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方言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和土话.春秋时期"古代楚语"已经成形,汉朝的"南楚"方言是湘语的直接源头.移民是湖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古代"楚语",进一步演变成湘语,形成官话和土话.五代以后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的江西、福建、广东,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早期的赣语、客家话和土话.周围强势方言官话也影响了湖南边区官话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僻远地区产生过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立中 《云梦学刊》2008,29(2):159-160
湖南境内的汉语方言复杂多样:既有湘语,也有赣语、客家话、西南官话以及土话、平话、乡话等.但是,要从微观的角度在这些方言之间画出截然的分界线往往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胡萍 《船山学刊》2006,(3):96-98
绥宁汉语方言北属赣语,南属湘语。本文通过对古全浊声母由南至北的渐变情况的描写、分析,揭示了曾家湾话既有湘语的底层,又因受赣语的“感染”而形成非湘非赣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4.
西南官话属官话方言,是与湘语完全不同的汉语方言;但官话作为一种优势方言,对湘语的渗透影响则是巨大的,加上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的部分县市,与湘语区紧密相连,两种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词汇的角度来反映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区别与联系。一、湘语与西南官话在词汇上的区别湘语与西南官话在词汇上的主要区别是:湘语多“子”尾词,西南官话多“儿”尾词:西南官话多用重叠方式构词,湘语极少采用这种方式构词;湘语和西南官话还有一些其他的词形各异的词语…  相似文献   

5.
六朝时期南京方言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南京的兴衰起伏,使这里的方言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吴侬软语,而是一个融南北风情于一体的北方官话.目前,我国汉语语言共包括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官话(即北方话)分布的范围最广,包括中国的北部,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以及江苏、安徽、  相似文献   

6.
西南官话、湘语、江淮官话、平话等汉语方言有一个表"肉"义的ka音节词,常用于儿语中。从声韵调方面看,汉语方言中的ka没有汉语来源。通过与汉藏系语言比较,ka与苗语川滇黔方言十分接近,应来源于苗语。  相似文献   

7.
湖南方言语音相关度计算与亲疏关系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湖南各县市方言语音特征数据库 ,并利用数据库计算出各县市方言相关系数 ,利用相关系数进行方言亲疏关系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湖南方言可以分为西南官话区、赣语区、老湘语区、新湘语区四个大区 ,客家话区和湘南土话区没有明显聚合成片 ,少数方言点的区属与已被接受的区属结论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浅析德阳黄许话中的"咖"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阳黄许镇及邻近乡镇方言中常用词"咖"不同于城区的西南官话,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语法特征,本文对其体现出的多种时体特征、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以及在比较句当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语法分析.结合黄许的湖广移民史,从"咖"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黄许方言同西南官话、湘语及客家话等方言的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9.
沈敏 《云梦学刊》2023,(2):108-117
绥宁关峡苗族平话指示词系统呈现出“近—中—远”的三分格局。其指示词三分的强弱倾向在不同语义范畴中存在以下等级序列:空间>时间>方式>性状、程度,指示词三分带来了更为细分多样的进行体表达形式。通过与湘西南的湘语、赣语、湘南土话等汉语方言及苗语指示词系统的比较分析,可发现该语言区域指示词的一些共性,并据此推论关峡苗族平话的指示词系统是青衣苗人转用或借用该区域汉语方言指示词的结果,而非苗语底层指示词的遗留。  相似文献   

