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向事物本身正如萨弗兰斯基所指出的 :“同胡塞尔密切合作的第一年 ,海德格尔已经开始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从意识的内在联系之中提取出来 ,放置到世界中去。” 也就是说 ,海德格尔扭转了现象学发展的方向 ,从而把现象学的研究领出了死胡同。在海德格尔看来 ,“现象”一词的含义就是让事物按其本身的方式显现出来 ,而现象学也就是按照事物自身显现的方式去看待并描述事物 ,而这也就是现象学家所说的“面向事物本身”。海德格尔写道 :“‘现象学’这个名称表达出一个原理 ,这个原理能够被表述为 :‘面向事物本身 !’———它反对一切无根…  相似文献   

2.
寻求确定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始终伴随着相对主义.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分道扬镳的时代,无论是弗雷格的分析哲学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都以确定性为其哲学目标.不过,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心理主义.心理主义一度在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并成为实证主义的基础,而弗雷格首创反心理主义.在弗雷格的影响下,胡塞尔由心理主义走向反心理主义,并试图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去建构一种纯粹逻辑学,这种纯粹逻辑学充分反映了胡塞尔将哲学建构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之理想目标.然而,被胡塞尔视为继承人的海德格尔却背离了这个理想,虽然海德格尔声称他的哲学仍然是现象学,但其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走向显然用存在主义这个名称来表示更为合适.从海德格尔所批评的胡塞尔"结构自身的存在规定"这个缺陷入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使哲学消解为一种"怎么都行"的游戏哲学,彻底背离了胡塞尔纯粹逻辑学的理想.然而,德里达的这个背离却代表了整个后现代哲学发展的路径,正是在这种背离中,德里达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殊途同归搭建了桥梁.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意图从认识论、反科学思潮及与此二者相结合的人道主义思潮上,阐明从胡塞尔(德1859~1988)的现象学的人道主义到海德格尔(德1899—1976)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演变。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也有更新。一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演变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认识论,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彻底反理性主义化,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彻底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本质论的认识论演变为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秉承现象学的传统,要"回到事情自身"。但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却完全不同于胡塞尔,而是回到了亚里士多德。本文通过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拯救现象"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都具有的对人的生存源始的关注,说明,亚里士多德作为一种源始的和"存在者"意义上的现象学,为海德格尔探讨人的存在乃至存在问题自身,提供了最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与德国现象学相比较,法国现象学中有一种从本质到实存的转变。作为法国现象学的始作俑者,列维纳斯所带进的本来就是海德格尔式的胡塞尔现象学,但在列维纳斯本人这里有一个出离胡塞尔的意向性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历程。从《论逃离》到《从存在到存在者》,列维纳斯始终是在现象学和存在论的内部进行着反叛。当他要出离存在并重见胡塞尔的现象学阳光时,出现的却是列维纳斯本人的现象学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相似文献   

11.
《审美经验现象学》强调审美对象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显现出来的,而审美知觉在艺术作品向审美对象转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种理论建构在现象学哲学的基础上.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学说给杜夫海纳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何舒骏 《理论界》2023,(8):44-51
黑格尔的洞见在于,只要意识在自然态度里理解认识,即它把自己的认识看作和对象不同的,它就现成地凭借这一区别在自身之内提供了自己知识的尺度。而胡塞尔因为悬置了这个区别,或许也丧失了驱使现象学向前推进的内在力量。胡塞尔会去研究的是,不同环节对于意识的不同给予方式是如何先验构造起来的;而黑格尔却要探索如此的被给予性的运动到底把意识引向何方。所以,当胡塞尔现象学强调在意向性结构中对象和意识的一致性的时候,黑格尔所洞见的反而是意识活动的双重结构的不同一性。当胡塞尔研究内意识时间的时候,黑格尔则描述时间性意识。对于胡塞尔,呈现的东西是自明的,对于黑格尔,直接的东西也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13.
他人是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实质是探讨他人如何存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萨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法国学界最早谈论他人问题的思想先驱,在批判继承康德、胡塞尔、黑格尔及海德格尔的他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他人哲学。萨特的"他人"不同于康德、胡塞尔及黑格尔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他人",也区别于海德格尔的与自我"共在"的"他人",而是真正从存在论出发的与自我相"冲突"的"他人"。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形式化与形式显示》文本,时常被作为他仍然受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支配的典型例证。其实,在这一文本中,海德格尔已经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架上了证伪的审判台:现象学形式显示中隐匿着的构序原则,以及由构序到构形再到表象的形而上学机制被直接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5.
默会认识论视野中的“在世”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寓居就是在世”这个命题,波兰尼把默会认识论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联系起来。从默会认识论的角度考察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能在”观念把knowing how提到了存在论的层次。其用具的“上手”状态可以用波兰尼的两种意识的理论加以清晰地阐明;其“在世”思想则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认识论分离的、表象式的知识构想。在波兰尼传统和现象学传统之间建构一种对话关系,既有助于展示海德格尔“在世”观念的认识论潜力,也有助于阐明现象学传统可以为推进默会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现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现象学运动不同的发展阶段。胡塞尔把“现象”归结为意识,而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判给存在者的存在。虽然他们喊出的是同样的口号(“回到实事本身”),依据的是同样的原则(“一切原则之原则”),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的“现象”与实事的显现相关,而海德格尔的“现象”通常是不显现的。马里翁由此作出引申,胡塞尔的意识是平面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 《学术研究》2012,(12):14-21
海德格尔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讲座中,呈现出一种不同表现内容的差异性思想构境,在讲稿之外的"活页"中,海德格尔是从现象学的语境中强力表现出此时已经初步形成的实际生活关涉论思想。"活页"文本中出现了一个在正式讲稿中并没有直接出场的更深思想构境层,它由一个完全陌生的学术话语概念群构成并突现为思想场境:存在与存在者的清晰存在论差异的界划,打交道与操劳的归基对应,存在特性与怎样存在的全新路径。这已经完全异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话语。  相似文献   

18.
马明 《理论界》2010,(4):99-101
"个体化的现象学"是《贝尔瑙手稿》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部分手稿中胡塞尔试图专门研究时间意识和个体化的相关问题,这一部分胡塞尔主要研究了经验对象、观念对象和想象对象的在时间意识中的个体化问题。胡塞尔认为一个经验个体,即"这个"的特殊之处在于"此时此地",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一个经验对象个体化。而观念对象虽然在时间延续中被给予,但它本身不是时间性的,时间要素不是其本质要素。想象对象的特点在于它没有确定的时间位置,不同的想象行为对同一对象的表象是在同一视域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以孟子、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心学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比较研究 ,探索儒家哲学在现代阐释中的重建之路。儒家心学与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在致思进路上是高度一致的 ,但这种先验进路却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难 ;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虽然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但其思路却可以为解决上述困难提供借鉴。通过基础存在论的奠基 ,儒家心学的先验现象学建构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在批判旧形而上学的同时,却成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一方面,黑格尔运用概念辩证法有效地消除了前人在认识与对象关系上的陷阱;另一方面,他的概念辩证法本身却成了新的更大的思维陷阱,并由此构成了汇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努斯神秘主义于一身的"黑格尔的语境".胡塞尔对认识与对象矛盾这一"麻烦问题"加以现象学还原,以期获得对象的本原的被给予意义的明证,但他却未能如愿地消除认识与对象之间的鸿沟;海德格尔消解了黑格尔对概念的偏执而经验到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朝着胡塞尔所开辟的现象学道路,直通先验自我的生存论根源,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化为此在(Dasein),从而显明了走出黑格尔语境的希望之光并给后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