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在明清时期诸多古诗选本中表现出对庾信的特别推崇,称许其性情至深,才气横溢,尤重其使辞之能,作为其诗学观情辞并重的典范,并从诗品与人品方面就历代对庾的批评给予辩解。在论杜甫与庾信的继承关系中,强调庾信前代之师的地位,甚至认为杜对庾之五言亦趋亦步。这样的推崇与编选者的身世经历和诗学观念相关,也是陈氏意欲为六朝诗正名以及建构六朝诗史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在明清时期诸多古诗选本中表现出对庾信的特别推崇,称许其性情至深,才气横溢,尤重其使辞之能,作为其诗学观情辞并重的典范,并从诗品与人品方面就历代对庾的批评给予辩解。在论杜甫与庾信的继承关系中,强调庾信前代之师的地位,甚至认为杜对庾之五言亦趋亦步。这样的推崇与编选者的身世经历和诗学观念相关,也是陈氏意欲为六朝诗正名以及建构六朝诗史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采菽堂古诗选》是清初诗论家陈祚明评选的古诗选本。据笔者考证,原著书名并非《采菽堂古诗选》,翁嵩年刊行之时以先师陈祚明书室为该书命名。陈祚明以采菽命堂的原因与陶渊明归隐的心态非常接近。《采菽堂古诗选》评选的时间起点不晚于顺治十二年(1655),止于康熙十四年(1674)春,编选过至少三次。陈祚明既抱着愉悦之心享受评选的过程,又对该书寄托了立言以不朽的期望,态度极为严谨。  相似文献   

4.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选取大量汉魏六朝诗歌,并对其批评。陆机与潘岳都是西晋并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诗人,同为"二十四友"。然而,陈祚明对二人诗歌在情感方面的批评却截然相反,这与他"诗之大旨,惟情与辞"的诗学观点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颠覆了前代诗论家对陆机、潘岳二人诗歌批评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编选《采菽堂古诗选》时参照了昭明《文选》。陈祚明对《文选》的态度是辩证的。一方面,他认为《文选》鉴裁得当,保存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另一方面,他认为也有一些弊端:以文体为类,一人作品割裂为四五处,不利于读者获得完整的诗史观,反而易于使人剽窃华丽词藻,无法获得"学古之益";选诗过严,漏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着重于修辞,"未及推其(作者)用心所存";《文选》注专注于典故,不关心选家之心。针对这些问题,陈祚明在分类标准、选录原则与情辞关系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正。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作为六朝成就最显著的诗歌大家,是历代古诗选本关注的焦点。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王夫之《古诗评选》对陶诗的选评存在明显差异。《古诗归》与《采菽堂古诗选》都将陶诗视为典范,其中《古诗归》欲通过标举陶渊明蕴藉之中充满灵气的诗风来纠正七子派、公安派的流弊,而《采菽堂古诗选》推崇陶诗是提倡其自然风格及所蕴含的深切情感。王夫之对陶渊明持贬抑态度,一是出于在明亡背景下对竟陵派的批判与反驳,二是认为陶诗过于流俗而不能更好地发挥诗教精神。三部选本对陶诗的不同定位,正是文学批评深受时代文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潮、主体审美倾向影响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7.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对“情”所做的理论建构颇具特色,不仅包括情感,还包括了诸如命旨、神思、理、解、悟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因素,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无论是从情感的层面,还是从包罗了所有与诗歌内容相关要素的“情”的层面,他对“情”的论述都显示出一种“泛情化”倾向。这种“泛情化”中所包含的对六朝乃至梁陈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明清之际对文学抒情特质的重视,同时也是文学自觉深入人心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