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对诗歌的阐释,强调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修养为基础.他们或注重对词语典故加以考释,或注重从诗史的角度进行解读,或注重对诗歌所蕴涵之理加以阐发,从不同的角度使宋代的诗歌阐释表现出鲜明的学问化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是在重视学问的诗学观念的影响下对诗歌进行解读和阐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3.
4.
从诗学解释学的角度看,"摘句"并不像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批评方法,而是一种诗性阐释方式.这种阐释方式之所以是诗性的,除了受中国诗性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古代的说诗者和批评家们在面对诗性文本的时候先在地持有的一种与解释对象相匹配的东方民族所特有的诗意的态度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诗性的思维方式铸就了"摘句"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重要阐释方式的独特理论品貌. 相似文献
5.
用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宋代诗人以才学为诗,掀起用事高潮."浑然天成"、"水中着盐"、"系风捕影"等成为宋人进行诗歌用事境界阐释的独特话语,传达出宋人对用事"浑成"、"无迹"、"自然"之境的追求,是宋人在传统诗学背景下,澡雪涵泳前人文化积淀,又扣和当代诗学风潮而形成的独特阐释理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宋人雅俗词论形成立原因,一是宋人理想人格的选择。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摒弃。二是宋人对中和之美的再释,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批评、三是宋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了对雅的推崇,对俗的鄙视。四是宋人伦理型文化观念与消费型文化观念的互渗,导致了对雅的崇尚,对俗的贬黜。五是宋人理学的大力张扬,影响了词论的尚雅弃俗。六是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也推动了崇雅黜俗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史学与诗歌注释学兴盛的年代,史学对诗歌注释的重要影响表现为"以史证诗"方法的确立。宋人注宋诗是"以史证诗"方法运用的典型,这首先表现为采用了编年笺注体例,并附以诗人的年谱。其次,在释诗时,从题中人物与事件出发,引用大量翔实准确的史料,展现诗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揭示触发诗歌创作的事因,并对使用"赋"体、"比兴"体、典故等不同表现方法的诗句,都能考其本事,准确地解释其含意。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心理平衡来医治社会和个体,“无以言”则揭示了诗语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论语》中的论述,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功能论系统。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宋代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各派不同,但细研这些评论,会发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两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正是从这些相似的观点,尤其是从批评韩愈的评论着手来分析唐宋两代人在价值观上的区别,重点分析宋人价值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王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118-120
帕斯捷尔纳克在俄罗斯现代诗人当中,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他是在舍弃音乐和哲学的基础上,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的诗歌创作在兼容俄罗斯古典诗歌传统和现代诗歌革新精华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富的诗歌隐喻世界。在这个隐喻世界中诗人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艺术及永恒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本文试图对帕氏诗歌所隐喻的世界进行审美阐释,以深化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创作成就和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在宋代,苏轼以其卓越的智慧才情、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以及惊心动魄的人生仕履,刮起了阵阵"旋风",从多方面展示了宋型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宋人普遍存在的苏轼心理情结,这就是爱护心理、崇敬心理、仿效心理、归附心理、仙化心理、忌恨心理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人诗大多注重隶事用典,展现了极高的才气与学识,因此才与学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特点在宋代诗歌中更为明显,故有"以才学为诗"之论。古人庞杂渊深的知识结构投射到诗歌作品中,给后人的解读与阐释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产生了相应的诗歌阐释模式:以才学为注。而阐释的侧重也相应地从简略的章句、训诂转为对诗歌典故、创作意图的抉隐发藏,溯本究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代的读者身处不同历史背景之下,对同一主题的解读和阐释不可避免要受到他所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陶渊明晚年作品《桃花源记并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梦幻桃源世界。作品本文具有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为后世读者的个性化解读与传释留下了广阔空间,其中宋人王令的法制思想、魏了翁的理学情怀、章惇的文明开发边地、方回的君臣讨论等内容,都是对桃源主题的异化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成就得到承认或取得应有的地位,至少与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关:一是文学文本自身的表达能力或自解力;二是文学文本之外对文学阐释的有效性.文学文本的表达能力当然是文学自身的问题,而对文学阐释的有效性则基本上是文本外部的问题.事实上,在现实语境中一直存在着解读文学的种种壁垒,严重制约着对当代文学阐释的有效性,导致文学在现实生活中黯然失色,文学的神圣感和崇高感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16.
17.
宋人笔记中虽常标榜以自娱和笑谈为写作动机,但内容却显示出宋人积极的论史意识。在两宋强调以唐史为鉴的时代氛围中,宋人笔记中也出现了大量记述唐史的篇章。因为笔记体短小精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所以,宋人笔记中记述唐史的形态也独具风格,即评诗与论史相得益彰、补史与衍史相映成趣、考史与辑史相辅相成三个方面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阐释学在西方发展极为成熟,传统阐释学对意义的存在深信不疑,他们都没有跳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秩序,阐释就是对意义的发掘和理解。而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则彻底颠覆了这种秩序,对阐释的意义进行了极力的摧毁,把反对阐释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桑塔格、艾柯虽姿态不尽相同,但同样持有反对阐释的论调。反对阐释之后的阐释更多的走向了一种“文本体验”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在面对超文本文学作品时得到了最现实、最恰当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