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发展回族文化产业是讲好"回族故事"、加强民族团结和推动回族传统商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回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高,但回族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特点并不总是意味着差异,共享与接近也是民族文化特点的表现形式。发展回族文化产业,一定要立足于回族文化自身特点,用好回族历史文化之长,恰当选择重点领域和可行的项目,重视发展小微企业,组建中国回族文化产业联盟,加强跨地区、跨民族和国际化合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回族家谱具体内容来探讨南方回族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指出南方回族谱牒是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克服认同危机而所作的积极应对的手段,是回族社会内部进行自觉文化认同重构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认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认同重构的一种转换和替代。这种历史实践隐含着南方回族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即家族意识的构建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历史上,回族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和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不仅诞生了回族自身的经堂教育体系,也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高度依赖经堂教育,故步于民族内部。近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依托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主要是依靠现代新式教育的创办和新式大众传播媒介——回族报刊,不仅使伊斯兰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得以延续,也开始向外族介绍和传播伊斯兰文化。当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体现出多样性,在保有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各种新式民办学校、网站、新媒体都在参与其中,使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不同民族之间展开,也开始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性别与回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是由文化建构的.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社会性别观念也深深打上了这两种文化影响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在悠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回族在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灿烂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回族内在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生活状态、社会风尚、礼仪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的真实反映,也代表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思想内涵,是回族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历史写照。充分体现与凝聚着整体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思想感情,蕴含着深途的民族思想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力量所在。民族民俗文化的创作与发展,不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并…  相似文献   

6.
1991年2月,《回族研究》在宁夏社会科学院诞生。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的文化起点较高、兼具中阿两大文化之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回族也缺乏自我表述,回族文化不被了解和认识。就在本民族内部,也不尽对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全面的认知。20世纪初,由回族人创办的第一份回族刊物《醒回篇》和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正宗爱国报》的发行,吹响了近代  相似文献   

7.
语言禁忌与回回民族的人文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语言中禁忌现象的形成,基于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人文心理.它是回族语言的特殊标记.回族语言禁忌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类是避讳,一类是别同.这两种语言禁忌,透视出了回回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人文观念,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回族伦理思想在回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及其宗教活动和本民族禁忌中,均有着广泛而又生动的反映。它是回族文化和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发掘、整理、研究回族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加强回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宝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支在中国环境下借助伊斯兰文化基因孕育和成形的民族,回族的民俗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保守和汉文化的儒雅.作为辨别民族身份最直观和清晰的符号,回族服饰以朴实、素雅的风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而其中的精髓——头饰,已是回族服饰展现其美学思想和审美能力的灵魂.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回族头饰的渊源、设计和社会功能展开解读,以为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0.
陈丽文 《回族研究》2012,(2):133-136
近年来,回族舞蹈创作作品纷呈,在反映民族现实生活、展示民族文化符号、表现民族精神和典型性格上,有许多新的突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但在回族舞蹈编创观念和回族文化精神特点的表现上,还存在着浅表化以及原创意识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杰 《回族研究》2006,(4):5-11
本文结合回族历史及中阿文化交融来详细论述回族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在阐述回族顺利融入中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结合基因之后,重点对回族人善于沟通交融的社交能力,回族人平等有序的社会价值观,回族人守护信仰家园的精神富足,回族人重视生殖健康和戒烟戒酒的良好习惯,回族人宽容别人、自觉律己的道德品格,回族人无私“散给”、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六大方面加以例述,最后阐释回族对伊斯兰教义的合理阐发和创新性运用以及回族的发展实践对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民族宗教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出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实质下对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大业 《回族研究》2006,(4):104-114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湖北、陕西所属州县17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广州世居满族在广州已经生活了247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腾飞,他们与广州当地民众一样面临着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他们通过将传统的族群节日“春茗”现代化,在满族民众、国家权力和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强化族群认同,使族缘成为血缘、地缘、业缘之外新的跨地域社会动员手段,为自己争取到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经验对于城市世居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还不多,主要是学者们对其界定尚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不承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存在。本文在确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为祖国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回族在新时期也应该而且能够为祖国作出新的贡献,这些新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上结构性的贡献如义利统一、理欲平衡、公私兼顾;二是经济上的贡献如多元并举的产业理念、市场伦理;三是政治上的贡献如和谐理念和协商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回族"小经"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经"的产生、发展、使用现状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逐步分析"小经"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并归纳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而在剖析其存在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小经"文字保护的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文中强调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进一步阐释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马婷 《回族研究》2004,(2):89-91
回族族群形成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五次移民潮 ,对她发展的轨迹、心理、文化及未来的走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回族历史的发展对这一民族的诸多影响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丁宏 《回族研究》2002,(3):102-105
回族社会“男性中心”观念导致了妇女的“边缘化”及对妇女问题研究的忽略,而女性研究队伍的薄弱则加重了回族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这就需要在回族研究中引进性别的观点,即从性别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回族社会。这将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性别盲点”,使回族研究事业沿着公正、科学的方向寻求更高层次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是与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有关且流传较广的重要文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著录的版本有8种。由于传世方式多样,形成时代、存放地点、抄录者等不同,各版本间存在诸多异文现象。多数异文无歧义,但部分异文歧义较大。对此类异文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对文献内容的正确理解。笔者初步研究认为,传世的百字赞文献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版本系统,即洪武八年(1375年)武昌起义街清真寺碑文系统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南京净觉寺碑文系统。净觉寺碑文传世最广,影响最大。但笔者认为,起义碑碑文系统当更接近百字赞原貌,净觉寺碑碑文系统当是对起义碑碑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