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年代,北京大栅栏庆乐戏院经常上演现代京剧,当时称为“时装新戏”。演出的团体名叫奎德社,全体演员都是女的。这个剧团有四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她们大轴演现代戏,大轴前面由当天在现代戏中没有角色的人演古装折子戏。遇到节令,大轴也演应时古装戏,如七月七的《天河配》等;其次是她们的现代戏无论古今中外,一律改成中国故事。时代背景总是清  相似文献   

2.
藏戏的传统剧目有所谓“八大藏戏”,即演出场次多、剧情曲折完整,在各个地区都有剧团演出并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八个剧目。据王尧教授译述的《藏剧故事集》,八大藏戏是:《文成公主》、《诺桑王传》、《卓瓦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赤美滚丹》、《朗萨姑娘》和《白玛文巴》。①无论从剧情复杂、角色众多、演出规模和时间的哪一个方面看,《诺桑王传》都应当算是其中的一出主要的剧目,其中反映的神人关系,亦可看作是藏族在藏戏中表现出来的对神人观念的认识之代表。《诺桑王传》故事,可以弹性地提供予藏戏团为期一天到六…  相似文献   

3.
关于沈阳故宫博物馆藏信牌、印牌考释问题,我在《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上发表《信牌、印牌考释》之后,有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①,现再行考释如下。一、蒙文信牌关于蒙文信牌的内容,前已有释,不再重复,这里只想谈一下关于释文最末一行的款识问题。该牌最后署曰“天聪汗再次行文春正月”,“天聪汗”满文写作(因印刷不便,满文均以罗马字对音代之)sure han而蒙文写作cecen han,其第一字汉泽均为“聪明”,第二字均为“汗”,合在一起是“聪明汗”。那么“聪明汗”为什么要译成“天聪汗”呢?“天聪”  相似文献   

4.
蒋小平  徐钊 《江淮论坛》2022,(3):154-159+192
《八阵图》是徽昆武戏代表性剧目,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并无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徽班》对其剧情介绍出现错误。通过梳理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晚清民国15种徽戏《八阵图》抄本,叙考其抄本形态、纠正其内容差误,探讨演出繁盛与编创观之关联,对不同抄本间情节与音乐细微差别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5.
“水浒戏”与《水浒传》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浒传》的人物与故事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与“水浒戏”的长期盛演不衰密切相关。早在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戏”已经成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内容后来被小说所采用。《水浒传》成书并陆续刊行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水浒戏”更为繁荣;反过来,“水浒戏”的演出又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朱萍 《江淮论坛》2004,(1):145-149
清顺治十七年湖广道监察御史萧震弹劾前浙江左布政使张缙彦,其中一大罪名是“编刊无声戏二集”。本文主要探讨张缙彦与《无声戏》版本的关系,认为《十二楼》第十篇《奉先楼》、日本尊经阁本《无声戏》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可能与“编刊无声戏二集”的张缙彦有关联;张缙彦可能就是为尊经阁本《无声戏》作序的“伪斋主人”;张缙彦被指控“编刊”的“无声戏二集”,尚难断定究竟是第二集还是前后二集。  相似文献   

7.
《论语》自战国初期成书以后,研习者众,汉文帝时曾立为传记博士。两汉之世以《论语》名家者颇多,《汉书.艺文志》述其流脉,著录相关研究著作。自汉历魏晋六朝而隋唐,其学不辍,然未有“《论语》学”之名目。“《论语》学”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三《籍溪胡先生宪墓表》云:“原仲(胡宪之字)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时时为予诵说,以为治道之要也。”此处“《论语》学”仅是泛言习读《论语》以为进学之一途。汉唐史志著录《论语》研究著作皆附列于六艺之后,未置为单独一类。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区…  相似文献   

8.
碎脸谱例:姚少司用于京剧剧目《财源辐辏》姚少司之绿色碎脸。姚少司为五路财神之一,称利市仙官,该戏为年节吉祥戏,民间盛行。与其他财神一样,其两颊勾金钱纹以为特征符号,额头画火焰纹,喻来年财源茂盛。  相似文献   

9.
继话剧、秦腔《西安事变》在我省戏剧舞台出现之后,庆祝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又涌现了话剧《保卫延安》、秦腔《渭华起义》、歌剧《雪压青松》。这些剧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片断,纪录了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刘志丹、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给我省人民的艺术生活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也为我省戏剧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这些戏还有不足之处,有的甚至还需要作大的加工和修改,但它们对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所进行的艺术探索是值得赞许的,它们的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0.
宋金元杂剧中皆有“末泥”,然其称呼承载着不同意向所指。分而论之,关于宋金杂剧“末泥”色,其于杂剧演出过程中职司“主张”。在元杂剧中,根据其“一人主唱”的脚色体制的不同,可分为“末本”戏与“旦本”戏两类。在“末本”戏中,其主唱脚色为正末,亦被称作末泥,简称为末。对于宋金与元杂剧中两个“末泥”的研究,以往论者主要集中于对其脚色来源的考察,且研究多从文献史料记载中探索其渊源。然因二者名同实异,故而导致在研究论述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宋金杂剧“末泥”与元杂剧“末泥”相混淆的情况。这种胶柱鼓瑟状况的长期存在表明,有必要对两个“末泥”正本溯源。  相似文献   

