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价值生成必然有着“中国特色”的内在动因。依据利益与价值的关系、利益与价值观的关系两层逻辑推衍,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的是:利益是人民群众价值活动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旨,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中国特色”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也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前提,深刻依据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它的理论解释路径是:价值的生成离不开主体的需要,没有主体的需要,价值就不会产生;需要是价值的主体性的一种内在规定,也是价值生成的前提;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不仅在理论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价值生成的前提,而且在实践上也将人民群众根本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需要作为其价值生成的前提与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进行界定,进而具体分析在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客体的互利性关系。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与追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与目的对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种互利性关系的价值旨归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也是价值现生成的源泉.实践是价值生成的源泉主要体现在实践的对象性意义与本体论意义上.实践是价值现生成的源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最终依据;交往实践是价值现生成的显著力量;文化实践是价值观生成的直接源泉.从实践与价值、价值现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可以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也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源泉,即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交往实践、文化实践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源泉、基本源泉和直接源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必然在价值关系中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6.
合理性与合目的性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前提;需要与利益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因;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途径.价值生成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生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它不仅表现为内容体系的先进性、主体指向的人本性和主流意识下的多样性,也表现为继承发展的开放性和实践运作的创造性,这必然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益是物质利益以及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统一体,利益变迁推动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格局深刻变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和引领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形成。要随着利益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必然在价值关系中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既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出、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完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道德论、利益论、宗旨论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价值所具有的汇聚、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特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统摄与驱动着社会历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开创了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确立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上的观点和贡献,为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解决奠定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新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源于全体公民对它的普遍认同与自觉践行。公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在于:它通过指引公民的行为选择和实践活动,促进公民全方面的价值实现;作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它既是新时代公民主体利益的表征,也与中国当前社会的共同利益相契合;它既培养了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又为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基于此,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在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和认同介体上统筹发力,齐下功夫,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长久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实现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以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确立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的价值尺度,创构了毛泽东独具特质的民生价值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共同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又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用实现共同理想阶段性的物质成果,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用共同理想的精神力量,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爱国主义受到一定的挑战和冲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为此,高校必须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从发展个人能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能力、激发使命感和培养国民心态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命题,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发现,个体需求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利益需求是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观认同引领着利益需求。研究结果表明,物质生活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生活基础,精神生活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依据,全面发展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源泉。实现从利益需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体的精神需求、成长需要、理想追求,更是促进大学生自觉接受、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途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利益需求与价值观认同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利益需求,高度关注并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精神利益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利益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学是一个传承文化的组织,其内生文化不仅规范大学的发展,也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视域下,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紧紧相连,表现为大学师生对大学文化的延承与守护,对自我价值观的理性建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对向善近美事物的不懈追求。大学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质更明显,内容更具体,更能发挥引领和濡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作用、聚合力、凝聚张力及核心支柱的辩证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科学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精髓,坚持不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