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判例法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并非没有判例法传统,古代法律中也有类似于判例法的制度和原则.判例法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弥补法律漏洞,填充法律空白.在中国的法治环境下存在着判例法生存的空间与土壤,因而应改变过去对判例法的看法.判例法并没有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它是在严格权力运行程序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一种回归.应该在成文法框架内,确立制定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赵新彬 《学术交流》2012,(12):84-87
刑事判例是指审判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作出的可以在今后类似刑事案件审理时加以参考、借鉴、甚至遵循的具有典型性或指导性的刑事判决和裁定。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法律运行模式应该富于变化。我国是一个传统的成文法国家,一直以来案件的审理依据都是成文法,但从世界各国司法实践看,成文法在具有法典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有明显的单一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英美法系的刑事判例制度所具有的直观性和灵活性却能较好地弥补这些缺陷。从我国的法律传统、现实需要、司法实践和世界法治发展趋势看,单一化的法典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对成文法的有效补充,构建本土化的刑事判例制度在我国势在必行而且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样式是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工作程序或方式。中国法律样式可与西方判例法样式、成文法样式并称为世界三大法律样式。中国法律样式的总体形象是“混合法”(即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法律规范与准法律规范相结合)。“混合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西方两大法系的共同发展趋势。我们今天应当珍视自己的民族财富,在更高层次上重构“混合法”样式,以完成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在对住宅租赁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日本不仅注重建立和完善民法典和租赁特别立法等成文法律,也重视法院通过具有能动性的司法实践对着住宅租赁关系进行灵活的调整.一方面,法院通过判例对成文法加以灵活解释以保障租赁关系中承租方的住宅权,另一方面,通过调停制度促进租赁双方的交涉,维持住宅租赁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黄邦道 《社科纵横》2009,24(5):78-80,87
合同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它具有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弥补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不足、追求实质正义的功能。研究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适用,对于民法设定附随义务的目的圆满实现,民法精神所强调的公平正义充分显示。法治的权威性、严肃性得到全面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合同附随义务的认定原则、认定方法、附随义务与附保护第三人作用的契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定合同附随义务应确立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优先的原则、密切联系的原则、衡平原则,采用查看合同、检索法条、斟酌判例及细化个案的方法。最后对附随义务保护的第三人如何进行界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将公司董事义务以成文法形式颁布是英国《公司法》(2006年)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为英国公司董事义务的司法以及商事实践提供了便利。然而,其董事义务的成文法又非简单地移用判例法的规则。这一成文化(codification,也叫法典化)过程是集上百年积累的法官以及律师智慧,并在相关政府机构的通力协作下英国立法活动一次卓越成就。其成文法不仅巧妙澄清、调和及梳理了判例法规则,同时也为保障判例法在董事义务未来立法上的生命力提供了支持。这一成文化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英国公司法董事义务判例法规从判例法发展到成文法的独特演进路径,为更多公司法与判例法规则的成文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胡炜 《国外社会科学》2023,(5):87-99+243-244
美国存在《清洁空气法》等制定法,但其空气污染诉讼主要以判例法的形式展开,法院在审查空气污染案件时采用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欧盟应对气候司法审查的关键在于对各成员国有关强制减排制度的司法审查,欧盟法院在法律适用上也是以判例法为主,重视均衡原则的适用。“双碳”战略下,无论是依据环境政策对企业限期整改、关停并转、优化提升,抑或依据法律对私主体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均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加强环境司法审查对以法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制度,对行政决策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审查,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起到了与欧美司法审查近似的功能。欧美应对气候变化司法审查均以判例法的形式展开,这也意味着我国指导性案例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司法审查的实施重点在于: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制定法的具体规定、阐发相应的法律原则、综合运用指导性案例的作用和充分发挥能动司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司法裁判就是对解纷规则的选择与适用过程.而在司法实践中,有些依国家法裁判的家事案件并没有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人们却更多认同根据民俗习惯裁判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形成社会秩序的不仅仅是国家法律,还有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事实上,在家事裁判过程中适用民俗习惯,是转变司法观念、创新方式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法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梳理民俗习惯在司法裁判中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努力为民俗习惯在司法裁判中功能的发挥提供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充分彰显民俗习惯在弥补国家法不足、提升司法公信力和促进当事人自觉执行裁判结果等方面的权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判例在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中的不同历史地位及作用,培养了两大法系不同的法律观念、处理讼争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这两种传统已经认识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打破各自的樊篱而相互靠拢。判例在中国法制沿革史中是成文法的一种补充形式。事实上,它是皇帝干预司法审判、坏法、破律的工具。建国几十年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从来没有赋予判例法律拘束力。随着改革的发展,应重新审思判例在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司法实践规范的概念,并通过对案件预期结果不确定性根源和法律规范不确定性成因的分析,论证了司法实践规范在加强司法过程、健全法律制度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指出了法官创制司法实践规范的实质性条件及其约束机制。文章认为,只有在依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在适用某些案件时并不能贴切地符合立法者的真正意图,或者容易造成偏离法律精神的后果之条件下,法官才可创制司法实践规范;也只有通过判例─—遵从前例与程序性监督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法官创制司法实践规范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对住宅租赁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日本不仅注重建立和完善民法典和租赁特别立法等成文法律,也重视法院通过具有能动性的司法实践对着住宅租赁关系进行灵活的调整。一方面,法院通过判例对成文法加以灵活解释以保障租赁关系中承租方的住宅权,另一方面,通过调停制度促进租赁双方的交涉,维持住宅租赁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耿龙玺 《社科纵横》2010,25(5):101-102
