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学者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的追求》是北京语言学院李振中教授为纪念我国著名学者马坚教授所写的一本传记. 马坚教授毕生从事教学与研究,是本世纪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研究学科领域一位成果累累、建树颇丰的先驱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一直为他的亲朋、友好、同事、学生所称道.本刊曾在他去世五周年的1983年发过几篇纪念文章.时光如流,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当获悉李振中教授正在编写这本传记时,我们真是难抑心头的欣慰之情,因为,马坚先生矢志献身教育,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缅怀,值得我们弘扬的一代中国学者的优秀品质.我们在征得李振中教授同意后,将从本期开始连载发表这本传记的诸章,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介绍沈从文生平、生活和思想,评价他作品的传记。作者是一位美国学者,现为美国纽约圣诺望大学历史系教授。作者从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他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搜集资料,多次到中国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坚持不懈写下了这部长达几十万字的传记。他第一个给沈从文以文学上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本文节选自其中的片断。  相似文献   

3.
有人云: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江泽民让我们强起来,胡锦涛让我们绿起来!此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放眼上个世纪,对于塑造20世纪现代中国的两位历史巨人孙中山和毛泽东来说,复兴中国和东方,不仅是他们毕生的目标,而且是一个被确认无疑的信念。毛泽东具有宏大超人的长远战略眼光。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他马上把目光投射到朝鲜,印度支那及其周围的泛东方地区,甚至扩展到整个“亚非拉”地域,  相似文献   

4.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记文学是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中国的传记文学包容着巨大生命内蕴和历史内涵的独特魅力。古代传记,是为了和近现代传记区分,一般指古代用文言写的传记。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主要有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后来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并且在我国古代就有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司徒雷登是近代来华重要的美国人,他生于中国,事业发展在中国.可以说近代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像司徒雷登那样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与中国的交往之深是没有一个外国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正因为如此,他与中国各阶层人士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与司徒雷登交往的人士中,就有像蒋介石那样对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重量级”人物.那么,他们二人发生交往的机缘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同乡情缘、宗教信仰和事业背景三个方面进行逐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米子 《现代妇女》2008,(2):60-60
时尚传记篇 <二三毛--三毛传记>辛唐米娜 著 珠海出版社 很多人因为爱上三毛的文字,而喜欢上这个女人.在中国文坛上,从来就不缺乏才女,但是,一直都没有既有侠女风骨又是贤妻的才女.她写做饭,写结婚,写看人洗澡,写沙漠邻居,写沙漠的娃娃新娘……她谨慎地挑选着生活里可以作为写作对象的人和事.一本"三毛传",只看名字,便是十分的吸引.  相似文献   

7.
正1971年,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淖不可自拔,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去中国打破外交僵局。但是,由于相互隔绝达20年,他们对红色中国很陌生。在基辛格去北京的诸多准备事宜中,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见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要磕头。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首先,这场秘密外交基本上是按中国的条件进行:是美国特使去北京,而不是周恩来到华盛顿。由此,他们的理解是:这是中国按允许外国使节拜会中国朝廷的古老规矩发出的邀请。其次,历史上有外国使节曾被中国政  相似文献   

8.
何立波 《老年人》2008,(2):36-37
谈到20世纪的中国,有4位人物不能不提,他们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和邓小平。而在20世纪,有一位特殊人物,与这4个人都有过奇妙的因缘际会。他护卫过孙中山,也颇受蒋介石的器重,在关键时刻,他挽救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更把邓小平推上了大时代的舞台。他,就是共和国元帅叶剑英。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彪炳千秋。如果没有邓小平,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光辉思想。(一)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因为他几十年来为无数素不相识的人的命运奔波,却从来回避对自己的宣传,包括著名记者卢跃刚曾多次表示希望为他写一本传记,都被他婉言拒绝;也许是因为他所代理的案件经常被视为“敏感”而不宜公开审理,使他的工作没有更多的进入公众的视野。尽管他曾经担任过江青的辩护律师,然而在很多年轻人脑海里“张思之”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我从来不奢望在一本传记书里得到一个哲学家的全部完整形象。如果确实产生这样的感觉,那么是书的问题。一个哲学家所相处的世界,是如此行走在探讨当中,又怎么能够轻易就构成完全印象?萨特就更加不用说了。他的丰富与复杂,足够所有研究者,不得不罗织文字的密网,尽量捕捉到他的碎片。纳尔·亨利·列维就是这样干的。开头可以说到波伏娃,写相貌丑陋的萨特的性爱文字,后来则跟你谈,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一会儿跟你说萨特骂同时代其他学者恶毒,以及描绘他相貌是如此丑陋,没有女人没办法过下去,一会儿,这个萨特又是那么的立场坚定。他拒绝…  相似文献   

