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歧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歧视,从传统观念、法律、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的原因,构建一个以贝克尔歧视理论为基础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统计性歧视分析——基于贝克尔歧视理论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就业歧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面临严重的统计性歧视。本文基于贝克尔歧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统计性歧视分别表现为"同酬不同工"和"同工不同酬",并从新建本科院校和女大学生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372-373,394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然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并未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出现性别就业歧视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余地,单纯的“就业供大于求”只是表面现象.文章通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女大学生由于就业歧视而导致的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严重违反了就业平等权,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有所扭曲,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分析我国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状况,从各个角度研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希望对探寻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遭受歧视这一社会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其表现类型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洪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8):47-48
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一直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这种现实已经影响到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文章分析了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受歧视的根源,并阐述了建构和谐两性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成因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冶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0-93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女性享有平等就业权是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两性协调发展的保障。然而,近年来以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为代表的女性的就业歧视,已经演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了有关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规定,但仍难以有效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歧视问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下降。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重点对策为重构反就业歧视立法,具体说来,应当完善、细化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修改现行法律中不利于女性就业的规定,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和就业歧视行为,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程序或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法律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用人单位及大学生本身因素等的制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并屡屡出现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含义、主要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吕联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4):137-140
大学实行分级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论文基于贝克尔歧视理论对大学生在大学分级下的统计性歧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减少大学分级对本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我国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年龄歧视和其他方面的歧视.剖析了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中,就业歧视行为实质就是在市场竞争中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况下,有限理性经济人通过一种惯常的价值判断和认识体系,从而实现对劳动力生产要素配置的一种次优选择.提出了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反就业歧视的经验,通过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等措施构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就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以威廉姆森和哈特为代表的两种进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辉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有两个重要分支--交易费用经济学(TCE)和产权理论(PRT)。TCE和PRT都把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作为共同基础,但在分析问题的重点和思路上有着严重的分歧。TCE认为契约不完全导致的交易费用主要源于事后的失调,因而强调事后适应性治理;而PRT则认为契约不完全导致的交易费用主要源于事前的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因此强调事前的激励机制。如果能够在有限理性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那么将有望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这是未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徐兴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42-45
交易成本理论、谈判理论和产权理论构成了法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三个理论的预设基础相同并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产权理论在制度层面是最基本的理论,是交易成本理论展开的必要前提,谈判理论着眼于自愿基础上的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13.
徐可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172-176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流行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在一定程度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往一段时期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状况。该教材中出现了种种漏洞和纰缪,显然是由于当时编撰者在文化常识、文字功底、艺术感觉、理论素质、学术规范等方面的缺失造成的。总结这一问题,可以为当前以及未来的文艺学学科建设提供一个方面的警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潘爱香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40-42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有两种理论应该特别注意。一是成本生命周期理论,它告诉我们成本存在并取决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成本管理必须立足于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另一个就是约束理论(thetheoryofconstraints),它将注意力集中于制造活动本身,旨在寻求不断的成本改善。应该说,这两种成本管理理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才能使成本管理从战略到战术得以系统落实。鉴于约束理论于学界和业界均更感陌生,本文欲对其概念及其主要运用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引起大家的关注及共鸣。 相似文献
15.
孙玉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5-18
邓小平谙熟唯物史观。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人的本质学说一脉相承。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人、主体性、人民性 ,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最高信念和最终动机。只有从人民性这个层面上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诠释邓小平理论 ,才能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新古典财务理论不同,产权理论将企业融资契约的缔结过程视为企业控制权配置或争夺过程。债务契约是核心的融资契约,其使用的程度和范围决定了企业融资契约的结构,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所有权结构或者企业治理结构的一般特征。基于企业财务冲突与控制权配置的角度,本文对债务契约与控制权配置关系的理论研究所经历三个阶段(早期的静态控制权理论模型阶段、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模型阶段、不完备契约理论模型阶段)进行了理论梳理与述评,并对GHM理论的债务契约与控制权的配置目标与机理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和合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文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5
当代中国哲学,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大体都是"接着讲",也即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当下,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同世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国问题,也就是全人类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哲学是什么?哲学如何创新?和合学是什么?为什么要讲和合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何云松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61-64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将存在的范畴分为十类,其中实体是独立和核心范畴,其余范畴是依存和次要范畴。实体与其他范畴是被依存与依存、被表述与表述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在学理上至少有两个重大意义:正名并创立逻辑学;表明人们不能在认识关系之外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存在与思维同一。通过举例分析,认为“白马非马”是诡辩。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划分,以及对一般与个别及其关系的看法的矛盾和混乱。一般与个别作为实体并无第一第二之分;在存在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既是客观实在又是概念;在认识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是认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曾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285-290,296
合理性可谓法治的元理论,法治观直接导源于理性论。柏拉图在区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基础上,将其法治观建筑在理念世界的殿堂之上。亚里士多德则从经验世界中论证原因,对原因的论证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论证法治的五个基本内容。康德以实践理性的绝对命题来构筑其形而上学的法治观。韦伯区分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并将其形式法治观建立在形式合理性的大厦之上。哈贝马斯在交往理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好这两项工作,必须认清两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依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对此,本文明确提出以下观点: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发展的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升是学科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前提,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和难点所在,组织、管理、整合是促进学科发展和课程落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