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句上来就将"亲民"与"明明德"——也就是为官与修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接下来论述:"古之欲明明德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相似文献   

2.
一个企业家良好的素质与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锤炼才能形成。《大学礼记》中有一句话:"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果这里把"治国"、"齐家"比作是管理好一个企业,"修身"就是指企业家自身的修养了。因此,企业家要成功地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必须通过"修身"来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四川省德阳市鑫业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登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关注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3.
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特殊的小社会。“修身齐家治围平天下”,意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是古代士大夫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家的处世之道。古往今来,治国与治家,官风与家风,总是彼此映衬、紧密相连的。家风淳,官风正;家风浊,官风污。虽不能一概而论,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位官员的官风不错,家风却很糟,他的官风必然要大打折扣,后院起火,养出纨绔子弟,乃至声色犬马之徒,而自已还能留下清官之名,恐怕也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4.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其核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近,胡锦涛同志又鲜明地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县市领导干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实践中加快锻炼和提高县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积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是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需要,是完成党在新世纪历史使命的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深入探索党执政的规律。积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党必须理顺与国家机关、各社会团体、各民主党派和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要把党的领导化成法律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执政的组织体系,不断加强和巩固自身的组织基础;必须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加强执政主体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找准切入点,把握以下五个重点环节,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既了解当前的现状和问题,又要明确其内涵和要求,要把增强乡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执政能力,建立确保工作有效落实的运行机制工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新提法,不仅充实了党的建设的理论,而且也表明我们党在复杂的环境下能够敏锐地洞察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的考验和挑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存在很多变数和不确定因素。要做到有备无患,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针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总揽全局”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五项能力可以说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也是关键的能力,是长远需求,也是眼…  相似文献   

9.
部分领导干部信仰丧失,用权任性,言行肆无忌惮,对党纪、国法、道德及社会评价毫无敬畏。丧失敬畏之心会造成领导干部信仰缺失,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责任缺失,污染政治生态;独断专行,损害党的威信;骄奢淫逸,败坏党的形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对党的事业负责,敬畏党性、品德、责任、能力、作风、法纪,才能树立正确的敬畏"靶标"。因此,要对领导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让领导干部养成在阳光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的道德失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一现实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改善社会风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