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安电影以双重视点的设置探讨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类文化、两种伦理平等对话的可能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在体察,又使李安能够客观而真实地探到母语文化深处的某种不合理性与脆弱性。于是,传统经典伦理乌托邦形态的虚妄与退守便一再从李安电影文本的幕后潜显出来,成为文本的隐性叙事。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现代出版管理模式相结合,从树立"和谐伦理观"、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仁爱与诚信等伦理因素的现代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儒家伦理对当代出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谐伦理观"对编辑出版管理中人与人、人与价值利益、人与生态的矛盾关系都起到调和作用,并指出儒家伦理中的仁爱、"礼"、诚信等道德因素可契合并丰富当代编辑出版管理理论,以儒家德治为中心的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结合是现代编辑出版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电影叙事具有浓郁的伦理色彩与内涵.这种色彩与内涵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的中国电影伦理叙事采取了与社会思潮相调和的策略,以争取经济效益和艺术目标的双赢;新中国成立以后,伦理话语被革命话语所置换,电影叙事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影环境的改变使伦理叙事在自省中重获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翻译伦理对诗歌翻译描写和翻译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翻译伦理的内敛性要求译者坚持“忠诚”法则,注重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美学特征,伦理的外倾向性表现为译者的个人意识和个人风格。沃森选译《诗经》既有外倾性伦理,又有内敛性伦理,两者之间虽有矛盾性,但在“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调和下,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和谐”伦理。沃译《诗经》所追求的伦理观和翻译策略为中国翻译家英译中国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由禅宗修行经验出发,强调无我、非二元性、无常性以及开放性的"禅宗生态"观,可以运用在电影文本分析上。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个案讨论,《卧》里潜藏的公案结构挑战了传统以剧情为主的观看电影的模式。片中公案式的电影呈现与观看方式将观众从虚构的叙述时间里最终带回到充满生态性的当下时刻去。因此,《卧》可以被视为"禅宗生态电影"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2007年,《色︱戒》上映,旋即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文化事件,引发了跨界的批评互动。张爱玲与李安的名字叠加,先验地结构了这部影片所萦绕的复杂张力——文本、性别、欲望、国族等。其中,无论是以张爱玲的小说评论李安的电影,还是从李安的电影反观小说,《色︱戒》都遭逢了改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质疑。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对故事性的捕捉、间谍片的类型把握以及对老上海风貌的精致勾勒和铺陈。在人物心理方面,他将张爱玲的克制和冷眼变为一种温情和懂得,从而打开了小说中隐而不显的空间和张力。在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之间,李安用蒙太奇的方式制造二者叠合与互文的关系,用影像"大开色戒"。  相似文献   

7.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又称"电影女权主义",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其他不同领域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涉及领域错综复杂。至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论述态势,已经从抗议父权制度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成为批判主流电影、女性电影甚至电影机制的主要文化思潮。李安作为横贯东西方文化,熟练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成熟导演,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鲜活、生动和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时,李安电影中展示出的高度灵活,豁达的性别视角,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家庭三部曲"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华语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话语理论分析可知,"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以凸现叙事重点;通过"以一遍话语表示类似事件反复发生的重复叙述,以空间的叠加造成时间上不断循环、无限重复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其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兰国家,其深厚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民族文化中的融合性和包容性,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主的家庭伦理观念深刻影响着土耳其文化艺术的创作发展。梳理土耳其家庭伦理电影的发展历史,指出其创作特征:对建构和谐温暖家庭的呼吁、对传统父权观念的坚持和对西方个体本位观念的认同,并与同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家庭伦理电影进行异同性比较。  相似文献   

10.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但是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1.
在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建立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个矛盾。这个矛盾是根本对立的还是可以调和的以及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是文章试图阐述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润追求排斥了伦理、导致了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伦理的存在减轻了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因此寻求利润和伦理的和谐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3.
  英语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一系列西方宗教和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借用,既模仿了后者的主题、情节与结构,又继承了其隐含的对具体神灵信仰的质疑和难以超脱的精神迷惘,这也使小说中人虎共存与食人独生两个故事存在难以调和的尖锐对立。李安将自身对中国传统的道家与佛教的信仰作为底色融入他对小说的理解和电影艺术的再创作中;这一中国宗教虚空精神在电影中的无形融入,将主人公对具体神灵的信仰与困惑导向对更高意义的伟大性的感悟,并借此获取心灵的慰藉与救赎。这一顿悟的产生又微妙地调和并重塑着原作中存在根本对立的两个主题,使之在电影的中国意境中得以升华并融为一体。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12):30-31
李安获法国颁文化骑士勋章11月27日,华裔著名导演李安接受法国文化部长菲里佩提颁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她大力推崇李安的电影感动全世界,是一股清流。菲里佩提盛赞李安的电影游走在各种文化之间,在商业和艺术间取得平衡,透过电影,不同族群的人能打破藩篱对话。法国"大鼻子影帝"杰哈德巴狄厄甚至甘愿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担任配角。  相似文献   

15.
正文火煲汤上世纪90年代初,二十多岁的李安与谭盾、陈逸飞等人混在纽约。那时的陈逸飞刚开始洗汽车,谭盾在地铁里拉小提琴,而李安在家当保姆带孩子。这拨插过队、种过田、当过工人的人白天为面包而战,到了晚上则聚在一起,聊人生、聊理想,大家都吹牛,只有李安最安静,他很少说话,也很少表态。李安最喜欢找谭盾聊音乐,每一部作品开拍前,他都会找谭盾聊聊电影中音乐的处理。但李安从未邀请过谭盾作曲,谭盾也从未想过要为李安作曲。谭盾说,他们两人之间保持着"朴素"的交往。李安想拍武侠片时,又找谭盾聊音乐,谭盾一听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在"新生活运动"和罗明佑追求民族化电影的共同催生下,《国风》《天伦》《慈母曲》应运而生,对江南地区给予了特殊的影像关注与呈现。而受公司开创者罗明佑的影响,这些影片在江南影像的审美层面之外又赋予其特殊的、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象征与寓意,开辟了早期中国电影对"伦理江南"的记忆与回望。这些影片成为早期上海电影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是构成"海派电影文化"极为重要的一块影像拼图。  相似文献   

17.
李安通过他的电影,一直在找他自己,看这部电影不要找张爱玲,去找李安  相似文献   

18.
片头叙事的功能开拓,在形成谱系的台湾电影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作为第二代导演代表,侯孝贤创造性地处理片头,使之成为影片的最佳注脚或传达和谐的自然理想,或成为一个情节隐喻而颇具"元叙事"特征,或构建散点透视的全息式结构;第三代导演的李安因置身异域文化,借助好莱坞电影在中产阶级中的优势,对片头进行了一种重情节、重节奏的剪辑处理,积极靠近古典叙事,这在他的"父亲三部曲"中尤为明显;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蔡明亮执着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念,透露出个人专断的风格.片头出现了两类情况或被强行解构,既取消了说明功能,也失去了叙事功能;或运用陌生化策略建构寓言性世界.而这是强调审丑与超越的现代主义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李安的作品《色·戒》,给华语电影乃至剧院艺术本身都留下了一道浓重印迹:这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斩获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台湾金马奖等七项大奖;并且因其在“色”上的铺张尺度,至今仍成为一个话题作品。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在十年后重访李安的《色·戒》,旨在指出李安用力至深并为之付出极大代价的那三段性场景,恰恰是该作品的“破坏性冗余”。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况,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医学与人文的不和谐,是社会伦理环境与医务人员的伦理精神的缺乏所致。深刻理解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内涵,加强医务人员伦理精神的培养和培育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关怀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