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及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重含义。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创新都有着密切关系。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域下重新省思民族传统文化,理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民族精神、身份认同、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生态等视角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期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度如何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创新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丽 《南方论刊》2009,(2):91-91,9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博物馆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在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博物馆的独特作用?笔者认为,关键是以人为本,创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国学具有民族性、包容性、现实应用性,其核心经典的生成早于任何文化流派。国学经典又是国学应用的结果,其文化指向受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学经典传承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国人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复兴力量。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体系,实施国学经典传承的策略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大众传媒产品是一个抽绎的过程,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理其端绪。其一是在于文化安全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需要,二是在于民族文化的通适性而非普适性。基于这两层因素,借助抽绎主体与抽绎客体的互动形成的良好生态关系,完成传媒产品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和中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展现其丰富多样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文化和谐发展、中国经济繁荣发展整体。因此,区域文化软实力是体现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维度。经济全球化及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发展在给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的挑战。边疆民族地区崇左市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在机遇与挑战的环境下提高本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任务,研究崇左市区域文化建设的路径,有利于全面挖掘和推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路径和进程。  相似文献   

7.
文化软实力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能力的文化价值表达。民族认同内含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理性认知、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民族认同命题的强调,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交锋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凸显。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内在契合,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生发的基础性环节和内生性力量,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性呈现和价值性归旨。聚焦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视域,探讨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转换和现实强化,诠释民族认同特质的多维阐发与文化意蕴,既有助于软实力的现实强化,又有助于民族认同的时代固基。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以及了文化创新的任务。作者指出了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战略的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管理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创新、文化人才的创新等观点;并论述了文化创新与文化繁荣、构建创新型国家、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改革活力和动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创新话语,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的创新理论概括,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正面临着新型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维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力,是摆在中国面前的客观现实。在我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潜力之间又有何关联,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命题。高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培育人才、传承文化薪火、创新文化精神等途径,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具体包括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与社会总体发展结合、与人民需求结合。同时,高校文化建设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多元中立主导,继承中谋创新,交流中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深刻领会,而且要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干部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规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3.
胡键 《社会科学》2012,(2):4-15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绝非单纯从文化角度来考虑文化问题,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天然就是文化软实力大国。资源要成为实力,还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和国家的转化能力。长期以来,中国缺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能力,这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瓶颈性因素。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是要克服文化自负导致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卑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为此,当今中国仍然需要重新整理国故,然后才能传承国粹,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时代化的创新。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塑造国家品格为目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深刻理论、重大价值以及生动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整体性继承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系统性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全面而深厚的理论逻辑;从价值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指明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具有系统而深刻的价值逻辑;从实践逻辑来看,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始终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华话语体系和文化理论,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在互学互鉴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国家安全视野下的中国软实力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三标 《天府新论》2009,(2):106-1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国家安全的要素从军事、政治拓展到了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精神及社会方面,国家安全的获得不仅仅在于物质方面的"硬实力",更在于精神方面的"软实力",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采用多种手段并重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已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中国软实力建构面临着威胁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境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网络文化传播竞争挤迫着民族文化滑向"边缘化";放纵无度的消费主义思潮的全球性扩张对主体价值观的冲击;西方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兴风作浪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当前,国家软实力建构范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民族意识,以文化自觉来引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路径;二是重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话语体系,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体价值观;三是倡导"和而不同"的国家安全模式.优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伦理发展平台上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伦理底蕴及其道德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共融、和谐与发展.文章就如何推进并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与现代伦理发展体系构建的文化彰显作了初步论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族际政治文明为核心,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政治哲学的分析,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族际政治制度创新,其功能和特点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式妥善安置和保障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的繁荣发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建构、制度创新、历史合法性、价值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世界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文明方面引领和涵括了以下重要的理念和经验:族格平等理论下对民族权利的积极承认和预先的制度安排;正义和公正;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权利;基于人权保障的区域自治;在宪政制度下构建共同的政治认同.民族问题不能“去政治化”,我国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族际政治文明,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8.
吴宏亮 《中州学刊》2012,(5):159-164
中国共产党成立90余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确立其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两大先进文化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为"文化方向、"双百"文化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面向"、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软实力等新的文化理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中,不断推进着中国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国家民族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 ,振兴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当代中国 ,建立国家民族文化有助于消除旧的文化建构观念、抵御西方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保护民族文化、创建鲜活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国家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繁荣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