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重视译者的主体性,而译者的主体性,通向译者的创造性。一旦抹杀了诗歌译者的创造性,也就等于取消了诗歌翻译本身。诗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诗语再生、再造的过程。散体译诗与诗体译诗以及学术性译诗与文学性译诗,作为汉诗英译的两种策略,将长久地并存于国内外翻译界。  相似文献   

2.
3.
由于汉语诗词讲究精练含蓄,常常不用人称代词或指代不明,这给译者在主语的判断和人称的选择上带来了困难,但是也为译者提供了比较自由的阐释空间.从关联理论出发,汉诗英译时人称必须明示,译者应根据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灵活选择人称视角来表达作者的交际意图,尽量避免误译,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界之所以对寒山及其诗作存有种种怀疑,主要认为寒山诗的内容性质不一,思想驳杂矛盾,而以《寒山诗集》中一些具有自叙性质的诗来描述其人生经历,也有不尽吻合处。其实寒山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资料表明,他的一生经历过儒士、隐士和编外僧三种身份转换的不同阶段。随着身份的变化,诗人的志趣亦发生改异,其生命历程和精神历程显得格外复杂和特殊。  相似文献   

5.
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典籍英译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联斌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12-113,124
本文的研究表明,典籍英译的标准其实是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英译典籍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正藏》与王文颜著作中有关玄奘译场的记载,考证了玄奘译场的职位设置和译场布局.除了作为译主的玄奘,还有笔受、证义、缀文(证文、质文、饰文)、证梵语梵文(证梵语)、字学(正字)、执笔、文官监阅(润色、监译),以及“守卫”数名.玄奘译场各职位责任明确,译者(译经僧)来自全国各地,各具专业优势.农学典籍英译可以仿效玄奘译场,设立译主、证义、缀文、小学类等职位.  相似文献   

7.
张智中 《理论界》2008,(12):161-162
在汉语古典诗词当中,重字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当中的重词,相当于汉语当中的重字。本文对汉语重字和英语重词的使用情形进行分类,并研究英语重词在汉诗英译当中的运用情况。适当运用英语之重词。可以提高汉诗英译的质量与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寒山子是一位以通俗名世的唐代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化诗僧.他的诗歌,以俗为主,既俗且雅,雅俗并重,从思想情趣到表现形式都兼具俗与雅两种要素,是僧人诗歌从传教布道转向抒写性灵、自村野民间步入高雅殿堂这一过渡时期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9.
诗歌形式和内容的二元对立造成了翻译的困难甚至不可译,相对于内容而言,诗歌翻译过程中流失更多的是因为不同语言的文字和语音差异导致的形式流失。"诗人译诗"作为一条挽救"翻译之失"的途径确实有其价值所在,诗人在语言的敏感度和诗歌音乐性方面的悟性和表现力远远超越非诗人译者,诗人译诗可以根据原诗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甚至创造新的形式,尽可能实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卓振英  来伟婷  江庆 《云梦学刊》2011,32(5):139-141
在《楚辞传播学与英语语境问题研究》一书中,杨成虎、周洁两位先生对中国译者的各种楚辞英译本进行了评论。该书有关楚辞英译的不少见解甚为偏颇,且违背了学术批评的规范,有必要与作者进行探讨与商榷,以明是非、正视听。就不同见解和做法所进行的探讨包括《涉江》、《离骚》等篇篇名的翻译,某些诗句、诗节的解读,若干翻译的理念,以及翻译批评所应采取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在译诗中,他对许多诗歌的意象做了改写。对比分析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主要采用替代、删除、增添等方式改写原诗的意象,以求获得对等的翻译效果。通过运用这些翻译改写策略,朱湘成功地美化了译文,使译文获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从而实现了诗歌翻译之目的,为中外文学交流谱写了新篇章。在诗歌、散文、书信、文学评论等作品中,朱湘间接地表明了他改写意象的缘由。研究认为,朱湘的文化立场和诗学诉求是他改写原诗意象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缺省,甚至冲突,从而导致翻译不同层面的损失,这种损失如果不经译者补偿,译文读者的理解会存在语义疑团,因此翻译中的补偿手段是必要的。汉语成语典故文本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尤为重要。本文以纽马克和夏廷德的补偿理论为基础,以《中国成语典故英译》为实践内容,从语言、文化以及审美三个方面,分析其翻译过程中的补偿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中国典籍英译史发展的四个特点,指出关于典籍英译认识的五个误区,认为当前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探讨了当代典籍译者应注意的翻译策略,希望有助于发展中国典籍英译事业。  相似文献   

14.
宋敏  林杨 《阴山学刊》2006,19(1):41-45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指出《山行》的三种英译均具情感移植,三种不同的英译在保持或再现原诗气质美方面则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刘筱华  李贵苍 《云梦学刊》2009,30(1):146-148
要实现译作与原作在审美价值和美学功能上的等效,就要在译作中通过对原作的总体审度,使用借形传神和其它灵活的变通方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形体美、声音美、情感美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在向外译介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崎岖道路上不断攀爬探索,虽挫败连连,但却越挫越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学者的文学英译有其自身的文化与美学价值,有着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和意义。与霍克斯的译本相比,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遭受冷遇,并不是因为杨译本质量不佳,而是因为其采用的以忠实文本为圭臬的翻译策略在当时来说有些超前,而现在则已经具备了接受这样翻译的国际语境;老舍将其小说《离婚》的英译者伊文·金告上法庭,并收回版权自行翻译,只因其译者在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时失去了底线,歪曲了中国文学;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在英语世界的成功提醒中国的英语学者,重视和讲求文本迻译策略的同时,还要强调译本的宣传推介等市场营销工作。及时总结中国学者文学外译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并融入其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成语英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寄托了中华文化精魂,解读《红楼梦》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中华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面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之丰富内涵的大背景下,《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越来越表现出其顺应时势的文化优势来。本文将从杨译本《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的五个方面来阐述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对近十年(2002-2011)国内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有关典籍英译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归类,展示该时期学者们对国内典籍英译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概括国内典籍英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国内典籍英译研究提出问题和建议,希望对今后该领域的深化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