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钟惦棐(1919-1987)是新中国电影的杰出评论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电影评论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睿智犀利、鲜活凌厉的影评文字中贯注的电影美学思想曾对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80年代中国电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纪念钟惦棐先生逝世十七周年,上海大学、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等三家单位于2004年6月2日联合举办了“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钟惦棐的电影美学观念值得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由此既能更清楚地看出他对中国电影美学的贡献,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由于钟惦棐历来强调电影艺术家和评论家要注重自身修养,故其电影美学观念也体现和渗透着他的人格精神,对此也实有必要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初钟惦棐先生提出拍摄中国西部电影的倡导,西部电影创作在80年代中期迅速起步,80年代末达到鼎盛、辉煌,出现了一批具有西部文化特色的作品。这些影片充满西部精神和西部意识,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质,以自己现代影像语言的探索和表述,呼应了新时期影像美学的兴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形象象征。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在中国电影史和当下电影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文化影响和精神流变延及新世纪的某些电影创作。对之的考察研究对今天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类型建设和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影坛,钟惦棐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他的《电影的锣鼓》重在一个“破”字;而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和弦论”,通篇强调的则是一个“立”字。他的“和弦论”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和弦论”到今天依然具有活泼、新鲜的思想力量,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化的推进,无疑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1956年《文汇报》发起的一系列以“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为题头的讨论文章,特别是钟惦棐先生的《电影的锣鼓》一文对电影问题的批评,其核心议题均涉及到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回顾这一讨论的始末,试图探讨当时电影评论所触及的电影艺术本质问题,并对当下电影评论写作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主 持 人 语     
今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任会长钟惦棐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京联合举办"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电影局局长童刚,副局长张宏森、江平及电影界各方面人士12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少数民族题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为西部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源泉,成为西部电影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较为深刻地展现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活力,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是指新生代导演以广大的西部地区作为故事发生背景所拍摄的影片.自1995年章明的<巫山云雨>始至今,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已经有三四十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新生代导演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以及中国西部的电影创作传统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中国早期电影做整体观照.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虽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维和文化品格,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它无法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机制、文化机制剥离,因伴随着报刊等纸质媒介环境而传播现代科技、启蒙思想,并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顽强的生命力.早期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决定其在"文化现代性"系统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从创作群体、创作理念、本体呈现,还是从与娱乐、商业的博弈等方面看,中国早期电影都是现代性意义链上不容忽视的一环,其创作策略和理论建构的历史性遗产,对当下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电影理论资源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西部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艺术化探索的主力军,也创造过走向世界的辉煌,但是新世纪以来西部电影逐渐衰落.西部电影如何重新崛起与振兴?需要从传统的地域范畴与类型范畴,乃至上升到“生态文明”这样一个艺术美学高度和意识形态高度,将生态电影作为其振兴发展的新内涵与新使命,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的思想,培育生态文化,打造健康有益的中国生态电影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