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导致印度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分层演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鉴于印度独特的国情,仅从种姓或阶级角度都不足以厘清印度社会分化状况.各国学者在对印度社会阶层的具体划分以及关于中等阶级的历史作用、规模等问题上既有共识也有不少分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运用外来理论分析印度社会需要极其慎重,切实把握印度社会的实际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教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社会的主体构架形式,是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级为一体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压迫性社会隔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贱民阶层和妇女备受歧视和压迫。印度社会世俗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贱民问题和妇女问题。英国殖民者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启动了印度的社会世俗化进程。印度的民族运动将这一进程推向深入。殖民地时期,贱民和妇女在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度独立后,种姓制虽已大为收敛,并在公开场合受到反对,但种姓的观念却在人们的思想中保留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如此。这使印度人在价值观深处发生分裂,同时用两种价值观判断现代化的一切,从而延缓了现代化进程。种姓价值体系的延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权者人为的过错。独立50 年来种姓由一种社会分层和歧视的制度转变为政治斗争和经济利益分划的工具,从而使种姓的价值观念找到了新的社会功能,因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4.
种姓制度是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一种古老的等级制度,它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法律。种姓制度对印度法律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古代,法律全面体现种姓制度的内容,并维护种姓制度的存在;在近现代,法律努力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5.
印度教以独特的种姓制度为依托,将宗教等级观念泛化到社会生活中,将世俗的社会生活宗教化。从根本上说,种姓制度是一种根植于印度教洁净观念的价值体系。中国凉山彝族等级制度则以血亲认同为标准,以家支观念和家支组织为依托,将社会关系亲缘化,把等级观念渗入到社会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内婚是两种制度共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以往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方法不足以解释当前的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重视阶层分析,依据客观实际,从整合社会力量、注重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阶级阶层新现象,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作为连接社会各组成部分关系网络,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而在社会结构的复杂体系中,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地位又尤为重要.为了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变革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选择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史.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不难发现在总体制度框架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主导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动因由政治动因转向了经济动因,同时,在社会自主变迁色彩取代人为强制色彩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也愈发明显.如何推动社会结构变迁继续保持良性发展,新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主流学派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的阐释,既有启发,也存在缺陷.在后工业社会,知识阶层的作用显著提升,但知识技术作为劳动能力不能作为阶级划分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关注个体生活权利,却不能以社会的差异性、个体化和多样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阶级意识的作用.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关系变得多元复杂化,应将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但不能因此否定其阶级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印度已绵延的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印度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今日种姓制已不再合法,但要真正废除它,彻底根除种姓意识、种姓观念,却十分困难。同时,随着印度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种姓制度又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其衰落之势不可避免,然而这种衰落又不太可能会导致种姓的彻底灭亡,经过整合后它仍将构成未来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因为种姓制表现出的顽强的与现代社会共存的调适性使之会在印度教社会长期留存。  相似文献   

11.
贱民制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部分。贱民解放的过程起始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印度政府通过制定世俗主义宪法,实行保留制度,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提高表列种姓教育水平和营造世俗主义的思想舆论环境等手段,着力消除这一社会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列种姓自身的努力也推动了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印度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它几乎与印度文明史并续至今,现今印度共和国境内仍有由这种制度所延续下来的3500多个种姓。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每一个种姓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集团,这些社会集团各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固定的传统职业,集团与集团之间互不通婚;每一个印度人与生俱来地从属于他所在家族的种姓,他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其所属种姓的影响和约束,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多取决于他所属种姓地位的高低。“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  相似文献   

13.
印度地理构成复杂多样,在印度古代和中世纪交通设施不发达的情况下造成了整个印度地域版图的分散性。种姓制度是维系印度社会框架的基础,它在地理因素的基础上加固了社会的横向和纵向的分隔,这种分隔为印度历史上不断的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印度在长期的政治分隔中无法取得地域和思想文化的一统,从而产生了多种宗教并出现了多元的文化类型。而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又使印度民众在思想取向上呈现差异。独特的种姓制度、频繁的外族入侵以及多元的宗教和文化,这些印度古代和中世纪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同时也构成了印度最为显著的历史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4.
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必须培育中间阶层。赖特基于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理论,并把“中间阶级”定位于一种“阶级关系内矛盾的地位”,而且认为“中间阶级”的扩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中间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阶层的收入,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无疑对我国中间阶层的培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萨提”是古印度传承下来的一种极残忍极野蛮的寡妇殉夫的习俗。本文阐述了“萨提”习俗的历史演变及其同印度教及种姓制度的历史关联;分析了其形成于印度教婚葬习俗;探寻其延续至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指出其对印度社会风尚和现代文明建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锡克教是在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平等社会而形成的一个新型宗教。但锡克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锡克教反对种姓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而建立的宗教体制;二是锡克教群体中的种姓构成;三是种姓对锡克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种姓歧视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来源于奴隶社会的种族征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制度,在现代印度,尽管已经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由于印度教的深刻影响,种姓不平等仍广泛存在于印度社会,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从它们中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影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政策因素的作用。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江潇潇 《东方论坛》2013,(5):98-103
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教社会的结构基础。斯里兰卡作为南亚次大陆文化圈的一员,种姓也是其社会构架的重要特征。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是斯里兰卡的两大主要民族,它们的起源与印度有着很深的渊源,种姓在这两个民族形成之初就存在,且带有浓厚的北印度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论是僧伽罗还是泰米尔种姓都走上了与印度种姓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变异的产生不仅缘于斯里兰卡自身独特的社会、宗教、经济发展轨迹,也缘于起源之初斯里兰卡种姓内部蕴合的某些特质,正是这些内在的基因让斯里兰卡种姓发展成为一种与印度种姓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化转变为“十大阶层”。值得关注的是改革30多年来,中国中产阶层正处于崛起阶段,尽管这个阶级阶层结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然而一个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