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与构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课堂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构建英语生态课堂四大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生态学教育观和后现代教育思想,重点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师生角色、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以及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背景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安全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原因生态问题全球化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体系的内在缺陷是生态安全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生态政治运动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建构是课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中从价值、社会和心理等维度对课堂生态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课堂生态遵循生态价值观,师生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师生双方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具有不完满性和互补性;民主既是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生态主体的主要生活方式;课堂生态需要具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和自强是课堂生态主体必备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态哲学本体论角度,纵向考察生态和生态意识的产生与演进;约略勾勒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识的发韧与形成;初步梳理现代生态意识的崛起与意义,作者试图以此为生态哲学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形成提供历史—逻辑前提和哲学—理论辅垫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伦理学史上的“绿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把道德对象从人或人类扩展到自然物至少是有感觉的动物;把价值坐标从人际之间的功利关系转移到生态圈内部的功利关系;把伦理关系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上世纪中叶兴起的"生态思维"或"绿色思维"中,人们把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的产生看做是对传统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超越,是伦理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育领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力求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解读现实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揭示思政课堂中的角色错位现象,进而建构高职思政课的生态课堂。从教师与学生的生态适应、课堂与生活的生态结合、课堂与环境的生态互动三方面来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态课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生态建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角度上提出了矛盾的解决方案.文章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观的角度,综合分析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嵌入生态维度,理论引领和规范建设中的问题,为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建设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热潮.阿格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消费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异化消费论;奥康纳试图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列,进而提出了二重矛盾论;福斯特从马克思理论本身出发,在生态学视域下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将马克思的生态观归结为新陈代谢裂缝说.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呈现出一种地位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过度突显,导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淡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当中给予生态观准确的理论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角色上由传统课程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生态课堂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确立学生作为生态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对教学环境进行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设计与规划,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交互合作,师生共同创设和谐、关爱与求知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富有个性、自由、开放、合作与探究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10.
对2011年4月在美国克莱蒙大学城召开的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学术会议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和阐述.与会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地域与全球等不同层面和维度,对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和探讨,同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备的理论资源、实践基础、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