11.
一年前,取材于历史名人庄子的新编川剧《田姐与庄周》曾轰动一时,有人鼓掌欢呼:“这个戏很好,很深刻。”“把原来的《大劈棺》翻了个个儿,翻得好!” 过去看过地方小戏班演的《大劈棺》,那无疑是封建主义的糟粕。新编川剧的演出我无缘得见,后来看了剧本,却很不以为然。下面便是我的点滴浅见,写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敷衍妙善修行而成为观音菩萨的《观音得道》,是粤剧史上不断编排演出的重要剧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该剧逐渐发展为以妙善、韦陀爱情发展为线索的叙事模式,而且故事内容也愈加世俗化.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编排体制,符合粤剧总体的发展进程,更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化、通达性相一致.而如此世俗化的观音本生故事戏的演出,也很好地寄予了人们虔诚的观音信仰.  相似文献   

13.
刘大生 《学术界》2002,(2):167-169
陈明先生在《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的批评文章 ,对李申先生的大著《中国儒教史 (上 )》提出了批评。为此 ,李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豆腐渣” ?什么是“学风败坏” ?》的反批评文章 (见《学术界》2 0 0 2年第 1期 )。该文除了对陈明先生的批评一一进行反批评外 ,还向发表批评文章的《学术界》提出了批评。笔者对有没有儒教之类的问题没有研究 ,不敢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但是 ,笔者以为 ,李申先生对《学术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豆腐渣”之类的断语能否见诸于报刊  李申先…  相似文献   

14.
汉荀悦《前汉纪·孝成纪》:“及至末俗,异端并生,诸子造谊以乱大伦,于是微言绝、群议缪焉。”(《四部丛刊》据无锡孙氏小渌天藏明刊本)造谊,有些工具书引作“造诣”,不可解。造谊,犹造义、造议,谓另创新义,此指诸子造“邪说”。清段玉裁以为“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作“义”。而“义”又是礼之“仪”的古字,周时作“义”,汉作“仪”。见《说文解字注》。邵瑛以为“谊”乃仁义之“义”的正字。今经典俱作“义”,少作“谊”者,惟隋唐古本多有之。并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尚书》中“义”的解释加以证明。见《说文解字群经正字》。而徐灏则不同意段氏说,以为“谊”字从“宜”,而通作“义”,实因“义者宜也”之训而起,并非古字。见《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中期,江青曾经演出过一出夏衍编写的鼓吹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戏剧,这出戏的名字叫《自由神》。江青对这出戏欣赏备至,常以“自由神”自比,并专门撰文宣称要“为自由而战牺牲”。果然,从三十年代至今,凡四十余年,江青确是“自由”的词儿从不离嘴,她俨然真的成了一尊“自由之神”了。  相似文献   

16.
吉剧,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创建起来的。1959年1月,新剧种创编组成立,同年9月,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问世。1960年初,随着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的诞生,新剧种正式命名为“吉剧”。如今,吉剧已经度过了它三十岁的生日;而其代表剧目《桃李梅》的第一作者薛白洛,却作古近六年之久了。薛白洛,是宋振庭的笔名,那时他正任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今天,当我们回顾吉剧诞生与发展,探索在整个戏剧如此不景气的境况中如何振兴吉剧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曾经为创建吉剧付出心血,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这位老部长。  相似文献   

17.
卜亚丽 《中州学刊》2006,(6):230-233
河南信阳影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剧本,只有戏路子,从简单情节提示的戏路子到实际演出,需要艺人运用“内部知识”二度创作。这些“内部知识”是口传的,是影戏之所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田野考察看,可以揭示信阳影戏剧本即兴创作的“内部知识”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8.
庄辛的《谏楚襄王》(《古文观止》作《论幸臣》。《古文?风作《?臣论》,《古文辞类纂》作《庄辛说襄王》)一文,明代陆深以为“策赋之流”。近人刘咸?曰:“纵横之词,具《战国策》,其铺张之势,引喻物类,即赋家之源。若庄辛之引喻,穷极情态。辛本楚人,盖屈宋之徒也”它生动,形象而富于节奏感的语言,浅显明了而深含哲理的比喻,从容不迫,缓缓道来,至于篇末,震聋发聩的论述方法,从小到大,由远至今,比物连类,充类至尽的讽喻技巧,以及“述客主以首引”,骈联章以鳞次,层层排比,首尾贯通的结构方式,都使它具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读唐诗,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虫岂)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末都有一个“无”字。不单这两首诗,另外还有许多诗都有由作疑问否定转为助词的“无”字,如:白居易的《苏州故吏》:“江南故吏别来久,今日池边识我无?”《岭上云》:“自生自灰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戏问牛司徒》:“不知诏下悬车后,醉舞狂歌有例无?”《梦得卧病,携酒相寻,先以此寄》:“日晏开门未?秋寒有酒无?”这些个“无”都是什么意思呢?据扬杨伯峻  相似文献   

20.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什么叫“当时体”,清代杨伦《杜诗镜诠》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初号为四杰。”他大概认为“当时体”即唐初体,唐初体又是什么体?看了注还是不明白。浦起龙《读杜心解》:“宜于一时成体之文”,一时当指初唐,初唐体是什么体?还不明白。仇兆鳌《杜诗详注》:“四公之文,当时杰出。”什么是“当时体”,也没有注。其实早在明朝何景明作《明月篇序》已作了说明:“仆始读杜子七言诗,爱其陈言切实,布词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覆之,则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