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泉州华侨公会成立于1912年,会员来自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泉属5县,为民国期间泉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华侨团体。本文重点考察了泉州华侨公会的成立经过、职员结构和演变历程,并深入分析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探讨民国时期地方华侨团体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全国著名侨乡泉州为例,对民国时期华侨与泉州地方政治关系作一整体研究.以期能够深入理解民国时期华侨与侨乡地方的全面关系。  相似文献   

3.
依据1934年至1940年荷属印尼万隆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试图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进入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下该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对共计59期《华侨月刊》的爬梳,可将万隆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进华侨经营事业的发展;服务华侨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华侨素质;支援祖国抗战和救灾。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深刻折射出经济危机和中国抗战背景下华侨社会的迫切需求,南洋华侨与居住地政府、南洋华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华侨的汉语教育以“三民主义”为指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国语水平,并且用国语作为教学语言,促进了国语在华人社会的统一,加强了华人的民族团结。教材建设尽量适应华人社会的特殊语言状况。提高教材的可用性。在以华侨居留地汉语教育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大学的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对华侨的国语文培训。不过,在东南亚华侨的汉语教学中,党化教育的浓重意识形态色彩严重影响了汉语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开埠以来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华侨的大力投资分不开。本文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汕头开埠以来华侨华人投资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并进一步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认真研究侨情、侨力、侨心,重视信息网络,做好引资工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华侨在广州城市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领域、多维度地推动了广州城市近代化进程。经济上,投资近代工业、金融、商业等领域,促进了广州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城市建设方面,不仅在发展理念、交通变革等方面影响了广州近代城市建设,而且投资房地产,拓展了城市发展地域,推动了广州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在广州近代化历程中,华侨资本大量进入广州,资金回报率高固然是一个原因,而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吸引华侨投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闽南地区为切入点,揭示近代华侨的投资直接影响、制约着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的范围和深度:外向型的工业、近代化的城市、商业消费的物质生活.但这种变迁并不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内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受多种不稳定因素左右的侨资上,因而极其脆弱.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沪深两市2009—2011年石油化工类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类公司特征与企业环境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盈利能力、公司规模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类企业顺利进行环境投资的关键因素,公司偿债能力对公司环保投资能力有一定影响。而独立董事人数比例、公司注册地对环境投资没有显著影响,这为我国企业如何进行环境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城市公共汽车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共汽车已经成为南京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首都公共汽车公司承办了南京市郊区的公共交通运营,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不仅使南京市民之生活有所改善,更是推动了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海外华侨踊跃捐款,资助祖国抗战大业.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后,侨胞纷纷携资回国,开发西南后方富源,以利抗战建国.鉴于生产事业建设的重要性,部分华侨资本流向金融业,在大后方兴起了一批侨资银行,旨在发挥银行融通资金的使命,促成资本与技术的合作、金融与企业的联系,以实现华侨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主管全国重工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接管沦陷区工矿企业的同时,开始大力推行公司制。在此期间,资委会组建的各种公司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这一时期创办了中国石油公司等全国性的公司,在台湾组建了十大公司,不仅把中国近代公司的形态发展到最高阶段,同时也为当今的中国公司制度建设和公司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府确定华侨国民身份、加强华侨社会管理和吸收华侨资本等政策的实施,是其华侨政策从禁侨、贱侨到护侨、重侨的转变。其影响是改变以往华侨与晚清政府两者断裂之关系,加强了华侨与祖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同时华侨社会因之得以整合和统一,这些都有利于华侨对晚清政府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对祖国之归属感,有利于华侨基于共同文化而认同于中华民族、从而发展民族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日本研究可谓历史久远,截至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每一次研究高潮都是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背景之下出现的.民国时期曾出现了第三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此时期恰好也是中国期刊大发展的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难之际,一批“知日派”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日本研究的工作之中,因此这个时期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专事研究日本的期刊,《日本评论》即为其中优秀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和侨居地点有着非常独特的离散性质。不同于闽粤地区华侨以宗族作为强大纽带的集中性侨居和颇具规模的贸易体系,他们扎根于本土的青田石,携青田石雕的工艺品出洋,出国后继续从事石雕的贩卖,或转而销售其他小商品。这种贸易活动非常零散,但是绝对离散中也存在相对的集中,在“七七事变”后青田华侨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本文以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贸易活动的特点为中心,主要研究石雕等商品的简单贸易模式,以及在贸易过程中由出洋衍生的一系列偷渡行为和官方对偷渡的整治约束。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初具规模,旅游专业机构出现,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力度加大,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苏州作为自然及人文资源皆丰富的古城,旅游业更显繁荣。旅游影响了苏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促进了苏州市政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苏州传统手工业部分地得以维持,并开阔了苏州居民的视野、促进了苏州"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国时期的基层邮政——以原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国时期原四川省基层邮政,尽管它“僻处西偏”,却也能伴随全国大潮“裁铺改邮”,且组织完备,业务发达,管理颇具特色。这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邮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屡屡发生,其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而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有着对外移民的历史和文化,福建人在海外遇袭事件中显得较为突出。要解决和保障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就必须对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的性质做出界定,并站在人口迁移的角度对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遇袭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海外华人社团和海外华侨华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为保障海外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随着数量的增长和群体的发展,中学教师的社会流动日益频繁。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上升流动;一部分教师或因为不胜任中学教学被解聘或停职,或因为退休、退职后待遇下降而导致向下流动;一部分教师则通过水平流动离开中学,进入其他中等学校或行政部门任职。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教育主管官员的频繁变动,加上时局的影响及中学教育的变革,是引发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姜扬  李伟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9):110-111,117
日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多,如今已成为中国的投资大国。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也是日资企业的聚集地。本文以南通为例,深入研究日资企业在国内的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1 92 7- 1 937年 ,海外华侨在广东投资的投资户数之众、投资金额之巨、投资行业之多和投资范围之广都堪称现代海外华侨在广东投资的黄金时代。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华侨在广东大投资的原因和条件 ,阐发了华侨大投资对广东经济早期现代化的作用 ,提出我们今天仍当从中寻得启示 ,找出规律性的因素 ,进一步做好吸引华侨、华人投资的工作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