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贯云峰 《社区》2009,(26):32-3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一次东巡时.发现吴越交接处有一秀丽地方,热闹兴旺,俗称“水市”。又听阴阳家说,此地风水灵秀,乃出帝王之气象,更让他担忧的是,这个地方甚至还世代流传着“水市出天子”的童谣。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转型与“文学浙军”的现代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浙军”与吴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吴越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浙军”取得了独特 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吴越风情、吴侬软语和江南文体三方面。与此同时 ,“文学浙军”也面临如下挑战:对吴越传统文化的正确体悟问题,如何面对上海文化带来 的影响及缺乏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析吴越佛教的有关问题,认为南方在唐末五代成为中土佛教的中心乃是吴越佛教发展的重要背景。吴越受佛教各宗的影响,诸宗并立,其中,法眼宗的中心在吴越后期移至两浙.吴越佛教兴盛,浙僧在佛教上有重大贡献.吴越自始至终尊崇佛教,钱■时期崇佛,是为了在国危忧惧下求取政治与精神的出路.由于崇佛与弘法,杭州自然成为吴越的佛教中心.  相似文献   

4.
德韶入浙意味着法眼宗中心区移至吴越 ,这不仅决定了法眼宗在吴越佛教中的特殊地位 ,而且也对吴越佛教有重大影响。吴越前期佛教虽兴 ,但真正兴盛却在吴越后期 ,钱时期是吴越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禅教统一体现了佛教发展的趋势 ,法眼宗以及法眼宗中心区所在的吴越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吴越地区民俗风气出发,家谱中的字辈排行诗和宗祠楹联是几千年来,重视门第、望族、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之一。它以字辈排行诗的形式,借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民族心理感情。研究这一地方民族的心态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其影响之深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日交流源远流长,吴越文化与史前日本关系密切。文章旨在探索先秦至魏晋六朝间吴越文化对史前日本的影响,如吴越移民东渡与日本弥生人的形成关系;稻作文化的东传与流布;铸铁纺织技术的传播等。古代吴越文化大量东移,对7世纪后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搜析,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三方面对我国古代东方南北两支文化系统——吴越文化和东夷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出它们之间在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信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互有异同。本文最后指出:华夏文化通过多渠道播散到四周,当然包括播及到吴越和东夷地区;同时,吴越文化和东夷文化又影响和丰富了华夏文化,因而,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中能追寻到吴越、东夷文化因素的根苗。  相似文献   

8.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9.
水对中华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水文化的发达,是吴越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造就了吴越之地发达的水稻文明;河湖密布的水环境造就了吴越发达的船文化和渔文化。魏晋以后,伴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涌人和中原先进文化的植入,江南一改原来的“荆蛮气质”,迅速结出了“苏湖熟,天下足”和“文化渊薮”的硕果。吴越之地民风民俗从尚武到崇文,从刚猛到柔弱的巨大变化,究其原因,是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仓修良东汉赵晔曾作《吴越春秋》十二卷,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这是许多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所以谈起《吴越春秋》,就必然想到其作者为赵晔。其实,后来又有不少人用同样题材、同样书名作书多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诸如赵歧的《吴越春秋》、张遐...  相似文献   

11.
作为颇具地域特色的南方文化,吴越文化不仅天然地形成了清绮、柔软、秀美、瑰丽、浪漫等特点,而且在它早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刚健霸性的一面.这种霸性自形成后便成为一种特质内含于吴越文化之中,尽管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吴越文化曾深受不同文化影响,甚至是融进其它文化之内,但这并没有改变吴越文化的霸性.只不过这种霸性在它发展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春秋时期它以血与火的政治争霸形式表现,汉末至三国它以孙吴建国称霸江东的形式出现,两晋南北朝时期它则以吴越士人在文学和政治仕途上的奋进来体现.随着隋唐的再度统一,吴越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吴越文化在文明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它的霸性便不再常以军事上的武力和地方割据的形式表现,而以经济、文化的发展来体现了.  相似文献   

12.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苏哲《吴越春秋》是汉代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题材的雏形小说。东汉经师赵晔在这部写史的小说中,描写了一批人物形象。比起后世成熟的小说,《吴越春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总体上虽属粗线条的,比较幼稚,有些人物甚至还比较模糊,但是其中几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13.
《诗经》在植物、动物、山水气象、车服器饰等方面描写中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色彩词汇,其中蕴含着文化和审美的意味。这些色彩,可以分为富丽之色、淡雅之色和浓郁之色,对后世贵族、文人及平民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吴越地区民俗风气出发,家谱中的字辈排行诗和宗祠楹联是几千年来,重视门第、望族、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之一.它以字辈排行诗的形式,借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民族心理感情.研究这一地方民族的心态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其影响之深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东汉初期,吴越地区出现了一个学人群体,他们的著述丰富,体裁多样,作品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文章风格,对后世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吴越学人对本土文化有比较清晰的意识,他们守持这种文化,维护这种文化,甚至张扬这种文化,并以之与中原主流文化相比对、相抗衡.  相似文献   

16.
《吴越春秋》的四大主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作的一部比较有特色的史传作品.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越春秋>的研究从作者、版本流传等问题拓展到了文体、文学成就、史学和文化学价值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吴越春秋>进行置新审视.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对历史进行反思、宣扬复仇主义、祟尚侠义精神和突出江南情怀等四个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东汉会稽人赵晔的《吴越春秋》,演绎吴越争霸史事,摭拾传闻轶事,颇富文学意味。它既透露了春秋末年吴越的一些历史真相,又兼容了许多汉人意识形态,已非马班史法之论,而为具有演义类雏型的历史小说。但是,《吴越春秋》虽然位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列,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然古来研究此书者却寥若晨星。大低如日本学者曾原题所云:“夫学者欲厌饫于人情世态,是书无论其得实与否,亦足以味当时人  相似文献   

18.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著的一部奇书,记述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风云历史.从美学的视角看,该著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大量歌诗的引用、诗美语言的运用及“有韵味”情境的创造等方面.《吴越春秋》诗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是多层面的,作者孤傲愤世的性格、《诗经》多方位的影响及吴越好歌习俗,是其中重要三点.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复仇主体行使复仇动机方式以及相关影响,都有多重表现。吴越地域复仇文化的长期侵染,和人们以此为尚的自豪感更是不应忽视的。鲁迅对来自复仇之乡的自已有复仇偏好,就毫不掩饰。小说在江东形象群尤其是孙权、徐氏等“超群杰出”的艺术表现中,围绕着主要人物的复仇观、人才观,从吴越复仇文化宝库和孙吴地区民间习俗中汲取了丰富养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有一本叫《越绝书》的史书,它所记载的是先秦至汉代吴越一带的军事、经济、地理、风俗等内容,是后人研究吴越一带历史的重要文献。但此书却没署作者的姓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