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都是以“求强”为核心的救亡图存运动 ,但洋务派和维新派提出的“求强”有着不同的内涵 ,主要表现在深层目的性、途径方法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百年陈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人物陈炽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也渐趋宽广。但与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相比,学术界对陈炽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文对陈炽的生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历史定位等方面作一回顾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100年前发生的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政治领袖,对运动的发生、发展和高涨起到了卓越的政治领导作用,而严复则以一个维新思想家的姿态,在理论上为维新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其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与康有为并列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①在维新运动过程中,严复发表大量政论,指斥封建制度,呼吁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创办《国闻报》,编辑《国闻汇编》,宣传维新思想;特别是译著《天演论》,在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维新运动的研究,多限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而对社会生活方面注意不够。为抛砖引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维新派倡导移风易俗的主张、实践活动,以及移风易俗兴起的原因等问题,略作探讨。 一 维新派倡导移风易俗的首要内容,是反对重男轻女的种种封建礼俗,主张兴女学,解放妇女。  相似文献   

5.
《湘报》与湖南维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报》是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湖南创办的一张激进的日报。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它对湖南士绅进行了一次思想启蒙 ;对转变湖南的社会风气起了关键作用 ;直接配合了湖南新政的兴办。它还是研究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论张之洞与维新派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维新派赞助甚力又连生纠葛,二者关系扑朔迷离。以往论著多取政治视角,囿于派别成见,以洋务与维新两派的政治搏斗立论,从而抹煞了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似乎缺乏历史感。本文着重从人际关系、心态分析和学术论争等角度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管窥蠡测,冀求批评教正。一维新派的同路人张之洞与维新派结缘有其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早在甲午战前,他就以捐赀广学会翻译出版西书而著称,更以对外主战和兴办洋务的恢弘气度赢得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景仰。讲求变法的杨锐、夏曾佑和汪康年等人相继入张之洞幕;刘光第也“时时想闻风采”。梁启超称张为“今世之大贤”,主张“力赞芗帅”(之洞别称)。甲午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期,我国出现以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民权思想,维新运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权思想的内涵。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人士均认识到民权思想的薄弱和专制制度的重压是中国积弱之因,他们都批判封建主义和封建文化,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在议院制度与民主启蒙、平等文化与自由、批判“三纲”等问题上维新派人士则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之际,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郑观应、马建忠、薛福成、王韬、宋育仁、陈虬、陈炽等人,便是这个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中较早的一批。以上这些改良主义思想家及其著作,大都见于记载,只是其中四川籍的宋育仁及其著作则湮没无闻。一九六二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才第一次提到了宋育仁及其《时务论》。最近,发现了有关他的一些资料和著作。本文拟根据这些资料,对他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动和他的思想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张之洞在 1895 -1898之间 ,与维新派及维新运动的关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以识别其伪维新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介绍《尚贤堂月报》(《新学月报》)的创办背景以及该报“新学”、“道学”并举以“救时”的内容和特点,试图填补丁韪良19世纪90年代生平研究中的一段空白,并揭示他这一时期在传教思想上由“世俗”向“世俗”与“属灵”之间的过渡,同时兼论丁韪良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认为洋务派是改头换面的顽固派,与改良派并无相通之处。这一看法较为偏颇。其实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三类:一是部分洋务大吏的幕僚或洋务骨干顺应时代潮流前进参加维新运动,成为维新派,如汪康年、蒯光典、胡等。二是一些原洋务派督抚大员同情支持或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三是另一部分洋务大变暗中同情维新运动,但不肯公开支持,表面上持观望态度,如李鸿章、盗宣怀、刘坤一等。就整个洋务派而言,他们与维新派之间有矛盾分歧,但同情支持维新运动是其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康有为发动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发展。孙中山哲学也是康有为等的维新派哲学的批判继承。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在思想上就必须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唯心论。他们在批判洋务派“中体西用”、“器变道不变”的思想政治路线过程中,创造了一种“体用统一"的哲学,论证天必变道亦必变。这种哲学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唯物论,吸取了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近代自然科学宇宙观。它以“气”(或星云)、  相似文献   

13.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4,7(7):103-107
国内学术界对晚清广东维新运动的领头人物梁庆桂的研究几为空白。本文从梁庆桂领导粤汉铁路收回自办、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发起和组织地方自治研究社、开创北美洲华侨教育事业等方面勾勒梁庆桂的思想与活动 ,并作出初步分析与评述。由此亦可窥见广东维新派在戊戌运动后的某些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劝学篇》:整合维新运动的最后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劝学篇》:整合维新运动的最后努力郝晏荣写于戊戌变法关键时刻的《劝学篇》,是张之洞表达个人政治、文化观念的代表作。后人多从消极、负面的角度看待此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有人称此书是“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①,有人称此书是张之洞“抵制维新思想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6.
维新派目录学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新派目录学是伴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但维新变法的失败并未使它走向式微,恰恰相反,戊戌变法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之一,便是维新派目录学迅速成为中国近代目录学史上一个深入人心且声势浩大的流派,深刻影响着世纪之交的整整一代中国人。从1895年起,为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及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健将开始了对新学书、西学书的编目、评介、推荐工作。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刊,梁启超主持笔政,每期必撰文鼓吹维新,介绍西学。次年8厅,黄遵宪、汪康…  相似文献   

17.
赵迅  冯辉  武勇 《船山学刊》2006,(1):133-136
本文试对维新派主要思想家的人权思想进行归纳整理,系统探讨维新派主要的人权思想,对其内容、特点、先进性与局限性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维新派人权思想的系统化,而对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中国化”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以其对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人权之路有所助益。一、维新派人权  相似文献   

18.
试论帝党与维新运动的兴起王亚芳在戊戌变法时期发挥作用的多种政治力量中,帝党是十分重要的一支。从维新运动的整个发展过程看,没有帝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守旧势力盈朝,维新派势小力微的情况下,变法运动的迅速兴起乃至“百日维新”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一帝党产...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等,将宣传变法的阵地由国内移到了日本,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变官制”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主要政治纲领,是戊戌变法的中心问题;戊戌变法中维新、守旧两派的斗争也主要围绕变官制问题进行的。因此,不具体而深入地研究“变官制”问题,就难以正确认识维新派的政治纲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以及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