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强稳固的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组织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基石。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武陵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4个县市12个乡镇的问卷调研,反映了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的职能、工作强度以及待遇等状况,从中可以发现基层政权存在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任务重压力大、人手严重不足,干部老年化的问题,进而提出从强镇扩权,强化乡镇基层政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活力;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等方面强化基层政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论壮族的"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5,(8):170-172
在历史上,壮族的"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族人.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一人民公社标志着我国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新变化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我国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的结合体,从而也就使经济组织与政权组织有机的统一起来了.这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组织的基层单位."政社之所以能够合一,这决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  相似文献   

4.
基层政权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努力探索和解决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与法制,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基层政权建设已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当前尚存在以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基层政权组织的任期制度不完善众所周知,任何组织机构的建设及其宗旨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其严密完整的体系和上下统一的制度为前提的,尤其在单一制国家这一点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业小区在城市近郊形成规模化聚集区,城市核心区居民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以"居委会辖区"为基础、脱离业主/居民最大房产利益,将物业小区排斥在外的街居制基层社会组织,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性质。社区建设最大的困境在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物业小区没有被纳入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处于一种事实上被"弃管"的状态,导致业主维权和社会冲突不断。面对社区类型、地理分布和人口构成的巨大变迁,基层社会组织应做出相应的变革。应该重新界定社区概念和社区的组织定位,承认居民的私人房产利益,推动以居民诉求为核心的新社区建设运动,重新建构以"居住小区"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基层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的,并且依靠从内部建立起必要的秩序运转、调控的自主性机构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价值与原则的总和。以公民社会为分析工具,审视基层政权建设,便会发现基层政权问题日益突出,这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分野模糊造成的,是政治国家权力构成、公民社会发展与成熟以及权力监督及制约制度的问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首先必须以农村社会资源整合和政治国家活动领域的界分为首要任务,换言之,就是要确立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结构。这一结构的确立,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肯定农民及其自治组织的自主性,基层民主制度才可以保证;二是农村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从而为基层政权良性运作奠定经济基础;三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才能实现;四是形成法治的基础和界限。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自俭  李丽 《河北学刊》2007,27(4):47-49
由清末到国民政府垮台时期的第一次社会转型中,传统士绅的衰落与基层政权的建设相互影响,结果是基层政权的"内卷化",乡村社会出现了动荡和混乱,国家陷入了总体性危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的第二次社会转型中,国家成功地将政权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农村,以各种手段形成了对农村的强力制约,即使如此,基层社会也并未完全丧失自身的行动能力;当前第三次社会转型下处于改革进程中的乡村基层政权,由于国家权力的部分分权显示出了更大的弹性和自主性,在与各方利益的互动中形成了自身独立的利益追求,所引发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通过案例分析了群体性泄愤事件的特点和成因,这类无直接利益关系冲突,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潜藏的结构性问题,也表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在群体事件应对中的能力不足。提出以公共治理的视角,增强基层政权的服务能力,转变执政观念,完善民主参与方式,达到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1929-1934年的闽西赣南地区,也被称之为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应用到各种具体实践中去,为以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为考察对象,通过比较基层政权在此前此后的变化,力图揭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改变基层社会控制力量,达到"从宗族到国家"的国家建设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以立法模式观之,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可归纳为三种样态:以美国法和德国法为代表的"理事会中心"一元结构模式、以我国法为代表的"理事会—监事会"二元结构模式和以日本法为代表的"评议员会—理事会—监事会"三元结构模式。因应基金会私法人地位的回归与组织功能的转变,我国基金会立法需要重塑治理结构,以摆脱目前二元结构模式下内部制衡缺失和外部支撑失灵的制度困境。应当建立以内部治理为主、外部治理为辅的架构,完善监事制度、优化行政监管、加强社会监督,形成交织齿合的制度群和规则束,以维护基金会的独立人格,实现其组织功能预期。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推广困境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最初的成功经验来自"赣州模式",理事会的产生和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它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文化基础缺失、对国家政权和资源的依赖、组织机制不完善的发展困境,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乡村民主的发展。