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中西怀疑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知识、信仰和理性三个层面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怀疑精神,可以看出西方怀疑论是一种向外探求知识和信仰的理性的冲动,充满痛苦和分裂,遵循的是逻辑方法论的一般程序;中国怀疑论则是一种向内退缩的无知无欲无为的非理性体验,回归到幸福的满足心态,在诗化的表达方式中走向沉默和无言。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基林 《文史哲》2002,4(6):144-148
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间叙事 ,它意味着从开始走向未来的时间观念 ;其次 ,现代性注重主体性和理性 ,这也是它的本质和核心。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原型 ,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性特征。“相信未来”是朦胧诗普遍的信仰和时间意识 ,张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则是朦胧诗的内在本性 ,而建立在时间意识与主体理性基础上的修辞形态 ,则是象征性  相似文献   

3.
欧洲中世纪晚期,逻辑与哲学有着特殊的关系: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逻辑则是哲学的仆人。唯实论者托马斯主张理性服从信仰,这体现了其神学的本性,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给理性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唯名论者奥康认为,理性和信仰可以发生矛盾,这无疑向某些宗教教义提出了挑战,对教会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提出了严正质疑。由于重视了逻辑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理性的真理性,这就必然从内部动摇、瓦解经院哲学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用理性和道德改造传统宗教,认为神即理性,善为神的本性;用“灵机”代替神谕作为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肯定了人在生活中的主动作用。苏格拉底怀着坚定的唯灵主义信仰,并以身殉道。苏格拉底的神是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重新审视历史进步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知识传统中的基本哲学假定,即宇宙伦理意义的确定性,在19世纪崩溃了.作为历史运动的科学解释,作为一个普遍观念,进步观念遭到质疑.然而在特定范围内,人的行动能够创造更为合理的条件,进步观念仍然存在理性的基础.撇开其充当的关于历史本性的认知理论的角色,进步观念也必须被看作是一种伦理假定,它理性地或信仰地认可正面价值的真实性与理性行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人的根本精神追求和基本理性需要.信仰危机是一种普遍的、根本性的怀疑与迷茫,表明了理性精神领域的苍白和萎靡.信仰危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文明的彷徨,极大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仰与工程     
信仰与工程都是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前者是人观念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态度;后者则是人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现实地表达着人的认知理性、实践能力、生存需要、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由于任何工程都是合目的性的主体尺度与合规律性的客体尺度的统一,所以,信仰作为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维度直接构成工程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关涉现实的工程运行,从具体的工程目的到方案设计,从功能到审美,从内容到形式,工程的实现总是或多或少地表达着人们的信仰成分。没有人类对改变自在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属人自然之能力的信仰所形成的工程意志,也就没有表达、确证和提升着人的类本性的工程。甚至可以说,工程是表达着信仰的工程,信仰更多地是对人的自为本性———类本性所决定的工程能力与价值取向的信仰。这不仅体现在作为满足信仰的工程、中国建筑工程中的风水观上,而且反映在西方上帝创世的信仰所表达的作为“天命”的工程中。  相似文献   

8.
何继业 《学术界》2007,(3):192-197
信仰危机是人类信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现代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是现代性进程中产生的现代风险。现代风险与传统社会风险具有明显区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主体的反思性对信仰危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了怀疑,真理被普遍怀疑,反思性则加大了对信仰对象的批判性,信仰被普遍反思。要解决因风险引起的信仰危机则需要从对风险的理性认知入手,加强风险意识和增加社会成员的抗风险能力,变风险为机遇,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精神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为乡村医生造了一个梦.梦中,乡村医生开始了一段反思之旅.他的反思折射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失去信仰,彼此疏离,迷惘孤独.乡村医生既无力拯救病人,也无力拯救自己.现代医术是科技进步的代表之一,乡村医生的无力感表明了理性在拯救灵魂时的无力,他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暗示了西方世界以"理性"为主旨的社会秩序的动摇.在失去了信仰的心灵荒原上,现代人的灵魂永恒地流浪着.  相似文献   