10.
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当地土著民族为与汉族移民进行有效交际而出现的带有本民族语言特征的汉语。云南汉语方言是明代中期在通用官话的基础上受土著民族汉语的影响而形成的又一汉语方言。在汉族移民人口数量还不是较多的情况下,土著民族汉语以其简略易通的特征成为不同方言区的汉族移民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民族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工具。本悟成书于1586年的《韵略易通》是明代汉族移民云南汉语方言形成的标志。书中因"韵略"而出现的大量的"重韵"不是当时任何汉语方言的特征而是云南土著民族汉语的典型特征。明前期汉族移民为了交际的"易通",他们使用的汉语未能向当时的通用官话靠拢,而是向土著民族汉语靠拢,最终形成云南汉语方言。明代土著民族汉语是云南汉语方言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1.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西域的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能说汉语,元明时期——汉语在新疆的使用有了扩展,清朝——新疆汉语杂胡戎。内地移民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新疆汉语方言北京官话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在五方杂处、没有主体方言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疆汉语方言呈现出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和古汉语的遗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了湘语在湘西南地区由语言接触而引起语言变异的主要表现:⑴因为方言特征萎缩而导致湘语性质的改变,⑵因与多种方言接触、融合而产生混杂性方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曲艺非常发达,几乎把东北话带到了全国每个角落,但是学术研究上的东北话,跟文艺世界的东北话形成悬殊的反比、强烈的反差。考虑到具有区别于北京官话的重要特点,《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将东北官话独立成区,给东北官话的调查研究带来了重要契机。以往汉语方言分区分片,主要凭借材料储备相对丰富的语音条件,而语法、词汇方面的特点说得很少,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相对来说做得还很不够。直至今天,东北官话的调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可做的事情也很多。这需要机遇,也需要人才,还需要有分有合的统筹规划,"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与全面实施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望更多的人投身于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14.
江西中西部的吉安赣语,其后缀不但类型丰富且颇有特色。其中常用后缀"叽"的语法功能为主要表示微小和使语气轻松、亲切。"叽"后缀除了可加在名词性中心语素后面外,也可以加在形容词性、动词性、量词性中心语素后。赣语、湘语的"叽"后缀都是由尖音发展到团音,从语音原理和音韵学上探讨,"叽"后缀是源于"子"后缀。  相似文献   

15.
同心县位于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人口近28万,80%以上为回族。境内方言有三片:北片话属兰银官话,南片话、下马关话属中原官话。各片内部回、汉民话均有差异。回民话在语法方面既显示出与甘肃、青海、新疆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诸多的一致——如宾语、状语的位置,“给、把、是”的用法;也显示出上承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关系——如趋向动词“起去”的留存,助词“着”、语气词“哩、哪”的用法。本文介绍以县城话为代表的同心北片回民话的语法特点和一些虚词的用法,旨在为汉语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提供些许有用的语料。例句下有浪线“﹏”者是阿拉伯、波斯等语言的借词。  相似文献   

16.
琉球官话课本的"官话"性质目前有"北方官话"、"南京官话"、"南方(地区)官话"、"福州官话"四说。将琉球官话课本与同时期北方官话作品"清本老乞大"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语法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与吴、闽、粤、客的方言材料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语法上存在一系列的对应。琉球官话课本的"官话"是吴、闽、粤、客四大南方方言在"官话"层面上的投射,即南方官话。  相似文献   

17.
《连阳八排风土记》为康熙朝连山知县李来章著。全书分10卷,《言语》卷收录八排瑶语词和短句475个及瑶歌2首。词表分天地、岁时、山川、人伦等22个义类。将词表与今八排瑶语比较后发现:一、八排瑶语从康熙朝至今300多年间,音系格局和基本词汇未有根本性变化;二、前清时期粤北湘南交汇地带较为通行的汉语不是粤语或西南官话,而是一种融合湘语特征的早期客方言。  相似文献   

18.
朱陶  李艳艳  李鑫 《天府新论》2013,(3):156-159
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和移民迁徙使大批湖广人进入并定居四川,同时带来的还有他们的语言,其方言属于北方官话这个大的范畴下的西南次方言;原来的土著居民因为瘟疫和战乱而十室九空,少量幸存者,也因婚姻等原因被外来的方言同化了.早期移民抢占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大多居住于岷江和长江流域一带,至今仍保留有入声系统;后来的大批移民主要定居于川中、川北和川东广大地区,形成了今天的成渝方言.  相似文献   

19.
以日本汉语教育史为依据推断出南京官话的地位在清朝晚期才被北京话取代的说法,值得怀疑。这一说法主要是源于三个误解:首先,在江户时代,日本教的汉语(唐话)只有南京官话一种;其次,把江户时代所谓的"南京"当做现在所说的南京;第三,19世纪后期(清朝晚期),日本朝野的汉语教学几乎同时由南京话教育转变为北京话教育。根据日本江户时代的材料来看,从江户时代一直到明治时代初期在教了"南京话"、"南京官话"之后日本汉语教学转换为北京话教育,是事实,但是并不能据此证实南京官话在清代占有标准地位,一直到清朝晚期才被北京音取代的说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河州是甘肃临夏的古称。河州话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汉族所操的语言,也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工具。文中考察了历史上河州跟中原的交往,移民、征战、大山、大川以及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等史实。我们认为河州汉语方言是历史上汉人移民周边化和民族语言汉语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