因此,需要培养农民现代民主和团结意识,为理事会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构建理事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为理事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理事会的组织机制,促进理事会的长效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人们普遍认为基层政权是指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镇的政权,并把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存在与否作为判断是否有基层政权或是否算得上基层政权的基本标准。然而,把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政权视为基层政权的认识,至少从今天的实际来看,并不十分妥当。判断一个机构是否为基层政权,不能只是根据其表面的形式,而应依照其内在的结构和功能。仅仅以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存在与否作为判断是否有基层政权或是否算得上基层政权的标准,不尽合理。基层政权是设在最低一级行政区域的政权,是最末端的政权机关,是在最基层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的机关,其经常的体现和代表是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的乡镇人民政府。合理、恰当地认识和定位基层政权,是民政部门做好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基层政权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关系的需要,也是把国家政权较为清晰地区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基层政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社会贫富悬殊与城乡严重对立的问题,是农民税费负担沉重与干群矛盾对立的问题,是基层政权财政困难与社会治理失控的问题,是农村人才"空洞化"与村民自治无效化的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是当下以及今后中国的一个长久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取消农业税后,基层政权的行为逻辑出现了新变化,当前乡村基层政权运转正遵循着"不出事逻辑",其核心表现就是消极和不作为.这种逻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体制根源.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乡村基层治理进一步陷入困境,农村社会更加失序.为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重建地方政治及重建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利益连带关系,坚持讲政治、讲正气、讲原则,使得乡村治理回到正轨上来.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乡村政治生态系统和乡村治理中,存在着物种丰富的政治生态种群和多元治理主体,包括乡镇基层政权、村民自治组织、村民、驻地企业等种群,其中乡镇基层政权是乡村政治生态最为重要的政治生态种群和权力主体。乡镇基层政权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生态个体和(亚)种群,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信息、资源和利益的交换,共同构成了乡镇基层政权种内和种间交互作用的政治生态关系网络。由于受到外部政治生态环境以及种群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关系网络中的个体和种群出现了数量失衡,局部结构失调和部分功能紊乱现象,从而不利于和谐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的构建。因此,乡村政治生态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探讨如何对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的数量合理控制、结构和功能予以协调与优化,从而形成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级政府作为中国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自1983年恢复设立以来承担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方针政策落实和执行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国家联系农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乡村政治生态系统和乡村治理中,存在着物种丰富的政治生态种群和多元治理主体,包括乡镇基层政权、村民自治组织、村民、驻地企业等种群,其中乡镇基层政权是乡村政治生态最为重要的政治生态种群和权力主体。乡镇基层政权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生态个体和(亚)种群,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信息、资源和利益的交换。共同构成了乡镇基层政权种内和种间交互作用的政治生态关系网络。由于受到外部政治生态环境以及种群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关系网络中的个体和种群出现了数量失衡,局部结构失调和部分功能紊乱现象,从而不利于和谐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的构建。因此,乡村政治生态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探讨如何对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的数量合理控制、结构和功能予以协调与优化,从而形成乡镇基层政权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开沅指出,史学的价值及其品格首先就表现为要认真看原始材料,只有充分运用了原生态的史料,史学著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仅仅依靠或主要靠别人利用过的"二手货"是难以获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彭南生认为,史学研究的原创性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理解与科学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又是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前提的,真实历史的构建是从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入手的,它们之间形成了"原生态史料--原生态历史--原创性理解或解释"的路径依赖关系。其中,原生态史料是史学研究原创性的基石,原生态场景的构建则是原创性理解或解释不可缺少的手段。罗炳良则强调,历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使命就是弄清历史的真相,这就需要历史研究者考察历史的原生态,通过利用原生态资料、深入原生态环境、遵循原生态标准等途径,探寻历史学解释方法的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9.
原生态民歌的舞台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舞台表演类型,其艺术可行性和文化社会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舞台演绎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原生态民歌进行舞台演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来进行规范,确立以传承和传播为主的保护原则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海 《学术论坛》2007,30(12):184-187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重"学院式德育"而轻"原生态德育".文章认为重视原生态德育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一种选择.为此,文章就原生态德育的概念、原生态德育的观念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