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7年的话剧历史剧大约有25部作品,绝大多数创作于1958—1962年之间。作为一种在泛政治化语境下生成的独特的历史叙事,其由一定的话语秩序所构建的历史剧体式亦即其文体形态具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即尊史写剧、完全虚构、"失事求似"。但在实际运用时却以"失事求似"为主,因为在三种文体中,"失事求似"方式对实现古为今用的作用最为直接有力。可见史剧家们在"虚构与史实之间""徘徊"的足迹既有个人主体选择的因素,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规训引导的结果,所以,历史的"现实观"制约着历史剧的"历史"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7,1(5):223-228
伴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此相应,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方式也被紧裹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于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文体来说,全球化的紧迫时势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再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该文体的深度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世纪初的开放语境,我们有必要在秉持非虚构原则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重新认定和整体超越。具体而言,当下报告文学的文学向度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指标:一是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二是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三是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四是创新自洽的文体形式,五是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层面反思人类的虚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虚构对象和话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虚构哲学的诞生.虚构主义是其中层出不穷的大量竞争理论中的一种最为激进的倾向.它不仅关心一般虚构哲学所重视的那些虚构对象,如虚构的人物、事件和可能世界等,而且把虚构主义解释的触角伸向了科学和真理,试图发现科学中的虚构对象和话语,重新阐释真假和有无的本质,以建立一种囊括所有虚构话语的最一般的真正的虚构哲学.虚构主义即使有极端化倾向,但至少值得严肃地对待和思考.其诞生、发展以及对它作出对话性研究是有益于认识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文体审美素质的主要体现为 :生活的故事化 (情节化 )、人物的性格化、艺术的虚构化  相似文献   

6.
纪实文学是一类纪实性叙事文学文体的总称。相对于虚构文学,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和文体规范主要是:既有纪实性又有虚构性,是纪实性与虚构性的有机结合;既有理真的特性,又有事真的特性,是事真与理真的统一;叙事方法既有复现,又有再现和表现,是复现、再现和表现的共存互补;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纪实文学活动既是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实践,同时又贯彻着高尚的审美理想,是日常生活与审美理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 ,不应拘泥于历史事实 ,而应当允许适度的虚构。但是 ,这种虚构应当有一定的限制 ,应当如实反映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 ,做到虚实有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杨子江 《学术研究》2001,(4):134-137
自序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文体,兼有史学性与文学性,它是作家在自己著作的序文中,以自我叙述的形式,在记叙创作动机、创作过程的同时,涉及作家身世的一种文体.从自序到自传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一种倾向.自序式的自传由于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容易导向文学性,使之产生一种理想主义的形象,故易于出现虚构、虚拟的成分,出现自我调侃的谐趣之文,呈现出从史传纪实性走向文学虚拟性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04,(5):164-170
六朝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结晶。它既有对于文体问题的精辟创见 ,更有着深挚的人文蕴涵。两汉时期的文体论多为儒家的政教意识所掩盖 ,难以获得自身的价值。魏晋以来 ,随着人文意识的兴起 ,文体论伴随着人的觉醒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人文蕴涵与形式要素融为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文体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文体浑和往往发生在存在两种以上文体及有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时。文体浑和不同于文体融合,前者往往是非自觉的、集体无意识的,是文艺自然进化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少数文人刻意追求新变的产物。我国文学文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文体、两个以上的单纯文体浑和成为一种新文体(复合文体)到巨型文体的发展过程。其中,巨型文体往往是“黑洞”文体,它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已有文体(包括非文学文体)。巨型文体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没有终结者巨型文体。  相似文献   

11.
假传指以拟人的手法为器、物立传的一类相对独立的文体,包含虚实两个层面:实的层面指假传描写了器物的形制功用、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博物知识;虚的层面指假传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并以虚构人物的品格和经历来影射现实文人的境遇,表达文人的情致和追求。假传通过以实写虚、以虚写实的创作方式使得虚实交融,体现了文人高雅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品格追求。虚实二元特质是假传的灵魂,但也制约了假传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尽管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都有散文诗文体的萌发情况,成熟的散文诗文体却首先问世于法国,波德莱尔成为世界散文诗的鼻祖.这与法国的国情相关,它是反抗古典主义的文体规范的结果,也是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在文体革命上的胜利,是法国诗歌走向"自由化"、"散文化"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目录学及知识谱系中看似不相涉的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在历史发展中却有着广泛的交涉,特别是在文体方面。二者之间并不是仅仅存在着从杂传文体到小说文体的单向承继与影响,而是呈现出一种文体之间的双向互构关系。杂传文体与小说文体之间的互构,是推动二者文体新变的重要因素,是二者文体关系的重要面相之一。因此,厘清杂传与小说的文体互构及其发生,不仅对全面深入考察小说文体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杂传文学性与文学价值的揭示与阐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句子长度与文体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句和短句各有其文体功能,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  相似文献   

15.
卢成仁 《江淮论坛》2023,(1):126-131
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对生态人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也对生态人类学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虚构的文体和写作、万物相连的知识质量、阿卡狄亚自然观三者相互结合,是经典自然志作品在公共领域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持续阅读和讨论的内在原因。以公众为写作对象,应用对读者友好的非虚构文体呈现生态人类学研究的专业观察、发现和认识,满足公众对生态知识的需求及了解环境问题成因的渴望,既是生态人类学迈向公众的一种路径,更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虚构是文学发育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学叙事区别于历史叙事的一个突出特征。《战国策》中虚构叙事的发生与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现象的形成等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其发生方式主要有依附史实、踵事增华和借名拟托、无中生有,而后者也即拟托文的虚构又可以分为附会、套括、仿改、缀辑、衍生五种,近乎涵纳了后世历史小说尤其是新历史小说的所有虚构叙事类型。《战国策》夸饰恣肆的文风、大量的寓言及一些长篇叙事文对后世的文学叙事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奇是唐代兴起的新体小说,它在思想内容、审美诗化、虚构想象、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叙事技巧、文章体式、遣词造句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色。它的出现和兴盛,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和文体的独立。  相似文献   

18.
张弘 《社会科学论坛》2014,(12):125-134
四川作协主席阿来的作品《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曾经荣获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但在2014年8月举办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审中以零票落选。阿来发表了3500字的声明,对票选结果称:“我抗议!”因《南渡北归》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家岳南在此次鲁奖评选中,也得了零票。岳南称对这一结果也感到困惑,但不会公开回应。面对这种结果,引发了文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个中原因,除了评选规则和评奖机制的原因之外,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或许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报告文学曾经声势巨大、风行一时。自90年代后,这一题材的影响逐渐下降。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在声势和影响上不敌非虚构,既有本身选题方向变化导致读者的疏远,也有文体本身规范所导致的争议。非虚构杜绝任何形式的虚构,也拒绝想象;而报告文学则允许想象,有人认为,这就为虚构留下了空间,并导致了读者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怀疑。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来源于历代文学对真实性价值标准的不断追求。在现时代,虽然"深度报道"等新闻文体的飞速发展对报告文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对文体追求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报告文学无法被新闻文体所代替。就现时代报告文学存在的语境来说,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还将继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程章灿 《学术研究》2005,20(6):136-140
墓志既是一种文体,又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一环,既有文学的属性,又有文物的属性。关于墓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丧葬制度,而没有对制度与文体之间的界限加以厘清。从文体发展的角度看,墓志文经历了从志墓到墓记再到墓志的发展过程;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看出,作为有一定行文格式的墓志,是一种起于江左的文体,其出现时间应在晋宋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