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崖壁画群,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画群之一,它以雄壮的气势、古朴粗犷的艺术造型和可以意会而不触摸及的神秘性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瞩目。笔者何幸,竟有机会对左江流域崖壁画作了实地考察!在秀丽多姿、奇峰挺拔的左江两岸,赭红色的画面在魏峨峻峭的悬崖上若隐若现,更增添了这青山幽谷的神秘气氛。纵观这些崖画,每个画面都以几乎雷同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或四肢外张弯曲  相似文献   

2.
一 广西南部左江流域著名的崖壁画,是壮族祖先的重要文化遗迹之一。 这些崖壁画全部以赭红色颜料绘成,从左江上游的凭祥、龙州、大新、宁明等县市,以至左江中、下游的崇左、扶绥县,在绵亘二百多公里的地段内已发现七十多处。它们多位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黑水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少数在远离江河的石壁上,每处画幅小则一、二平方米,大则达五千多平方米;画面的图象有的三、五个,有的则成百上千。这些图象线条简单原始,风格古朴,可以分为人物图象、动物图象和器物图象等三种,其中以人物  相似文献   

3.
广西左江流域非临江崖壁画点的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崖壁画点有七十九个。其中,沿左江分布、画壁面临左江的,称为临江的崖壁画点,约占90%。其他八个画点不同程度地远离左江(约2-14公里),占10%,我们称之为非临江崖壁画点,或远江崖壁画点(有人也称为旱地崖壁画点)。它们是:扶绥县的仙人山、吞平山、后底山、岜割山、岜赖山;崇左县的达宁山、干岜山、楞庙山(图一)。以上两类不同地点的崖壁画,经各方面专家几十年来的考察与研究,认为无论是临江的或非临江的,崖壁画的图象、艺术风格、作画技术都非常一致。画的内容大都反映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对祖先的崇拜。他们崇拜祖先对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崇拜  相似文献   

4.
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一带,碧波绿水,胜似画图。在绵延二百多公里的岸边石灰岩峭壁上,发现了众多的崖壁画。它们系用赭红色颜料涂绘而成。其画象高大密集,画面壮观,画风古朴,确属罕见。在已发现的近200处崖壁画中,尤以宁明花山最为壮观,整个画幅近万平方米,人物千多个,堪称绘画巨作,明珠瑰宝。左江流域崖壁画,近年来已引起历史、考古、民族、艺术、宗教,以及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研究者的瞩目。在众多的研究课题中,崖壁画的绘制年代显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论  相似文献   

5.
左江两岸奇峰突兀,绿水青山,风光旖丽。而宏篇巨制、色泽鲜艳、风格粗犷的崖壁画,更为左江流域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瑰丽而神奇的色彩。左江崖壁画规模之大,居全国各崖壁画之冠,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在对崖壁画分布区的地质情况作了初步考察后,感到该区地质景观类型多样,雄伟壮观,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可以成为崖壁画的参观游览胜地,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地质旅游区。一、左江崖壁画分布区的地质概况  相似文献   

6.
1985年11月,有幸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先后对广西南部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高山,龙州的棉江花山,崇左的驮角、驮柏,扶绥的吞平山、仙人山、岜赖山、岜割山、镇龙山等崖壁画地点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重点考察,使我对左江流域崖壁画的题材内容、年代、族属、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等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由于篇幅所限,以上诸问题留作今后讨论,本文只对左江崖壁画  相似文献   

7.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画面规模之宏大,画象之高大密集,风格之古朴独特,作画条件之艰险,为国内外所罕见。五十年代以来,专家们对崖壁画的年代、族属、性质、内容和颜料等问题都有了论述,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1985年11月9日至24日,广西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一次多学科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前往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的崖画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笔者荣幸参加了这次考察。根据考察团的要求,在考察期间,笔者分别在宁明县花山,龙州县棉江花  相似文献   

8.
左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属珠江水系,主要支流有明江、水口河、黑水河等;流域主要包括我国广西的凭祥、龙州、上思、宁明、崇左、扶绥、邕宁、大新及天等等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地方。左江流域多为石灰岩山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沿江两岸,奇峰挺拔,峭壁对峙,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景色迷人。一幅幅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等画像,就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及附近如削似劈的悬崖峭壁上,俗称“崖壁画”。这些崖壁画不仅数量多,分布地域广,且规模宏大,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我国广西左江流域岩溶地貌极为发育,尤其是沿江两岸奇峰峻秀,陡峭如削。为这种美丽如画的天然风光增色的是,在许多地方的峭壁上有着一幅幅用赤红颜料绘成的人,兽、物画卷,即是人们通称的“崖壁画”。当地壮人一般称有崖壁画的山为“岜来”,即花山。壮语中“岜”(Pa) 是“山”,“来”是“花”。左江崖壁画迄今已发现八十四个点,一百八十三处,绵延二百余公里。最大画幅长达二百二十一米,高四十米,画像一千八百多个。可见,左江崖壁画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为国内外所罕见,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左江崖壁画在史书上早有记载,但对崖  相似文献   

