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青 《云梦学刊》2006,27(3):104-106
面对世界现代城市与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以及现代民族不断地整合或部分消融的现状,伴随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民族音乐学研究范畴扩展到对城市音乐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任红军 《学术探索》2014,(7):133-137
王光祈先生是我国现代音乐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撰写和译介了大量经典音乐学著述,在音乐学研究领域对西洋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研究以及比较音乐学研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看来,他的音乐学思想尤其是比较音乐学思想,虽然诞生已近百年,但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仍然有着积极启示。具体体现在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定位,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科学化、系统化的提升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确立科学的建设理念,重视田野考察、充分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化保护策略,为最终实现云南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族音乐学是"以民族学、人类学方法研究音乐的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展,它已经把流行音乐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流行音乐研究可以开拓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时空,促进其更新观念,丰富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民族音乐学则可以为流行音乐研究提供研究角度、模式、价值观、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只有具备了较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较高中外文化知识和驾御中外语言及写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目前,我国音乐学的专业教育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不完善,笔者认为音乐学的专业教育要从附中开始设置。文章主要从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音乐学专业在附中设立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主张音乐学的课程设置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教学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5.
音乐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学戴维·科普兰一个世纪以来,音乐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它与包括仪式在内的其它表演活动的关系。本文研究了这一显然属于全球性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它在实地工作中的意义。作者回顾了音乐人类学在跨学科发展中的几个转折点,讨论了平衡人类学与音乐学之间关系在知识和机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它还重点分析了音乐对看起来是社会行动中一个独立领域的介入。它考察了音乐从表演的人类学的地位向表演人类学转变的情况。它突破更全面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人类学计划这一界限,深入分析了彻底的音乐人类学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霜 《学术论坛》2013,36(1):220-223
当下,在广西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中,立足于音乐学专业综合艺术实践教学的研究,从"区域优势、教学资源、市场调查、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以期完善相关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进行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7.
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 ,其名称是在 1 885年斯比塔 (P Spitta)、克里桑德和阿德勒 (G Adler)共同创办的《音乐学季刊》创刊号上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 ,比较音乐学是“从人种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 ,而民族音乐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同年英国语言学家兼物理学家艾利斯 (A J Ellis)《论各民族的音阶》一文的发表。在这篇文章里 ,艾利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使用物理声学手段 ,对所涉及的各民族音阶从声学角度进行“音分”数据测量 ,从而为音的科学测定方法奠定了…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44-248
20世纪初,音乐人类学在比较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历经各阶段变革与完善,学科的名称和定义不断翻新与变换,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与拓展。多学科融合发展成为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将不断促进整个音乐学学科建设更为成熟、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民族化发展路径,即注重在音乐风格上体现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并有意识地保护与传承本民族优秀音乐作品和优良演奏、教学传统,使其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鉴于此,为促进广西本地音乐文化发展,可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将本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打造独特的音乐文化品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王帅红 《理论界》2013,(7):53-55
内特尔认为音乐变化的持续存在是音乐世界唯一不变的事实。他对音乐变化的研究对民族音乐学从共时性研究转向历时性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变化进行研究:1.音乐变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2.音乐变化的类型与变化的原因。3.音乐变化的程度和速度。4.音乐变化的方向。5.调查音乐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晓武 《阴山学刊》2014,(2):99-102
采用民族音乐学基本方法——田野调查获得的梅力更嘎查乌拉特传统民歌的第一手资料,令人亦喜亦忧,这里的乌拉特传统民歌资源丰富,但总体生态状况令人担忧.今天的文化状况、演唱语境、学校教育状况和外来音乐都不利于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认识这里蒙古族传统民歌的生态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传承当地乌拉特传统民歌的方法,对区域蒙古族传统音乐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以德英美为代表的西方音乐学发展进入全面成熟期,西方实证主义音乐学研究方法不断衰落,"历史性"与"体系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日益兴起。从而由此引发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研究者应以怎样的态度及方法去完善、推动音乐学学科建设,成为众所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盾 《中国学术》2001,3(3):55-73
中国音乐学史是一个处于建设中的学科。由于学科的历史不甚长,也由于其中的研究者多半来自文史哲三科,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往往同于中国哲学史和文艺理论史,有些音乐学史的特有现象反而未被人们注意。比如,为什么音乐资料在传统目录书中并无专门归属,而分别见于经部乐类、集部词曲类和子部艺术类呢?为什么“正乐”、“靡靡之音”、“郑卫之声”等术语可以不加解释地用于音乐批评,而分别指称处于不同伦理地位的音乐呢?恰是这些习而不察的问题,不但涉及到中国音乐学史上最基本的概念与分类,而且涉及中国古代音乐批评的基本方法,有必要加以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音乐学课程是音乐院校的重要课程,也是高等师范的必修课程。但在音乐学课程上高等师范的学生与音乐院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或者说高师院校的某些音乐学课程在教学质量、知识结构、知识层面与深度方面都远不及音乐院校。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思维:以"和"为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既有以"悟"为代表的审美直觉思维方式,又有以"和"为代表的审美辩证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交相辉映、融会贯通,使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国传统音乐学范畴中,"和"无疑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甚至还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黄池  杜枬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230-231
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为高师)音乐学专业师资培养途径大致有三:一是从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或从其它高师引进毕业生;二是从音乐学院引进毕业生;三是从在中等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或在文艺团体中引进师资。尽管如此,仍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依托具有较高水准的音乐院校,设置高师音乐学专业师资培养的专门专业(以下姑且简称为“高师专业”),是高师音乐学专业新时期师资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歌是指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歌曲。根据韩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2009修订版),韩国现有18种中学音乐教科书收录了中国传统民歌,并将其纳入到了韩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民歌在韩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了解和探讨韩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与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韩国的推广与传播情况的研究,探讨和推动中韩两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民族在创造自我衍生历史的同时,也都相应地创造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文化,自然是和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延伸同步发展的。民族音乐传统应是国家音乐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五千年漫长、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和积累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源于各自的民族音乐传统而滋生的,故而我国总体的音乐文化,勿容置疑地源于我国总体的民族音乐传统而滋生的。笔者认为总体的民族音乐传统是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各自创造和积累的民族音乐传统,在个性的汇集、共…  相似文献   

19.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船山学刊》2009,(2):210-213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都肇始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时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特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给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一要做到文化自觉,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进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第二要做到文化上的自信,反对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和狭隘的自我中心观念;第三要在坚持民族主体意识、坚持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坚持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