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关于人类战争的起源问题,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解决了的。一批中外学者,有的搜集许多资料揭示了人类战争最早出现的年代,有的考察当代仍生活在文明时代之前的某些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我国学术界有一个公认的普遍看法,战争发源于私有制,或者说战争是私有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简论》一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即为:“战争起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影响很大的《辞海》在“战争”条目中说:“战争是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以后才有的,……”1989年版又修改为“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这个“一定阶段”联系到《辞海》关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条目看,仍然是指私有制和阶级产生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战争作为未来战争的一种基本模式,一些特点在海湾战争中已开始展现,但这并不就是未来高技术战争。当然,随着全球军用高技术的竞争发展,这种战争模式终究是要到来的。因此,在当前的“搞技术战争研究热”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做好迎接高技术战争的各项准备,又要对未来高技术战争作具体的分析。 高技术战争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 列宁指出:“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决定自己对战争的态度的必要前提。要弄清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确定该战争的客观条件和具体环境是怎样的。必须把这种战争置于它所发生的历史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自己对它的态度。……”对待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态度正确与否,同样是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3.
战争与美国有着不解之缘 ,战争带给美国的多是福音。2 0世纪以前 ,美国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为美国开疆拓土 ,使美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 2 0世纪以来的历次战争 ,则一步步将美国塑造成为当今世界的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和超级霸主。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红利是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胜利———增长”和“失败———衰退”是战争与美国经济关系的基本模式。美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困难 ,为走出困境 ,美国政府正试图从战场上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战争法是国际法的分支 ,它既是对敌斗争武器 ,又是在斗争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的衡量标准。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战争该不该打、控制在何种规模、采用什么手段、使用何种武器等 ,在决策中都要注意战争法的有关规定。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善于运用国际法这个武器 ,来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1]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全新的战争 ,我们应对其中的战争法问题进行思考 ,以便在新时期军事斗争中能恰当地适用战争法 ,正确决策 ,更好地打击敌人 ,保护自己 ,夺取军事斗争的全面胜利。  一、师出有名 ,具备使用武力合法性 ,是进行战争的前提  现…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战争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拉克战争出人意料地结束了。战争没有像许多专家所预想的那样 ,有伊拉克方面激烈顽强的抵抗和美英联军攻打重点设防城市时的重大人员伤亡。相反 ,被看做伊拉克政权最后希望的“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等主力 ,未见有哪怕一点像样的有组织反攻便不战自溃 ,留给人们诸多悬念。殊不知 ,这一切都是美英联军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政治攻势的结果。此次战争美英联军进行了充分的“政治包装” ,以“硬的”震慑 ,“软的”攻心 ,并辅以凌厉的新闻战 ,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配合 ,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与政治的双赢战。因此 ,透过伊拉克战争 ,我们不仅应该作军事上的总结 ,也应该做政治层面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旋即发动声势浩大的“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反 ·恐战争”中充满着正义与不义、文明与野蛮、人道与霸道、反恐与助恐、团结与分裂、胜利与失败六大悖论。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过程中,这些悖论令人深思、警醒!  相似文献   

7.
黄瑞成 《学术月刊》2015,(4):95-101
尼采在其学术思想生涯的起点上参加了“普法战争”,并从这一现实的政治行动中获得了其哲学的核心观念“权力意志”。未曾以“战争”为主题的哲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哲人:尼采完全有理由避免参战,却毅然要求参战,这是深受苏格拉底战争经历的影响。孔子参与并一度主持鲁国政事是为了“治国”,苏格拉底参加三次战役是为了服从城邦的法律,尼采服务于战争是“为祖国效力”:真正的哲人与城邦或祖国休戚与共。然而,政治哲人参与包括“战争”这种政治的极端状态在内的具体政治实践,终究只可能是一种短暂的“政治”行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尽管真正的哲人都不是“和平主义者”,但真正的哲人都不以“匹夫之勇”为其德性。真正的哲人明白,民众眼中的“胜利”,终究只是“被缚的囚徒眼中火光映照在洞壁上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战争喜剧电影就是以喜剧化风格拍摄成的战争题材影片,中国战争喜剧片诞生相对较晚.就喜剧化基调的具体定位论,可分为轻松搞笑的战争片、黑色幽默的战争片、笑中含泪的战争片.战争喜剧片在叙事上呈现出喜剧片与战争片结合的特质:选材角度多侧面表现战争;表现双方较量的片段变通运用“巧合”、“误会”等偶然性叙事技巧;情节编织上传奇性与游戏性结合等.  相似文献   

