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诗的奠基期,作为一个较早具有理论自觉的诗人,闻一多的理论批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提出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还表现在他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力避新诗"非诗化"和"欧化"倾向,摒弃新诗批评的门户化,引领和推进新诗的艺术化、民族化和多样化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俊明 《南都学坛》2005,25(6):57-61
何其芳的新诗和散文以及在文学史研究中的成就已经成了研究者的共识。何其芳的新诗理论与批评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如对新诗本体的认识,对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以及民歌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启示性。何其芳认为判断是不是诗并不在于简单的外在的分行排列,而在于要尽可能提供感人、新鲜、深刻的内容和相当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具体的诗人都有着个性和独特的创造,但是其共同的特征是有着形象的优美与丰富,语言的精练和谐、富于音乐性。同时,可贵的是,何其芳在肯定新民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时,也指出民歌体是有局限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当然,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因素,他的新诗理论与批评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50、60年代的新诗评论从主张写实到现代主义;作为经济飞跃发展的70年代,新诗本土意识成长;"九七"回归后香港诗评的主体性仍在。但总体来说,香港当代新诗理论批评虽然在悠长的梦境中逐渐苏醒,但毕竟在狭窄的空间内挣扎,难于出现经典文本和诗论大家,其成绩远远比不上台湾和内地。  相似文献   

4.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他的新诗理论与创作,不仅是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转型的一种中介形态,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美学意义。因此,全面地透视胡适的新诗理论与创作,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20...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苏雪林的新诗批评在其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对其新诗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6.
"废名圈"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派别,在新诗创作和批评方面均有独特的造就.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这一派圈子形成,同时形成了谈诗、讲诗、论诗的风气.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沦陷后的北平诗坛,北平沦陷区的教育、文化环境为这一派诗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废名圈"围绕自由诗这一观念和理想,建构自己的新诗批评话语.这既离不开对当时新诗发展问题的正视,也离不开对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选择性继承."废名圈"新诗批评话语也是一种隐微的政治性话语.考察这一派新诗批评话语的生成过程和意味,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派的具体存在,认识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批评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是新诗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小说的时代,那么,第三个十年——主要是抗战时期,便是戏剧的时代了。正是这个戏剧时代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时代戏剧,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理论与批评。抗战戏剧创作的繁荣同戏剧理论批评的活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本文试图从戏剧运动、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批评的关系的角度,勾画出抗战时期戏剧理论批评发展的一个轮廓;并对其历史作用和功过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钟敬文的新诗理论和批评,主张构成诗歌的各种因素要适切、均衡,并在尊重文学史、正确整理古典文学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新诗的创作;他还进行了一种学科交叉式的诗学实践,以民俗学知识论诗,把口头文学传统与新诗研究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新诗理论的成果;他采取接近古典诗学的诗话和格言警句文体论诗,形成独特的论诗文体,使他成为新诗学界具有自我风格的诗论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新诗名家,大都有着深厚的古典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这些新诗名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现身说法,坦承自己新诗创作与古典诗学的密切联系;另一种是虽未明确表述过自己对古典诗学的纵向师承,但其新诗创作得力于古典诗学之处仍斑斑可见.关注新诗名家与古典诗学的承传关系,对于打通中国诗歌史、提升新诗创作和理论批评水准、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诗学体系均有补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新诗和新诗理论都是从胡适开始的。他的新诗理论集中体现在1919年写的《谈新诗》一文中,也散见在评论、序言、通信中。尽管其理论并不系统,也欠深刻,但却代表了新诗开创初期的理论水平。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胡适的诗歌主张,“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者,大体上也这般作他们的诗。《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11.
1929年出版的草川未雨《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被公认为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但对其的评价历来过于简单。本文对著作概貌、论述对象以及批评态度展开具体分析,并与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进行一些比较,以观著作全貌、偏嗜,指出其在中国新诗批评史上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是对新诗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戏剧化"取戏剧的两层含义,即客观、间接与矛盾、冲突.九叶诗人的创作在事实上阐释了袁可嘉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伴随着新诗创作的繁荣,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技巧论诗学著作尤其引人注目.诗评家们从近30年的诗作出发,对新诗的基本范畴、基本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引领新诗创作向健康的方向飞速发展.自然,在这些论著中,也存在着观念滞后、话语方式单一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新诗理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是我国新诗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新诗创作对我国新诗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助威和推动作用;他的新诗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基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在新诗理论和创作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作人为新诗划定了界限,认为诗歌的专职在抒情,要求诗人应真诚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注重诗歌的散文化,指出了新诗深受中外诗歌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指出了道路,并深刻地认识到:新诗的根基不稳,新诗革命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6.
孙大雨对新诗格律的探索在时间上仅仅稍晚于新诗史上最早进行格律试验的陆志韦,是新诗史上最早认真考虑新诗格律问题的少数几个诗人之一。孙大雨新诗格律理论的核心是他的“音组”说。孙大雨的新诗格律理论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一种既符合诗歌普遍的格律原则,同时又适应现代汉语自身特性的格律设计方案。同时,他又将自己的格律理论应用于创作与翻译实践,留下了相当数量可谓圆熟的新格律诗文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形式、理论、语言、艺术等几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对新诗艺术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肯定了刘半农新诗创作的艺术成就,并联系当前的新诗创作实际,探讨了刘半农的诗对新诗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本文论述胡适与新诗艺术的关系,论述他的理论、创作实践对新诗艺术的贡献,他在理论上、创作中的失误和局限以及对新诗艺术的影响。试图在对胡适在新诗艺术中的作用的评价中,探讨新诗艺术的形成发展、艺术特色与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与分析周作人关于中国新诗的理论主张———从诗的本质、特点 ,诗人的个性表现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关系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诗人“梦想”的素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含蓄” ,到新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对外国近现代诗歌的态度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 ,以及怎样进行诗歌批评等问题。周作人对于中国新诗这些见解和主张 ,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