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美在晚清时期开始交流,在交流中美国也有意无意的培养了一批中国科技人才,本文分析美国培养中国科技人才的几种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主动的去美国学习和在中国交流中的学习两种,系统的考察了美国培养的科技人才服务于中国社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关系国家安全方面,晚清美国培养的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很多中国人从美国掌握了近代科技,促进中国人向美国学习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4月24日,17位美国高层官员结束了在清华大学为期一周的在华培训,离京返回美国。这次美国高官来华受训,主要还是因为国务卿希拉里。在她入主美国国务院后,对中国的兴趣前所未有地增加,因此,她希望美国官员更多地了解中国。这些负责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美国官员,想了解中国什么?与中国老师面对面时,又会有哪些交锋?  相似文献   

3.
论语数字     
"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教授如是说。"如果你在找不是‘中国制造’的鞋子,请买‘New Balance’吧,这是唯一1个在美国设厂的品牌!"——美国1名女记者尝试1年不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实验结束后,她如此感叹。  相似文献   

4.
2011年5月9日、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战略对话期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中美两国“合作比冲突对两国好处更多”,“一个繁荣的美国有利于中国,一个繁荣的中国有利于美国”。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美国,常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看到有关"中国威胁"的论调,比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比如中国的石油进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国政客们的内心深处,对中国的畏惧是什么?我最近回了次国,所见所闻,对美国人内心真正的畏惧,开始有了点了解。在广州,因为我需要一个小型的DVD播放机,到各大电器卖场走了走。有一款特别吸引我,这种播放机可以直接收电视、接电脑、下载MP3,甚至可以连接汽车卫星导航系统,这么多功能,才卖2000多元人民币(合300美元左右)。因为有制式和保修的问题,按照常理判断,美国应该也有同样的播放机出售,价钱应该差不多,因此我决定回到美国再买。谁知道回美国,到各大电器卖场转了一圈,找遍了所有型号的机子,包括打美国牌子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一款是多功能  相似文献   

6.
这一次,从奥运会开赛到结束,中国在金牌榜上遥遥领先。最初,海外媒体已在议论,说中国这回可能要取代美国,坐上"一哥"位置。民间其实也在奥运开幕式后不久就起热议,有的说中国肯定第一,有的说美国势必后来者居上,大家十分谨慎,显示出中国人一惯的自谦品格。  相似文献   

7.
《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以一位中国学者的眼光看待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在追求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研究美国价值观。然而原作没有过多涉及中国价值观。笔者将弥补这一缺憾,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从个人主义、家庭观以及宗教观入手,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价值观,旨在揭示只有在理解价值观的基础上,跨文化交流才能更加融洽顺利。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中国人去美国,即使不是为了致富,也是为了学美国的致富之道的。人们常常忽视的,是如何学学美国人的穷。刚到美国的中国人总会发现,美国人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父亲是一位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五十多万美元,和其他几位挣得最多的大学校长的年薪一起登在了报纸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者根据'美国梦'提出的'中国梦'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006年9月25日提前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以《谁在恐惧中国?》为题,刊登了长达5页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该文章认为:"几十年来,'美国梦'成了美国人和外国人俘获美国现代生活的活力,抓住自我创造的机会的一条途径.与此类似,崭新的现代中国是这个国家的最耀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出生在北京的米歇尔·刘曾在中国拿到硕士学位并工作过两年。之后她便只身前往美国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她一毕业便在纽约金融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如今,尽管想念在中国的家人,心爱的事业还是把她留在了美国。  相似文献   

11.
张爱真 《老年世界》2006,(24):25-25
旧时的上海有一所美国人办的圣约翰大学,它有一条“校规”:在校园里只能悬挂美国国旗,不准悬挂中国国旗。有尊严的中国人岂能忍受那种奇耻大辱!  相似文献   