我国是以制定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但制定法有僵化、滞后弊端,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的不断涌现,法律漏洞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律的适用。为此,应借鉴我国历史上和英美法系国家判例制度的经验,构建我国的判例制度,消除制定法弊端以健全我国的法律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始终被视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法律制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法的价值.因此公平正义必然成为社会制度建设子系统的农村法制建设的核心价值和实现目标.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也造成了城乡居民社会地位无论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存在不对等的社会现实,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农村主体尤其是农民在权利平等方面有所缺失.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农村法制建设中绝不能将法制建设的平等原则简单地加以重复和适用,而应当通过健全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实现利益反哺,树立利益补偿理念;实现差别对待,立法向农民农村适当倾斜;完善立法程序,畅通农民立法参与途径,使农村法制建设的公平正义目标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4.
法治政府的首要特质是行政权力受到严格监督和控制,而司法审查是实现这种监督和控制的重要措施.法治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司法机关创设行政判例,为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提供成文法以外的依据.为政府进一步增强对公民权利的救济拓展空间,从而取得单靠成文法无法达致的效果.中国的行政法制亦应改变独尊成文法的传统做法,把行政判例纳入行政法制之中,并使之成为构建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罪刑法定司法化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刑事法治的首要任务是厘清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观念及技术上的诸多障碍。观念障碍主要是指人们并未辨明三个悖论。 ( 1)规则变化与社会秩序 :罪刑法定表达的是对秩序的渴求 ,但作为规则的法并不能直接实现法治秩序 ;( 2 )立法权力与法律神话 :立法者通过成文法凭借权力表达一种真理话语 ,但对法律规则的依赖可能会产生立法一贯正确的神话或迷思 ;( 3)法条繁复与司法“懒惰” :以理性设计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的法律生产的直接副产品是可能增强司法惰性。而技术障碍则是我国刑法中立法技术上的不足 ,对此作者从立法确定性、立法合理性和立法明确性三个角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习惯对法律的制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参考作用。法国“向居民进行的”习惯法依据调查,为制定符合法国国情的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提供了立法基础,在当代习惯仍是国家立法的重要法源。在德国法律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法学派强调,真正意义上好的法律,是建立在习惯法的基础上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法律。在英国,以判例法方式表现出来的普通法传统,就是在习惯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外习惯入法的历程以及现今习惯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于我国重视和加强民间习惯的研究,思考习惯对我国国家法的法源意义,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耿龙玺 《社科纵横》2011,26(6):76-77
中国是以制定法为法律渊源的国家,但制定法有僵化滞后、不周延性弊端,导致中国法律适用中出现了诸如"同案不同判""、同案不同罚"的问题。为此,应积极探寻中国判例制度的构建途径,通过构建判例制度弥补制定法的不足,进而健全中国的法律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迈向司法统一的案例指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直接动因,在于解决司法实践中较为严重的"同案不同判"问题.中国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具备司法的案例传统、法院的司法实践、两大法系的融合趋势等有利基础,但也面临体制性和操作性困难.域外相关制度经验.特剐是大陆法国家借鉴判例法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具有重要启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是案例指导制度的核心问题,当前应赋予其事实上的拘束力,但尚不能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案例指导制度的建设应该坚持"两步走",最终迈向更为广泛、真实和可接受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9.
刘冰 《学习与探索》2007,3(3):106-109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由于法律始终以公平正义为终极价值目标,并一直致力于维护、实现公平正义,因此依靠法律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根据的。公平正义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执法、立法和司法得以保障。应该继续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监督,通过法律实现公平正义。此外,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还必须坚持法律与其他社会制度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范围,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持不同现点,实践中高校教师寻求司法救济屡屡受阻,教师权益维护状况堪忧.厘清职称评审行为性质,拓展职称争议救济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职称评审权的法律性质应为行政权,高校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取得相应权力并加以实施,该行为应定性为具体行政行为,而非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具有可诉性,司法审查是必然选择.建议司法审查应确立有限审查、低密度审查的原则,法院只能对职称评审决定是否符合法律原则、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进行审查,除非专业的判断评价明显违法或显失公正.在法律适用上还应对审查范围、审查事项、证据规则、法律适用等问题加以梳理和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