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 ,它植根于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原理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 ,“三个代表”的理论逻辑植根于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神话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是混沌,是无逻辑、非理性的,还是相反?历来答案纷杂而殊异,但主要流向可以概括为两条:凡从经验科学(后来发展成为实证哲学)的角度来看它,都倾向于对前此结论的肯定,因此也就把神话看作原始人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而且作为知识仅仅是智力贫乏的状态下虚幻又神秘的经验;作为意识也是非逻辑、非理性的代名词。用科学的理性去嘲笑神话的理性。凡站在思辨哲学的至高点上来审视神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巨大精神动力,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理论、历史、实践和价值逻辑着手,深挖四重逻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而言:从理论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两个结合”的思想典范;从历史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实践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伟力;从价值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演绎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系统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坚持自我革命是重要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是多重逻辑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理论逻辑来看,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从文化逻辑来看,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从实践逻辑来看,坚持自我革命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体现了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多重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解析双重否定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双重否定是否等于肯定进行分析和说明,认为对于可分等的形容词来讲,双重否定不等于肯定,人们使用双重否定是出于逻辑与语用方面的考虑.这个结论可以从霍恩的语用分工理论得以认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史。从理论逻辑来看,自我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底蕴,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为理论养分的智慧精华;从历史逻辑来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其他政党中脱颖而出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结构衔接中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对翻译的成败有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如果译者对原文结构衔接特征认识不足,不能在目标语中做出适当调整,会直接导致译文连贯的不当,甚至缺失。从及物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要在保持原文小句及物性结构的同时根据目标语的特点,按照所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重新调整小句顺序,真正实现译文的连贯;从语气结构的角度来看,不同小句的主语选择关系到整个段落的叙述节奏和主题刻画,值得译者仔细斟酌;从主位结构的角度来看,小句之间紧密的主位结构关系可以突出主题,是译文连贯的有力保障;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看,能够意识到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潜在的差异,并适当调整译入语的信息结构,会有力保证译文连贯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百年奋斗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关系的内核,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体现;从历史逻辑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历经科学社会主义初步确认、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曲折变迁,最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者、领导者、践行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蕴含着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与鲜明的实践逻辑。“两个确立”这一新时代的重大政治成果,从理论逻辑来看,体现了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从历史逻辑来看,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要历史性成就、实现接续成功的必然要求。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三重逻辑,对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承认有限理性,符合制度变迁的认知逻辑和演化逻辑;尊重群众首创,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经济秩序;注重行之有效,主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便于动态调整行为决策,更契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智慧”学说的核心内容。“两化”理论运用于“青马工程”的铸魂教育,是增强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从理论逻辑来看,“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本体论指导;从认识逻辑来看,“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从“无知”到“知”、转识成智的路径参照;从方法逻辑来看,“两化”理论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方法论指导;从价值逻辑来看,“两化”理论最终指向的自由人格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了终极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2.
从规则分析的角度和视野来看,法律主要是规则的构成。法律规则有自身的意思表达逻辑,它不同于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逻辑。整体意义上的法律不是单个法律规则的简单汇合,它是法律规则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构成的整体,或曰逻辑体系。法律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是效力等级关系以及部门法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假如未来要建立一个可行的世界体系,它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看,这些基础包括: 1.利用文化的悠久而独特的智力传统; 2.接受文化的整体性; 3.同意从文化角度来解释历史; 4.肯定文化的最崇高、最明智和最持久的原则。 利用文化的悠久而独特的智力传统,无疑从文化角度来看,是未来世界体系应当赖以建立的最重要基石。因为对与世界体系的构想和功能有关的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现,有其内在逻辑可循。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从理论逻辑来看,二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基本前提,二者因相异而互补,又因相似而互融;从实践逻辑来看,二者相结合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由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主体要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国际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权利本位的内容、特点以及逻辑论证来看,权利本位存在着缺陷:操作性差、不能用实证证明以及用外在观点看义务。因此,应该把权利本位修正为“通过义务认同的权利实现”比较合理适当。  相似文献   

17.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SARS对 中国经济是一次外部供给冲击,短期的负面影响是肯定无疑的,关键是其影响多大,何时消除,如何趋利避害?这才是我们要准确把握的。近  相似文献   

18.
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虽不同于经学,但从理论形态、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法上来看,玄学与经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继承的角度来看,玄学与经学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清晰可辨。何晏、王弼的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人之学,是直接继承经学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罗素曾说人之所探求的对象总是先远后近的。从学科角度而言 ,是先有哲学而后有科学 ;从哲学自身而言 ,是先有自然哲学而后有社会政治伦理哲学 ;从科学而言 ,情况也完全一样 ,先有数学与天文学 ,而后才有物理、生物和社会学。按照辩证法的思路 ,这种学科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也显示着一种逻辑顺序。从客观角度说来 ,逻辑在先的事物是后起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从主观角度而言 ,逻辑在先的认识构成一种人内在的认识图式 ;从文化角度而言 ,逻辑在先之事物从主观与客观角度确定一种文化的特质。在西洋文化中 ,自然哲学最早出现 ,并且直到黑格尔时期它…  相似文献   

20.
单从逻辑角度探讨推理,可能只注意到其中涉及的命题之间的思维规律;单从对符号性质的界定来看,似乎这只是简单的现象分类.假如把逻辑和符号放在一起进行互动研究,便可发现逻辑的运行是在不同认知层次上进行的.从符号语义结构的视角来探讨逻辑的运行,又可以发现符号语义结构本身的若干规律,表现出认知层次的差异,比如演绎逻辑是第二认知层次向第一认知层次的思维运行,归纳逻辑是第一认知层次向第二认知层次的运行,等等.这样做可以对古典皮尔斯的符号三分说有更好的认识,在分析上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这是纯逻辑学和纯符号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双赢现象.通过简明扼要地分析传统逻辑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并在认知高度对相应的逻辑现象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符号语义结构和性质的再定位,审视形式逻辑和自然逻辑推导这种动态符号学观,还有益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区分传统逻辑和语用逻辑,以便在原有逻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语用推理的细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