12.
早就从各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知道余秋雨封笔的消息,得到证实却是在近期凤凰卫视题为”著述人烦恼”的对余秋雨专访的节目中。并由此知道余秋雨封笔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切断盗版者的货源,不再为他们打工,而且还因为余氏本人是—位从—个山寨到另—个山寨的行走者,不管是做学问、做官,还是当作家,都是打—枪换—个地方。封笔之后,除了写传记之外,他没有说自己将来还会在什么样的山寨里停留,不过他既然今后不再写作,读者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也就没有必要知道他的打算了。到底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就是不再耍笔  相似文献   

13.
他最怕别人这样描述他:“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贫困的山村,愿意吃苦,具有崇高的精神。”这不是他谦虚,而是他非常担心媒体误读。在他看来,—旦成为公式化的先进人物,很容易把许多标签贴上身,活生生真实的自己反而消失了,那肯定不是他——卢安克。  相似文献   

14.
最近,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在全国发行。这部年谱中,以文献档案资料为依据,翔实地记载了邓小平在"文革"中被打倒又复出的始末,如记录了在"文革"中毛泽东18次对邓小平问题的表态,记录了邓小平1967年4月3日至1972年8月3日给毛泽东和汪东兴写的19封信。本文是对《邓小平年谱(1904—1974)》以下简称《年谱》)有关史料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1934年秋天,毛泽东带领红军在长征途中路过江西章水县一个叫杨林坞的小村子,百姓们对红军的到来非常欢迎,纷纷跑来问候,几个有文化的乡亲还跑到毛泽东面前讨论古代诗词. 其中一个姓刘的乡亲没读过几年书,却非常喜欢卖弄,他对毛泽东说他也能写一首好诗,毛泽东说那不妨即兴来几句.姓刘的乡亲听毛泽东这样说,就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下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可是刚写完,一旁的乡亲们就前俯后仰地笑了起来,那姓刘的乡亲更是面露愧色,急得满头大汗,不知道如何继续往下写,为啥?柳絮是白色的,哪会出现"片片红"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仁悟 《老年世界》2011,(21):8-10
在改革开放后,不少中国人移民取得外国国籍时。人们也应知道.当年曾有一个美国人来华参加革命斗争并取得中国国籍,并在现代史册上留下了英名。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完全的中国人”的马海德。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作出了打倒邓小平的决定。在决定打倒邓小平的同时,他再一次把邓小平保护了起来,免遭‘四人帮’的毒手,并决定再一次保留邓小平的党籍。也许,毛泽东自知,他的‘大限’已经不远,他是在最后的时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刻意地保留下了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赶考读大学,也没有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是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了一名管理员。苏联十月革命后,他曾设想赴俄留学,但因交通受阻和没有俄语基础而未成行。后来,他成了职业革命家,繁重的工作和艰难险恶的环境使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外语。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深深感到一个革命者必须学外语,不懂外语不行,以致于戏谑地说———将来“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毛泽东主张把学习本国语言与外国语言结合起来。为此,他多次倡导各级干部都来学习…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教授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研究,他积自己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要认识中国社会,必须首先要研究中国的农民,不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是很难真正认识中国社会的。这一见解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中国,任何革命运动,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顾准,有这样的评价“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只因为他的思想变成了铅字,他给整个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挽回了荣誉。”“顾准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以上评论,都出自当今中国第一流学者之口。随着他诞辰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顾准这个名字再次为思想界、经济界所瞩目。一部关于他的传记《顾准画传》也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部传记以文字和图片交互的形式,对顾准不平凡的一生进行了梳理和记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