10.
张声震(区人民政府顾问): 最近,我们请了广西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对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左江崖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其规模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我们在北京请了许多专家,但有些同志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到广西考察,所以我们就把材料拿到北京来,请大家补补课,同时向文化部、文物局和国家民委汇报。关于考察和学术讨论会的情况,昨天已给大家发了简单  相似文献   

11.
分布在广西左江流域悬崖绝壁上的赭红色彩绘画,以它磅薄的气势、无与伦比的宏伟规模以及原始古扑的粗犷风格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旷古奇观。因凡有崖壁画的山崖都被当地壮族人民称之为“岜(?)莱”,意即花山,又以宁明县耀达村花山崖壁画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笔者以为将广西左口流域崖壁画统称为“广西花山崖壁画”似更为确切。由于花山崖壁画缺乏文字记载,加上当地壮族民间关于这些崖壁画的种种神奇传说,崖壁画是哪个时代为何种目的以及为何人所作、崖壁画表现了什么内容等等都不得  相似文献   

12.
广西左江崖壁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流域及其支流明江的两岸峭壁上,共有79个地点178处280个画组,延绵达二百多公里,是举世无双的一处崖壁画,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到过这里一睹壁画之雄伟的人,无不赞叹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艺术上的光辉成就。然而,以前却找不到一本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崖画的书籍。人们盼望已久的这样一本书,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这就是《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本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壮族)主编,其中彩版由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公司印刷,于1987年1月正式出版。全书为787×1092十六开本。文字共计36万字,插图80页,其中彩色版32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十月在南宁召开的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年会结束时,秘书处和广西区民委安排我们去宁明县参观了珠山,龙峡、高山和花山的崖壁画,并就地组织了学术讨论。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暨学术讨论会”。在考察团团长张声震同志率领下,我有幸再次对左江、明江两岸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四县近二十处崖壁画进行了重点考察。在此以前,我曾去甘肃省嘉峪关市踏察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0年增刊上看到杨在道、马建治先生的《左江史画研究的重大突破》一文。该文研究的是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一处四组中的一幅画 (见《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中的临摹画图五一 )。作者断言该画表现的是《南越列传》中所记述的“婴齐入朝复归”这一历史事件。文章条分缕析地说图中的人像、头饰显示出婴齐的地位 ,说他脚下由小点构成的虚线就是婴齐到长安当人质和后来复归的来往路线。说右边那条由十五个小点构成的是他去长安时走的路程 ,计一万五千余里 (古里 )。当他走到半路 (第八…  相似文献   

15.
论原始宗教形态的逻辑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宗教诸形态是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 ,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结构中 ,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至上神崇拜的形式得以展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主体通过物质活动占有活动的对象 ,把自身的本质投射到客体之中 ,并借助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祖先崇拜、至上神崇拜 ,主体的观念取向由外在客体走向内在主体 ,主体将自身的力量、社会存在方式通过人化的客体表现出来。原始宗教形态的逻辑发生 ,不仅体现了主体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现实关系 ,而且也体现了自然人化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左江崖壁画的主体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左江崖壁画考察团讨论会上,笔者曾提出左江崖壁画的主体是蛙神的观点。“对于这种观点,一些同志评论说:这是目前最有竞争力的观点,值得进一步深化。”(《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笔者当时的论述,还很粗浅。本文试图通过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结合考古学、历史学资料,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学者更多的指教。  相似文献   

17.
1989年,由覃圣敏主编《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正式出版,并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随后,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成果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也是广西第一次在北京大规模展出壮学研究成果。之后,为了破译壮泰同源的"密码",覃圣敏和课题组的专家们在事业的盛年期,用长达13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五卷本,约300万字的《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该书出版后,于2004年获得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覃圣敏和课题组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肯定,希望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其他东盟国家的侗台语民族进行对比研究。覃圣敏可谓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和研究蒙古人祖先崇拜的内容和形式,阐明蒙古人的祖先崇拜经历了实物崇拜、象征物崇拜和完全抽象的崇拜阶段,这三个崇拜阶段是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完善而完成的,呈现出互相衔接、从低到高的趋势,同时不排除高级阶段包容低级阶段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左江流域崖壁画作画工具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左江流域崖壁画的作画工具,有人认为是竹子,有人认为是绳扎布片,有人认为是手指,等等,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该是以白茅草扎把作画具绘制而成。试申述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白茅草在左江流域壮人意识中的特殊地位看。白茅草,壮语称为“ha~2kveu'”。它在壮族地区,举目可见,俯拾皆是,用途广泛。它的根呈节状,清凉解热,可以入药;它的叶长条而呈扁针状,可以苫房盖屋。不知出于何种感情积累,意识淀结,在壮族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广西左江流域岩壁画考察与研究》一书正式出版了,在中国岩壁画研究史上这是一件大喜事,值得特别庆贺! 与此书大体同时出版的还有盖山林的《阴山岩画》和汪宁生的《云南沧源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二书,这两部书略先于此书出版,也是值得庆贺的! 《左江流域崖壁画考查与研究》开始经营的时间较早(1956),从事临摹测绘的时间较长(经过多次调查临摹,最后一次在1987年,历时八个多月)。全书出18章,约36万言,图版用原色临摹(赫红色),少数用彩色版印刷,装帧精美。总起来看,在我国最近出版的三个岩壁画著作中,《左江流域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