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较丁玲与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为主题;都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都极力渲染知识青年的性苦闷;并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个人的印记;也都强有力地冲击着封建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性别身份、个人经历、栖身环境、创作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构造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另外,如果将两人初期小说创作放在他们整个小说创作当中去考察,还可进一步看到,他们初期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预示了其后来小说创作不同的具体走向。  相似文献   

2.
薇拉·凯瑟的经典之作<我的安东妮亚>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文学中人物小说的典范.该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主要特色是大量使用人物并置对照手法,实现了人物与小说结构、主题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以<我的安东妮亚>为例,结合谬尔有关人物小说的理论,从情节与人物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薇拉·凯瑟作品的人物小说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物与小说结构、主题的关系,来解读凯瑟独特的人物并置对照技巧.  相似文献   

3.
微篇小说情节密度的安排可浓可淡.情节"浓"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情节"淡化"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选材不局限于情节完整的故事;二是采用跳跃省略、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三是叙写中穿插的非情节因素.相对而言,强化情节的小说更受欢迎.但情节的浓淡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4.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诸多似乎自有一番完整天地的、非凡卓越的小说中的一部。他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用具有欧洲传统小说家狄更斯、伊夫林.沃和毛姆风格的叙述手法书写平凡人物的一生,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驱使我们去认识那被压抑的历史存在。本文从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叙述风格四个方面来剖析小说中所彰显的传统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传统小说理论家认为小说视点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重点在于要加强小说内部成分的创作。这一观点受到福斯特的质疑,他认为小说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些构思精巧的程式。福斯特强调小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说内部结构与读者审美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形式技巧与读者阐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美学。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及背景结构的美学研究是叙事性小说研究的中心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会最终展现出小说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常解释为:"环境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但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小说中,人物与环境出现了复杂的情形,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并不只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场所,还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著名历史人物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克思》和《上尉的女儿》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百字小说<石崇与王恺争豪>在情节设置上一波三折、张驰有度、引人入胜;手法技巧上铺陈渲染、对比映衬、刻画人物;有限篇幅中风起云涌、扣人心弦,以小见大、文约意丰,巧妙揭露、感人至深,实为名篇佳构,颇值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后现代小说正致力于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主题,等等,并愈来愈呈现出诡异的面目时,传统小说的必备要素似乎已被弃置一旁.这里旧话新提,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基调和气氛等传统要素的审美价值,历时性地检视其嬗变过程,为身处后现代语境之中的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的阅读和鉴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战后有名的哲理小说家,她把严肃的道德思考与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和图解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在她的小说中,许多重要的角色如“善”,“恶”,“宗教”等类型的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因此对她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作一分析,对于全面把握她的创作意图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鲍温对英国小说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小说的三个要素,即逼真生动的情节、逼真生动的人物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兴趣。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点明了人际关系为什么能把情节和人物衔接或“合并”在一起,以及怎么样把两者连接在一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一位出色小说家,他对原生态生活的书写,对人性的剖析,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言说,使他的创作有一种直面现实的社会担当。他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苦恼》在主人公塑造、苦难叙述、人性剖析以及情节设计诸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小说家竟有如此这般相像,不论它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有着某种深层的因果关系,对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葛西善藏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贯穿日本的大正时代,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真"与"物哀",并且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后世的私小说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葛西善藏以自身为原型,主要围绕日本大正时代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与内在心理进行描写。葛西善藏塑造的知识分子在艺术、家庭与情感的世界面前选择了封闭的消极方式,正是这些人物形象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具备的传统因子以及所持有的危机感,使得葛西善藏成为了日本破灭型私小说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与散文的文体之争,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中一个最具戏谑色彩的隐喻之一.当一位诗人转向(也许只是间或)散文写作,其不仅是在探索着散文的文体可能性,而且力图保持其作为诗人的身份;也就是,在写作中他既维护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又试图将诗歌的结构方式(而不仅仅是气息)渗进散文或转化成散文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其散文和诗歌构成了一种"对位"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幽默风格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在他的初期创作中,悲剧性人物与喜剧性人物界限分明,分工明确。从《离婚》开始,其小说在时势变迁的背景之上通过两种处世方式、两种命运模式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以及他们自身的种种矛盾的纠结。由此使得小说中那类命运步步下滑的人生类型中内蕴着深沉的时代悲剧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逐渐生发出喜剧性;而那些喜剧性的人生类型因这种深沉的时代悲剧意识观照也透露出普泛的悲剧性。但在这种普遍的悲剧性中,老舍又在出走或坚守等生命姿态中带着超然的笑声,其幽默艺术因之逐渐形成内在对话性。  相似文献   

15.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本,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   

16.
从"梦"入手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可以看到作为"醒者",鲁迅比较清醒深刻,他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艺术世界,又亲自将这层迷人的面纱揭开,使我们不致沉醉其中.作为"醉者",汪曾祺至善至美的创作追求使他的创作缺乏应有的理智,他用诗意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故乡美好的人和事,沉醉在梦中不愿醒来,作品缺少理性穿透力.两者童年视角小说创作所达到的美学境界也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的真正本质恰恰在于其呈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鲜活意义,使人们获得了真善美所给予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定居或学习的马华作家,大部分能写、能评、能编,并以蕉风椰雨的异国情调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坛。到了1990年代,旅台马华作家开始在台湾文坛大放异彩,以自己的"台湾经验"审视马华文学,在马华文坛掀起阵阵波浪。其中从婆罗洲走来的李永平,不断在"中国化"朝圣的道路上前进。他创作的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成为他艺术世界里的三位一体,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会合》集中体现了托马斯.哈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把一切事物发展运动的必然规律作为对意志力的诠释;其诗歌的完全境界得益于建筑美学在创作上的移植;美妙多变的音乐韵律,使诗歌语言具有变化流动的美。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一向因其富有活力的创作而闻名于世。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力追求一种开放型百科全书式小说,并在小说理念、叙事模式、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革新,彻底解构了传统的小说观念,拓展了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为小说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自由间接引语作为表达人物话语的语言形式之一 ,具有其特殊的文体功能。而通过自由间接引语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活动 ,亦有其独特的文体效果。托马斯·哈代作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家 ,虽多用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 ,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却大量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文章通过对哈代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的分析 ,对其文体效果加以评述 ,揭示哈代小说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