10.
王琦 《北方论丛》2016,(6):128-130
关于理性和信仰的关系的争论自古希腊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有人主张将理性与信仰进行分离,将二者各自局限在不同的领域之中,如理性只是属于哲学领域,而信仰归属于宗教领域。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理性和信仰具有一致性,只是对二者的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13世纪经院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是持有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他将理性引入神学,打破了理性和信仰分离的状态,只是他更加侧重于信仰高于理性。他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探讨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从同样的知识论角度出发,研究理性和信仰关系问题的还有约翰·洛克,只是洛克更重视理性对信仰的作用。二者对莱布尼茨探讨理性和信仰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理性与信仰孰高孰低是古往今来的哲学经常论及的问题.尽管不同的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但在谈论这一问题时,均未对问题本身提出过质疑.我们可以把托马斯所讲的信仰理解为作为人的认识的神的认识,而由于神的认识高于人的认识,所以人的信仰高于人的理性.洛克则认为,信仰是有根据的意见,因而从属于理性.实际上.在现实的认识中,既没有脱离信仰的纯粹的理性,也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的信仰,因而很难分出理性与信仰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既不是纯粹信仰的时代,也不再是纯粹科学的时代,而是科学和信仰并存与并重的时代.科学的本性决定了其存在和发展一刻也不能缺少与之相应的信仰,既无法也不能消除信仰的影响.信仰无时无刻地渗透于科学之中.不仅为科学提供预设和终极原因、设定目的和提供动力、规范和引导科学发展方向.而且成为科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为促进科学更加昌明发展,要求我们也应当像对待科学那样以更加理性也更加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信仰,纠正那种认为科学和信仰是水火不相容的错误态度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虽然苏格拉底在宗教实践上与其他雅典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更虔敬,但其基于理性的宗教认知却与遵循习惯与本能的后者相去甚远。而他对雅典人信仰行为的理性质询,则可能导向对公认的宗教实践的一系列怀疑。这就使苏格拉底审判具有了必然性。古希腊城邦的政教合一,既决定了作为德性的虔敬与正义的二重性,也决定了苏格拉底审判的复杂性质:它既是一种政治审判,也是一种宗教审判,而不是以宗教名义发起的单纯的政治审判,或仅由信仰动机而引发的宗教审判。  相似文献   

14.
克尔凯郭尔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处理集中表现了他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克尔凯郭尔一方面批判理性对信仰的僭越和冒犯,认为信仰的悖论是一种为个体内在激情所保证的真理;另一方面则从哲学激情与信仰激情的差别和联系中找到理性与信仰的融合与汇通之路。克尔凯郭尔以信仰统合理性批判了黑格尔将信仰理性化的思路,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在理性思辨至上、忽略个体生存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的批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尔凯郭尔从内在激情视角对理性和信仰的统合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反抗忽略现实生存的抽象思辨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他主要是通过个体内在激情的迸发来实现理性与信仰的融合,因而与黑格尔一样陷入唯心主义,从而未能找到理性与信仰得以统一的现实基石。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启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视角下进行批判性汲取。  相似文献   

15.
怀疑与信仰     
怀疑与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两种相互关联的生存方式,它们的形成和演化都有着深层人性根据和实践根据。怀疑不只是信仰的腐蚀剂,而且是信仰升华的必经环节和重要手段。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现象,既是种种社会问题的折射,也反映了人们深化、升华信仰的内在要求。提倡合理怀疑,超越怀疑主义,是追求信仰合理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5,18(1):46-48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在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虽然理性的科学精神占了主导,但整个西方哲学始终运动在理性和信仰交织的精神网络上,尤其是中世纪哲学,理性与信仰的交融与调和孕育出的中世纪哲学,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道。对于欧洲中世纪哲学探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思想史上,理性与信仰一直是以张力的形式存在的。这一张力不仅对人的"认识"本身带来冲击,使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能力进行更深刻的拷问与反思;而且也对人的生存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深刻揭示这一张力的思想家中,奥古斯丁功不可没,他从古希腊哲学中的"人皆求善"原则出发,靠哲学的沉思来寻求真理和至善;在无功而返后从基督教的恩典、信仰中得到了他所谓的"至善",使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张力转化成恩典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拓宽了后人分析理性和信仰之关系的视域。  相似文献   

18.
<正> 邢新力博士的著作《理性之光——科学认识中的人》最近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科学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突破性的探索。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人是什么样的?作者从认识主体所获取的知识的本性说起。按照知识的标准说明,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作者的这一定义突出了人在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从人的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本性。它说明,人在认识中既是认识者,又是信仰者。人作为认识主体,是认识者和信仰者的统一。完善的人性应当包括人的信仰能力和认识能力,完善的人格应当集人的信仰活动和认识活动于一体。知识是认识中的  相似文献   

19.
魏建华 《兰州学刊》2007,3(7):17-19
通过分析西方哲学家对具体的智慧形态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智慧是人的怀疑精神,是人在意识之中的超越、超越途径以及在超越中所获得的成果.智慧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但智慧或具体的智慧的价值总是存在限度.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来获得智慧,比如理性思维、合理使用语言、信仰、直觉等.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尤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信仰之极便衍生出理性,理性之至却横生出信仰。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神学家那里,也出现于哲学家、科学家那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尔漠用理性去维护信仰;而将西方理性主义发展至顶峰的黑格尔最终把理性等同于上帝;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以科学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家却笃信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个“上帝”。这些看起来充满矛盾的现象却真实地发生了。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信仰与理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我们一旦发现信仰与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