、厦门、昆明、深圳、东莞等地考察招商 ,不断引进、开拓新的项目来源。如香港新泰基投资有限公司和桂林訾州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桂林漓江乐园有限公司 ,投资近 30 0 0万美元 ,致力于开发“绿岛美洲———漓江訾州岛” ,将为桂林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格局增添一道亮丽的…  相似文献   

8.
漓江在我区旅游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她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开发漓江的旅游资源,认真保护漓江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桔  李际平  杨永德 《学术论坛》2005,(12):123-127
近30年来,漓江上游水源林面积急剧下降,森林水文效能大大衰退,造成洪汛年频率增加、枯水期逐年延长现象。文章采用遥感影像技术和森林生态学理论对漓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漓江为例,分析了河流型风景区游览模式的形成和固化过程。研究指出1979-1999年国家以入境游、观光游为导向的旅游政策是漓江大船一站式一日观光游游览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权力因素、生态保护因素、游客因素等六大因素形成的正负反馈机制不断加强游览模式的固化效果和路径依赖,最终导致了漓江游览模式陷入锁定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原有的模式陷入次优状态,尤其不利于民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引起了对原有模式进行改变的制度需求。地方政府通过改变其原有的职能,引进新的由社区参与旅游决策和利益分享的制度,是打破锁定状态,促进漓江旅游和沿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