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面对中国钢铁行业耗能高、CO2排放量巨大、严重供过于求导致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推行了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以及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等政策。借助长期能源规划平台LEAP(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s Planning System),建立了LEAP-Policy模型,通过构建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来模拟分析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效果,并探索2015-204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发现:中国钢铁行业存在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4个情景的节能减排效果排序为:碳交易市场情景(ET)> 缩减产能情景(CEC)> 技术推广情景(TI)> 基准情景(BAU)。碳交易市场情景(ET)204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为49亿吉焦,CO2排放总量为3.61亿吨,分别比基准情景(BAU)降低了60.5%和68.4%,节能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如果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等众多优点,大规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目前能源环境问题的最主要途径。本文基于EnergyPLAN模型结合京津冀电网的实际情况,构建京津冀地区2016、2020、2030三个未来能源系统场景,定量化分析目前能源政策下未来京津冀地区各种形式的电源发电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为达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等情景和高等情景,现有政策中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相似文献   

4.
工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规律和趋势直接决定安徽省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基于核算的2001—2020年安徽省16市工业碳排放数据,结合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对2022—2035年皖北、皖中、皖南工业碳达峰进行动态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区域不均衡性突出,皖北工业碳排放量长期大于皖中和皖南地区;产出规模和产出碳强度分别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促增和促降因素,人口规模在“十三五”时期呈现促降效应;在强化减排情景下,安徽省工业有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峰值约为4.74亿吨,基准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仍会持续增长。对此,安徽省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和消费模式,推动非化石能源从补充性能源向替代性能源转变,只有施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碳排放量才具备2030年前下降的条件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其开征生态税的目的主要在于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而税率又是税收设计的关键所在,将直接影响生态税收的调控效率。鉴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的现状,目前尚无法实施全国统一的生态税税率,借助生态税率区间模型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区域生态税率测算差距较大,部分区域差距甚至可达10个百分点;且中西部地区生态税税率区间下限高于东部地区。为了充分发挥生态税对经济和环境良性发展的引导效应,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能源分布情况,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指导思想,实施差别税率。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巨大。鉴于中部6省发展的基础、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均不相同,在综合考虑各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规划、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基准情景、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的中部各省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并针对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碳情景下,中部地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56.72%,远远超过了国家制定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为337312.03吨,仅为2010年的1.26倍。低碳情景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最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电力产业链节能减排的政策效果,通过对2010-2030年我国电力节能减排效果的预测分析和仿真模拟,发现电力强度、用户电价、煤耗率和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是影响电力产业节能减排的四个重要因素。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客户科学合理用电,提高锅炉效率、降低发电煤耗率,调整电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例等,既可节约煤炭等一次能源消耗量,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投资驱动下跨区域协同碳达峰的内在机理,分别在经济关联、能源关联和碳排放关联下分析全要素碳生产率改进的系统动力学机理,并通过差异化的空间关联模拟分析京津冀碳达峰情景条件,研究得到:空间关联方式对京津冀全要素碳生产率协同改进效应的发挥产生显著影响;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分解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是推动碳排放提前达峰的动力来源。优化情景下,京津冀全要素碳生产率协同改进推动碳达峰的显著变量和主要动力呈现阶段化差异特征:2020—2023年,经济影响力系数为显著变量,固定投资驱动跨区域优势产业发挥带动效应,主要以效率改进的方式摒弃无序低效模式,压缩碳排放冗余空间;2023—2028年,显著变量则转换为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减排投资倒逼跨区域高碳产业加快减排技术创新,并借助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发掘碳减排潜力;2028—2030年,显著变量则调整为经济感应度系数,固定投资强化跨区域产业链联动效应,重在技术合作刺激全行业绿色转型,全面抑制碳排放。结果显示,京津冀将保持年均约6%的经济增速平稳发展,预计2028年提前实现碳达峰,有效助力碳中和。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尚未完全脱钩,难以协同调控发展与减排。为缓解此类结构性矛盾,基于STIRPAT拓展模型,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运用通径分析揭示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制度干预等因素对京津冀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从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层面设计调控情景进行达峰预测。研究发现:(1)转变河北的高碳排放模式是有效促进京津冀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2)劳动生产率、政府干预、经济增长均促进京津冀碳排放,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均抑制京津冀碳排放。资本效率促进北京碳排放,而抑制天津、河北碳排放。此外,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是重要中介因素;(3)均衡调控情景下,京津冀整体、天津、河北均如期达峰。资本调控情景下,京津冀协同调控水平最高,河北达峰时间提前5年;人力调控情景下,京津冀协同调控水平最低,整体达峰时间推迟5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节能减排的微观层面阐释企业生产“节能产品”(即采取节能减排方式生产的产品)和“耗能产品”(即采取高能耗、高污染方式生产的产品)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运用霍特林模型对该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从政府、企业与个人三方的角度给出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新环保税制为背景,将环境保护税与政府其他环境规制行为结合起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策略互动行为,并将公众举报纳入政府收益函数当中。基于地方政府及排污企业不同策略间净收益的大小,得到12种演化路径,以此为基础将企业减排创新的过程分为发展、成长和成熟期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政府监管强度对企业减排的影响程度视后者减排净收益大小而定,而前者强弱与否主要取决于监管成本的高低;企业减排发展初期过低的环保税率并不会引致企业进行减排技术创新;减排成长期的企业进行减排创新的决策则视政府策略而定;处于成熟期的减排企业则会主动进行减排技术创新。因此,在多种规制工具并行的前提下,政府应视企业所处发展周期的不同制定环保税率,同时辅以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力度,以降低企业治污成本,促使排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向减排技术创新演化。  相似文献   

12.
