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无题”诗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复意象与作者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主题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肖像、自然、情感(悲泣)等反复出现的意象大都与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环境艰险、心境悲怆等紧密相关。这些重复意象足以构成“无题”诗意象链条上的坐标或经纬。它们如同主旋律,奏鸣出一个伤感悲怆的主题,伤己、怀人、悲社会,而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则是其中的最强音。这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意象,过去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考察我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演变,可将散文意象分为精致或繁复的意象、象征性意象、叠合式意象、潜沉或扩张式意象四种类型,散文创作中营构意象应遵循一系列特定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修辞学中一个古老的命题,隐喻对诗学的影响也很深刻。本人仅从诗歌语言张力构成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从认知角度看,诗的隐喻使诗从理解走向感觉与想象;在语言的建构上,隐喻使诗歌形成语境压缩方式;并分析了构成隐喻的最基本单位是诗的意象。  相似文献   

4.
刘芳 《江汉论坛》2012,(7):142-144
建构诗歌意象语言的思维机制是隐喻式的。隐喻思维遵循万物互渗律,是以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诗人在建构诗歌意象语言时所进行的直觉联想或超常想象是建构相似性的重要思维运算方式。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6.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7.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种意旨模糊缘于作者对苦闷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作者借助否定、隐喻、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手法,把复杂的心理体验导向多义性的诗学叙说方式.以阮籍苦闷的心理体验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认识<咏怀诗>"诗无达诂"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29-233
隐喻理论的引入为研究荒诞派戏剧的叙事策略转向、意象图式构建及美学和认知运行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贝克特荒诞派戏剧通过构建结构隐喻实现了图像叙事的转向。图像化的阐释凸显了空间概念,通过空间隐喻构建了"悬置"和"间性"的存在意象图式。同时互文式的博喻从多个角度传递了对存在体验的经验主义的认知观。隐喻式构建以诗性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展现现代人的存在图式,在熟悉感和陌生化两维之间体现出强烈的美学悖论,以似与非似的含混赋予读者最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原件,意象活动构成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本文从意象组合的实质、意象组合的基本表达方式以及意象组合的手法等三个视角和层面指出了诗是由意象构成的,并在意象的组接、发展及转换中形成诗,从而揭示出诗的本质所在和诗的现实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孙敏强  黄敏雪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14-122,151,160,161
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虚静之说,而其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寓言创制与理念,对后人更有导向性影响。寓言是广义的意象,庄子寓言思维通于意象思维,但寓言不等于意象,寓言式思维也不同于意象思维。意象和意象式思维更切合抒情文学与抒情性想象,而寓言与寓言式思维更切合叙事艺术与叙事性虚构想象。庄子的寓言实践与叙事理念,弥补了传统想象论重视抒情性想象和意象式思维,轻忽诗、史之外的叙事文学想象虚构的偏缺。随着叙事文学文论的发展,在后人关于叙事艺术奇与正、幻与真和虚与实关系的思考中,在李渔、金圣叹等叙事论家的论说里,庄子理念获得了久远的响应,我国文学想象论方趋于完备。  相似文献   

11.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12.
何亮 《北方论丛》2015,(2):63-68
空间域的三个子系统映射到时间域,汉语时空隐喻系统存在“时间是空间存在”“时间是空间移动”“时间是位移事件”等三个概念隐喻。这三个概念隐喻都蕴含于“时间是空间”这一最上层的隐喻之中。汉语时空隐喻系统由十一种意象图式表征,其中,“路径图式”包含四种变体。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构成相对稳定的语义框架,从而形成一个稳定但不断发展演化的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抒情想象     
本文主张把诗的想象称为抒情想象.人们常以为诗的特征在于想象,或在于形象思维.抒情诗的确富有幻想色彩,但形象思维不是诗人专利.要谈诗人的想象,就离不开诗的审美知觉、诗的意象.抒情诗是以意象连缀而成的,诗的想象势必趋向构成意象结构,从而使自身成为意象的运动方式.意象语言才是抒情诗的特征所在.因此,谈诗的抒情想象必须从意象化的审美知觉谈起.  相似文献   

14.
一、意象组接:诗性语言的活动 对于诗来说,意象是经过诗的显象语词外化并呈现给人们的。然而这种外化是如何进行的呢?换言之,意象怎样成为诗中的意象、语言怎样成为诗的语言的呢?作为诗的基本语言单位,单纯意象(实现了对象主体的内容、构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情景的图象的自主完形的意象。参见拙文《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意象分类模式》,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在语词的外化表现上实际只是一连串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譬如“风”、“雨”“离愁”“乡梦”,孤立地看,它们是无法被称为诗的语言、诗的意象的。它们只是构成组接的要件。诚如苏姗·朗格所说:“诗人创造的并不是一串连缀起来的词语,词语仅仅是他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他创造了诗歌的因素。这些因素则是他写诗时所调遣、所平衡、所招展、所强化或所营造的东西。”(《情感与形式》)应当说,语词是通过诗人按照诗性的法则与目标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长于运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形体的某些部位,这种符号化的描写久历流变仍保持着相对稳定性."物喻"意象的选择既具有包囊宇宙天象地貌的开放性,又有暗示某种力征或美质的定向性.其中,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与女性仪容描写的植物化以及食物化倾向,是"英雄壮貌"与"美女柔形"等传统文化渗透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中国古代小说这种人体描写的"物喻"特征来自原始性的"隐喻"思维.这种隐喻思维化育成后世的"观物取象"意识,对"物喻"式写人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源于<易>的意象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感悟性体会与象征性表述的文化心理活动.它开启了中国诗性化思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创造中,这种思维方式化为诗之兴象的艺术思维方式.由此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系列经典的艺术意象.艺术意象呈现了象喻性文本的审美特征,并使此种类型的文本成为一种见仁见智的文本.也使其阐释的多元性成为一种合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种意旨模糊缘于作者对苦闷的心理体验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作者借助否定、隐喻、虚化等语言策略和意象经营手法,把复杂的心理体验导向多义性的诗学叙说方式。以阮籍苦闷的心理体验为切入点,可以更深入认识《咏怀诗》“诗无达诂”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示人的情意体验;只有在表象的关联与组合中构筑起张力,让诗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来,意象始能成立。诗歌意象的构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从而体现出意象艺术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适用性。而由意象向意境的延伸,即从"立象尽意"进入"境生象外",更标志着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自我圆成。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