9.
王理万 《理论界》2013,(12):97-101
一国宪法为战争的发动、和平的维持预设了基本条件和制度,在中国宪法中也规定了多项战争规范。事实上,中国历部宪法文本勾画了战争与制宪的关系:即制宪作为战争的结果和目的,而战争成为制宪的必要手段与方式,连接二者是人民在革命和制宪中的主体地位。军队在中国宪法中处于关键且特殊位置,因为军队不仅事实上主导了建国战争,而且从法理上参与了建国制宪。宪法强调公民效忠与保卫国家的义务,但此义务也恰恰是公民政治地位的体现。宪法在战争权的分配方面形成了复杂的宪制安排,意在保证战争权高效审慎地运作。概言之,宪法中的战争规范指向“为谁而战”的问题,体现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双重宪法逻辑。  相似文献   

10.
论宋夏战争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比,在同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辽与北来订立“澶渊之盟”和金与南来订立“隆兴和约”后,都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休战和平局面。惟独北来与西夏之间战争频仍,自公元982年李继迁反来至北宋灭亡、金占领宋陕西诸路、末夏脱离直接联系为止,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双方处在交战和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战争成了来复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战争是由进攻和防御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来夏战争若以进攻和防守这两种基…  相似文献   

11.
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几种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人称朝鲜战争为“韩国战争”或“6·2 5战争”等。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韩国从权威主义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 ,人们开始反省权威主义时代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 ,韩国人对朝鲜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 :李承晚为了摆脱政治危机 ,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在南北关系上推行恐吓政策 ,在公开场合大肆鼓吹武力“北进统一” ,对这场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军在朝鲜战争期间的暴行被披露后 ,在韩国引发了一场反美浪潮 ,现在韩国人的抗议重点转向《驻军地位协定》 ,驻韩美军的日子将会越来越不好过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的30、40年代,现实战争的境域是胡风话语的生长境域,战争的日常化和私人化,使得战争成为胡风话语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使得胡风话语渗透着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方式,表现为“我们”体主语和战争术语相结合的话语特征;而胡风以“人民”为中心的战争启蒙观使得胡风话语超越了二元对抗的战争思维。  相似文献   

13.
拿破仑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几乎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关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众说不一。有的说拿破仑是战争的“疯子”,到处杀人放火,拿破仑对外战争是侵略扩张掠夺性的;有的说拿破仑领导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他是超自然、超智慧的天才军  相似文献   

14.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对原始部落时期战争作了论述。后来的许多军事理论家或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给予不同的解释,至今众说不一。争论的焦点是:该如何理解《起源》书中的“战争”概念?在阶级和私有制产生以前有没有战争?笔者认为,对战争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实在很有必要。一、什么是战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文献记载,除建国之初武王伐纣和成王初年的东征平叛以外,西周的对外战争并不多。例如《史记·周本纪》所记,唯昭王“南巡狩不返”,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一代的战事,仅此而已。当然,其它古籍也还有一些零星的记载越出《史记》的范围,不过总的看来战争不多,规模也不大。但从青铜器铭文看,西周某些时期战争极为频繁,其规模之大和战争的激烈程度也令人瞩目。因此,要讲西周的战争,必须利用这批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对文献记载加以印证、补充和斠正。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对西周的战争作全面研究,仅择其荦荦大者作扼要的阐述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夺取辛亥革命成果,进而复辟封建专制,爬上“洪宪皇帝”宝座。对此,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表达“必以前此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扫除独夫凶焰”,重建中华民国。经过广大革命者的共同努力,1915年12月25日。以云南宣布独立护国讨袁为标志的护国战争爆发。结果,袁氏王朝垮台,民国得以复生。在这场战争中,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所起的作用,学术界长期缺乏深入的研究,以致许多人一谈护国战争就只称许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党,忽视了中华革命党,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8.
王天晞 《人文杂志》2002,(4):127-131
中国战争的起源 ,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战争起源的历史过程 ,有四个明显特征 :部落间的暴力冲突 ,已发展为掠夺性的战争 ;部分生产工具已分化为专用于战斗的兵器 ;酋邦首长已有了具有军队性质的“营卫” ;出现了保卫部落及酋邦不受侵掠的早期防御工事─壕沟、围墙及城堡  相似文献   

19.
《学术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刊登了《为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一文。本人对该文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不同看法,就教于毛振发同志和广大读者。一、关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定义问题作者引用了克劳塞维茨(以下简称克氏)的“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三句话,并说成是“克氏战争定义”。到底应怎样看待克氏的战争定义呢?从克氏的著名论著《战争论》原文来看,战争定义应该是克氏用黑体字标出来的带有结论性的“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不是其他语言。这个定义,克氏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战争的目的,即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二是战争的手段,即暴  相似文献   

20.
美帝国主义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遭到失败以后,又实行所谓“逐步升级”的军事战略。现在,它正在沿着“逐步升级”的梯级往上爬,加紧部暑,要在越南以至整个印度支那地区打一场朝鲜式战争。七月二十八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悍然宣布,立即向南越增派五万名美军。这样,侵越美军的总人数将达到十三万人。约翰逊还决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