雾霾和高温等极端天气现象成为近几年民众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引起的。由于大气、水等是流体性质的公共资源,不能确定其明晰的产权,所以对其排放权应当有偿取得。减排的路径主要是:政府是大气、水等公共资源的权利人,政府可以向排放主体征收排放税,或者经济主体的排放权必须向政府购买,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树立经济和环境协调友好发展的思想,把环境纳入民众的福利函数;经济转型战略方面,经济空间布局上服从能源空间分布;城市化战略方面,重点发展县乡为主的中小城市,减轻大城市的功能超载压力和环境压力;法律规制方面,建立排放权确权和有偿取得制度,建立具体的针对排放源和排放量的减排执法制度;建立垂直的环境保护警察体系,全天候执行环保法规;能源替代方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实现人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CMAQ模型在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MAQ是美国环保署(EPA)开发的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多种空气污染物形成、运输及评估。本文综述了CMAQ模型在雾霾污染、臭氧污染、核泄漏等事故模拟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基于CMAQ模型而研发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和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期提出解决乌鲁木齐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是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该地区雾霾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污染严重的问题,需探寻新型的产业生态共生模式。在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共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三维立体循环模式,指出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需依赖地域、产业、微观主体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三个地域间的资源、产品、技术的互补和区域划定—产业协作—主体参与的过程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铸币税及铸币税率计算方法进行概述的同时,对美、日、中及东盟等相关国家/地区铸币税率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解说明了完全货币替代后这些国家/地区铸币税率损失情况,得出如下结论:顺利推进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实现对他国货币替代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对被替代国的铸币税损失进行补偿,且再分配效应值(RE)占总损失率越高补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是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通过测算和分析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江西省)行业与城市两个层面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效率发现,主要应从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着手提高减排效率。通过对行业(地区)之间、行业(地区)内部的节能减排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可更好地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以此保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总体减排目标。基于行业(地区)潜力的节能减排政策导向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能源系数法核算湖南省2010—2017年的CO2排放,运用LMDI分解法识别湖南省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南省城镇化率、人均GDP、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同减排压力下发生的变化速率设置8种情景,利用STIRPAT模型预测8种情景下湖南省2017—2050年的CO2排放量。研究发现,湖南省预计将在2027年达峰,峰值为31 825.60万吨,但最小峰值30 363.98万吨将在2030年出现,出现了提前达峰还是最小峰值达峰的抉择。此外,在情景比较中发现,非化石能源的消耗占比和第二产业占比对达峰值影响较大,故湖南省在碳达峰策略制定中应考虑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耗占比,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引入数据包络模型(DEA模型)中SORM-BCC超效率评价模型,建立以万元GDP能耗、工业SO2排放量和万元GDP中CO2排放量为投入指标,以GDP、工业SO2削减量和CO2排放强度降低量为产出指标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价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节能减排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0年江苏省节能减排绩效较好,仅有2006年和2008年两年不是模型所测有效单元。分析各地级市的区域绩效和规模收益的差异,苏北地区节能减排绩效最高,其次为苏南、苏中地区。其中,苏北区域内各城市差异显著,徐州、淮安节能减排绩效值较区域内其他城市明显偏低,而宿迁、盐城节能减排绩效值则位列全省第一、第二。以2010年为例,对各城市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改进以达到最优。依据研究结论认为,江苏省应加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重化工行业整合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9.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包含多条反馈回路、多个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并展开分析。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系统是以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为研究对象,考虑能源消耗结构、交通运输方式结构、环保投入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子系统,同时也是包括多种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能源子系统、包括多个减排技术的环境子系统、代表经济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子系统。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对节能减排技术方法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给河北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STIRPAT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考虑河北省主要地市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结合2005—2020年河北省碳排放相关数据,采用岭回归和情景分析法,建立了基准发展、宽放发展和绿色发展三个情景,对2021—2030年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和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科学技术支出和人均GDP是影响河北省城市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地区常住人口总量、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及使用外资金额等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弱。河北省2030年在基准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为5.26亿吨,宽放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为5.73亿吨,绿色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为4.65亿吨。三种情景下的河北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