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小说《堂吉诃德》的认知范式、讲述范式及语体范式分析着手,探讨了反讽在其叙事话语中的渗透与紧密结合,揭示出反讽与叙事二者在小说人物整体塑造上的意义及对主题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小说《赎罪》是一部虚构与真实混合交织的杰出作品。本文试从布里奥妮用虚构性做出的错误判断,作者自身创作过程中的叙事判断,以及读者做出的三种主要判断这几个方面分析小说文本的叙事性,以此说明叙事判断对解析文本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看,《聊斋志异》在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同和叙事的寓意等四个方面体现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搜罗散落在《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可以窥见蒲松龄吁唏感慨、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陈林侠 《晋阳学刊》2007,(4):116-120
元叙事建立在叙事、情感、哲学三重悖论的基础上。就元叙事的电影文本而言,可谓处处充满了矛盾。在真实观得到深刻更新的前提下,虚构成了叙述的最本真状态。由此诞生的元叙事不仅徘徊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犹豫的叙述语态也产生了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而且为了强调虚构与真实的特殊效果,叙述者充分运用省略法,使得文本充满了空白结构。沿寻现象学的思路,以《苏州河》为核心,从文本结构与接受模式入手,可见元叙事带给影像叙事的革新意义与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叙事范式的转变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生成息息相关。西方现代派戏剧打破了从亚理斯多德到黑格尔所形成的戏剧"情节整一"的线性叙事,以及古希腊以来所遵循的"摹仿说"创作原则;西方现代派戏剧在叙事范式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浓郁的哲理性、寓意性和主题先行的特点使西方现代派戏剧明与暗的叙事范式应运而生;主体性与客体性叙事的叙事范式独具特色;线性与散发性的叙事范式常常交替出现,使戏剧的时空叙事产生立体的变化;整一性与碎片性的叙事范式使剧作家理性与非理性美学思想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张翎的小说中大量出现"死亡"意象和虚构死亡的不同方式,通过灵魂、自杀、绝境等不同形式的"死亡"书写,使得"虚构"死亡成为创设生命的"非常态"的手段,也成为小说的戏剧性和命运感的来源。并通过叙事视角、物语转换和代际构型的整合,体现出别有意味的故事内核。"虚构死亡"这种叙事新变呈示出张翎在创作技法上的转型和努力,在张翎个人写作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张翎借助死亡叙事深入人性的探索和哲学的探讨,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艺术本体和思想深度的推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注释》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全面注释《战国策》的专著,本文着重分析了该书中有关词语解释的一些问题。从不明通假、不明语法、不明古注、不明词语的特殊意义四个方面说明:传统的训诂研究在今天仍有其自身价值,是我们全面正确理解古文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古小说发展的不仅仅是先秦的雏型小说和寓言、神话,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不容忽视。战国中后期产生的《战国策》的某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描写、场景安排、结构线索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有重要影响。其对我国古小说民族特点,诸如重人物精神风韵点染而较少刻画外在形貌、不以人物形貌的大段白描取胜而以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等特点形成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 ,谚语也称俗语 ,即“俗所传言”,主要靠口头传播而流传下来。由于谚语语言简短 ,富于道理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被广大的文人群体所常用。在先秦的文学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谚语 ,例如“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等等 ,至今仍然使用。当然 ,大部分的谚语由于字意变化等原因今天已经不常见 ,但它们对我们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思想都很有帮助。本文只是将《战国策》中的俗语谚语一一摘录整理 ,意在探微 ,未敢言“论”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论辩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的谋臣、策士论辩均已成为经典艺术,善用修辞、矛盾抓捏到位、进攻防守也总是令人防不胜防。当下"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由此,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具体论辩技巧及当下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问题对于创作和鉴赏都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红楼梦>和近年颇受瞩目的小说<尘埃落定>在主人公形象塑造上的异同,作者认为两部小说都建构了呆或傻的他者形象,都通过贵而败蕴藏了悲剧内涵,但是<尘埃落定>在叙事处理上过于谮虚化,以致难以达到<红楼梦>的丰富与深厚,从而导致了作品的高下之别.这个比较说明了人物形象的虚构与叙事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短篇虚构叙事之短,使该文类更善于用来表达生活存在的瞬间,展示刹那间的顿悟或困惑。缘此,很多理论家都认为,短篇虚构叙事这一文类的核心是包含一个待解的谜(mystery)。然而遗憾的是,鲜有理论家对短篇虚构叙事中的谜加以系统研究,从而成为这一文类研究中缺失的一环。那么,短篇虚构叙事中的谜有哪些可能的再现方式?笔者借鉴西方新近出现的面向物的哲学(object-oriented philosophy),尝试提出并分析短篇虚构叙事中谜的四个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3.
凌晨光 《东岳论丛》2003,24(6):111-113
故事、叙述、虚构是"叙事虚构作品"的三要素。小说作为叙事虚构作品的一种代表性样式,其本质特性恰好可以通过叙事虚构作品的三大要素得以体现。故事由一系列前后有序并且互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当故事被讲述出来时,就变成了情节。故事的讲述方式则是由叙述话语完成的。叙述是一种"后向预言",它造成了小说叙述的"逆向因果关系"特征。虚构则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它表明了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了小说对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相似文献   

14.
15.
2006年以来,涌现了大量书写新乡土新农村的小说作品,一时掀起“新乡土叙事小说”热。新乡土叙事小说瞩目于乡村,在叙事内容上丰富多样。主要反映了民与官、人与城、物质与风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以近两年涌现的新农村题材小说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以廓清当下小说对新农村的叙事类型及其内容,希冀从小说与现实的互文中找寻当代小说的审美生长点,以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刘文良 《江淮论坛》2004,(3):130-133
《战国策》蕴含着丰富的小说基因,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手段,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借重细节描写,生动再现人物形象;借重典型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形象;欲扬而先抑,制造波澜升华人物;展示矛盾冲突,凸显性格立人物;对比映衬,设置“底色”彰显人物。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作为战国典籍,在思维上具有发散特征,主张注重对形势的顺应和改造,言辞上磅礴恣肆,较之战国时代其他典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者由《战国策》4种“势”的情况中的地势,引出了“地理势能”这个新概念,认为地理的分裂造成了这种潜在的蓄势力量,从而形成了战国中的外交合和力与张力,对策士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并因此造就了《战国策》中的一系列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地理势能与4种“势”的关系,其中地理势能与时势、事势是并向的,与人势是对向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逐渐成为创作潮流与研究热点。在创作群体扩大及大量作品涌现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逐渐暴露出文类概念界定模糊、文学性不足、"消费底层"等困境。在剖析非虚构写作面临困境根源的基础上,从非虚构写作为中国文坛注入新活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及重构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路径变得尤为迫切与有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具备虚构意识了,但志人轶事小说至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方才有虚构意识。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殷芸在《小说》中通过对志怪和志人的虚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现状,其"小说"思想成为志人轶事虚构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层面反思人类的虚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虚构对象和话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虚构哲学的诞生.虚构主义是其中层出不穷的大量竞争理论中的一种最为激进的倾向.它不仅关心一般虚构哲学所重视的那些虚构对象,如虚构的人物、事件和可能世界等,而且把虚构主义解释的触角伸向了科学和真理,试图发现科学中的虚构对象和话语,重新阐释真假和有无的本质,以建立一种囊括所有虚构话语的最一般的真正的虚构哲学.虚构主义即使有极端化倾向,但至少值得严肃地对待和思考.其诞生、发展以及对它作出对话性研究是有益于认识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