12.
当不少华语片导演都在喋喋不休地强调奥斯卡奖不是中国人的菜,强调奥斯卡评奖不过是美国一群学院派倔而迂腐的老头的个人喜好下的游戏,中国影片很难入他们法眼时,一位华人导演李安又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另外,他还曾经凭《卧虎藏龙》获得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三度收获奥斯卡奖,不说在中国乃至亚洲影人中,就是欧美影人中都是少见的.在评论里不少人又在强调李安的国籍是美国籍,已经与中国无关,或者说他还没有改国籍,只是拥有多少年的美国绿卡而已.在美国电影大举占据中国院线,攫取高额票房的情况下,不知现在强调这些有什么意义?其实李安拍过很多华语电影,武打的、剧情的都有,那些片都很中国,你看不出他是在迎合美国,反而因为很有中国特色而得了奖.遗憾的是,每次我们的影人一谈到奥斯卡,把美国人的主观偏见和自己的客观因素强调太多.固然有着放面因素,但是我们自己的肤浅和不给力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传媒览要     
美国在亚洲输掉另一场战争美国《新闻周刊》4月30日中国外交强调自身的核心力量是韬光养晦,战略决策不受来自内部的各种影响。例如, 10年来,中国大大改善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历来紧张的关系。中国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治路线,慷慨地提供一揽子援助,与东南亚国家联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也想达成一项类似的协定,但却因东京内部的权力之争而犹豫不决。美国甚至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大选来临之际,关于中国战略地位的讨论又开始密集起来。这主要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即每次美国大选前夕,驴象之争中的一方总喜欢拿中国当靶子。但我对这次美国大选前瞻性问题尤其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太关注,因为中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国际关系。以往中国单方面所付出的卓越努力,总是起到为好斗的美国鹰派破坏性后果补台的作用,显然中方的这种付出带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又无助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一场对华政策大辩论正在美国国内进行。这是自1989年以来规模最大、也最深刻的一场辩论。辩论主要是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国际政治学者和美国外交专家之间进行的,许多前政府官员也参加进来。辩论的主题是:从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实行的与中国接触的政策是否失败了?中美关系像现在这样一方面合作一方面竞争的态势是不是可持续?美国下一任总统是否需要大幅度调整甚至改变对华政策?辩论参与者主张各有不同,大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频频出手,在国际社会掀起新一轮的“中国振荡”。特别是一些美国政客,将近期中国企业的一连串跨国并购行为与上一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企业大举收购美国企业相提并论,并据此得出“中国企业正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骇人听闻的论调。于是,一种“中国威胁论”的新变种“中国企业威胁论”也就应运而生,成为国外一些反华势力指责中国的新借口。  相似文献   

17.
除少部分产品外,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一直比进口增长要缓慢,近年来更趋严重。美国贸易代表Rob Portman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持续多年,但现在逆差主要集中在中国。面对美国的责难,中国强调,产生逆差的原因一是美国自身的生产无法维持用借款所支付的高额消费;其次是贸易模式的转变。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本土几乎只生产科技含量最高的部件,然后在中国大陆以低价格购买其他简单的部件,利用当地低廉的成本进行装配,最后把产品直接运往欧美。这种生产方式使东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在餐桌边看到一个托着脑袋,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的女生,没错,那就是我。如果你又在美国超市里遇到一个扛着一袋大米欣喜若狂的女生,没错,那也是我……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在美国。美国菜,中国胃来到美国后,我第一个疑问就是:美国人的胃到底是不是肉长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战略》是美国兰德公司空军项目部的一份中国问题研究报告。兰德公司是美国有名的思想库,作者之一迈克尔·斯温是兰得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为当今美国最活跃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通览全书很容易使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一书,前者是美国学者为扩展美国的全球霸权而开出的良方,后者则是美国战略界为维护美国霸权,应对中国崛起而进行的探讨,并较多地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
我来中国后让我吃惊的一件事是中国的人口。中国人经常夸大自己的人口.人们总在这一点上嘲笑美国人。与中国相比,即使是夸大了的美国人口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再来看一下具体数据:中国大陆的移动业务增长简直令人惊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