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早在两千年前,两国人民就刳木为舟,冲破惊涛骇浪,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中,也人才辈出,成就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由于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而显得更加丰富多采,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以唐朝首都长安为中心,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宋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往往首先着眼于隋唐。隋唐,特别是唐代,是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高潮时期,就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之深刻与全面而言,确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继起的宋代,也仍有其相当丰富的内容,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有待于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往的重要时期 ,在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 ,中日使臣、僧侣、文人在广泛的结交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他们相互赠诗唱和 ,由此产生出体现唐代中日友好交往的诗篇。这些诗篇热情赞美了中国的兴盛强大和中日友好的情谊 ,赞扬了中日使者、僧人远离故土 ,飘洋过海 ,不畏艰险 ,不辞辛劳 ,挚着求法和传播文化的坚韧精神 ,也抒发了中日使臣、僧人身居异国他乡对自己的国土故乡的眷念之情。唐代中日往来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 ,也是中日人民友谊的一曲颂歌 ,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的中日文化交往以及中日使臣、僧侣和文人知识分子的友谊、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高凤林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先进文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空前频繁。山东地处沿海,天然港口较多,在对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与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代的美术,随着唐代社会和一般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美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中国封建时期美术发展的巅峰,也是当时世界美术发展的高峰,至今对中外美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与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兴盛,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开放,思想开明自由,民族相互融合,文化交流频繁,文...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日的友好往来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宋代是古代中日友好往来繁盛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唐代一样,宋代中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两国的贸易则超过唐代。北宋时期,中日之间的民间贸易已经相当频繁。两宋之交,由于金兵侵扰和宋廷溃败,中日贸易一度中断。宋廷南迁后二、三十年,平清盛控制日本中央政权后,两国贸易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达到了宋代中日贸易的鼎盛时期。宋朝的明州、台州、泉州和秀州的华亭县  相似文献   

7.
在“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推进侵略的岁月里,中国作家王统照同日本诗人五城康雄却在努力架设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通信表现了中日两国文化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写下了中日人民友好往来史上的珍贵一页。  相似文献   

8.
第四节蓬勃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唐代文化对于亚洲国家乃至其他地区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又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新鲜的养料,使唐代文化更加发扬光大。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长安城在蓬勃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放射出奇光异彩。马克思指出:“城市,就此字的本身含义来讲,只有在对于对外贸易特别有利的地方,或是在国家元首及其权臣因需要用自己收入(剩余产品)换取劳动,而把它作为工作基金支付出去的地方才能形成。”唐长安和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东西两大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当时有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和唐朝有友好交往,后来因互相攻伐、兼并,到开  相似文献   

9.
唐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辉煌灿烂时期,作为唐朝边区地方政权的渤海,文化发展必然出现一个高潮。渤海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渤海的政治是封建的政治。服务于这种经济、政治的文化,是封建文化。从整个历史时期看,渤海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相当繁荣。这给渤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巩固基础。在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渤海人民继承自己祖先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创造了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渤海文化。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渤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渤海地区同中原内地“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不仅在致治上,而且在思想上,文化上进一步融合、进一步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唐代长安与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7世纪初期至 8世纪中叶的唐代 ,首都长安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而且也是中外人员进行友好往来、商品贸易以及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所在。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 ,从唐长安城遗址中出土了一些有关宗教文化交流的文物 ,这为我们研究唐代长安与西方的宗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许多极为宝贵的资料。这些文物的出土 ,一方面证实了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也使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民间舞蹈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李晶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追朔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远渡重洋的友好往来。最有历史意义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流传至今的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周昌松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  相似文献   

13.
李寅生博士著、巴蜀书社出版的<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是该丛书中唯一把视角对准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作者站在学科研究的制高点,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角度,把视野锁定在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上,阐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对世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了贡献.其次,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唐、日文化各处的背景和发展轨迹,揭示出了中国文化交流这一重大文化现象与特定历史条件的密切关系,透析出唐文化"流"向日本的本质原因.再次,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全方位研究的基础,纵横捭阖地勾画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总之,该著作是一部探寻中日文化交流走向巅峰之路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就有着友好往来和传统友谊。二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通过“香料之路”这条海路交通,与阿拉伯人民进行着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于中阿海上交通主要是以运销香料闻名,便被人们誉称为“香料道”或“香料之路”。1973年底,在泉州湾后渚港这条“香料之路”上新发现的宋代海船,船上运载着大宗香料、药物等,便是“香料之路”上的一项重要新发现,这一传播友谊的工具——宋代海船的新发现,是中、阿海上交通、友好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对于研究泉州港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经济交流和中国同阿拉伯的友好关系史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是有着积极的重要贡献的。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灿若群星般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的社会历史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累和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773—819),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柳宗元处于中国封建文化鼎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文化上的联系十分密切,互相影响非常深远。中日友好关系的现状是历史主流的继续和发展。回顾两国交往的历史,对于两国世代久远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颇有裨益。本文仅就中日两千余年往来史初期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及文化影响,作一概要的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漆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中国古代的漆器制作积极而广泛地影响到周边国家漆器技艺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在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日本仰慕唐朝的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中日文化的交流也达到了高峰,唐朝对日本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其中漆器的制作技艺也随着丰富的文化交流也传入日本,并对日本漆艺的产生与发展有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就唐代漆器制作技艺对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第三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与邻近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到了西汉,由于交通事业的发展,这种友好往来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汉王朝的隆盛,除表现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外,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汉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时汉代的繁荣,是与国际上的频繁交往有着直接关系的。武帝时,当时正分为一百余小国的海外倭人(日本)中的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关系。中国与掸国(缅甸)之间不仅开辟了陆上交通,而且船只已可从合浦郡的徐闻(今广东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双方的使者既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的使者,又是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积极的传播者。两国的外交使节及文人密切接触或“以文会友”,留下了诸多唱和酬赠之作,是中韩文化交流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资料价值,而且今天读起来,对增进中国人民和朝鲜半岛人民之间的了雠和方掳斗扫.导不开裨希白旬.  相似文献   

20.
刘晓航 《中南论坛》2006,1(1):41-45
十九世纪有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中俄茶叶商道,中俄茶叶之路的繁荣曾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运输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它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中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汇点。1999年俄罗斯已开辟了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由于对这条国际商道经济与历史文化意义的认识,这条旅行线尚未延伸到我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相关地区应该统一认识,整合资源,回归历史,打违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推动21世纪中俄文化交流和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