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 据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美学》就明确提出了“形象思维”问题,可是从Eestalungen这个词并不能明确理解到,因为它的“思维”的含义并不明确。虽然别林斯基、高尔基等人多次提到艺术家用形象思维的问题,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并没有作出充分的、公认的、无可怀疑的论证。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如《文心雕龙·神思》是讲高远的构思,并非“形象思维”本意,倒是《比兴》《夸饰》《丽辞》等可以说包含有古老的形象思维理论。但和近代的形象思维理论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2.
3.
论电视广告的美学特征--广告与文学艺术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广告艺术的美学特征与专供欣赏的纯文学艺术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是功利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功利性是电视广告艺术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功利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就不成其为广告了;而脱离了艺术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功利性也就成了泡影.二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相辅相成.真实性是对内容的要求,假定性是对形式的要求.真实性决定、制约着假定性,假定性必须为真实性服务.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归根结底,是电视广告的真与美的关系.三是主题的限定性与形式简洁性的有机结合.电视广告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主题必须单纯、集中、突出,这决定其艺术形式必须简洁明快.简洁中求变化,明快中求新颖,以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越文学艺术论》高利华、邹贤尧、渠晓云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初,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以后,在苏联曾引起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文艺界也掀起了关于文学艺术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文学艺术的社会本质问题上,文学艺术是不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成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些文艺学家否认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对文学艺术的社会本质,作了令人不能满意的错误解释。这些错误的解释,在我国的文艺  相似文献   

6.
<正> 傅山在美学上,将“骨气”作为审美的第一标准,提出了“宁直率毋安排”、“宁丑毋媚”、“宁花柳毋瓶钵”、“宁横勿顺”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气势变幻莫测和文艺风格、形式、内容的创新。他的这个美学观点,与他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艺术论》不是一本以鉴赏为主的书,虽然书中也有不少对诗词的深入品评,但构成全书框架的是理论。这是作者的预想在写作中的成功贯彻。因为与其选择非理论的叙述方式来写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不如就选理论的方式来写中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论著中,也散见于两位导师的一些书信中,尤其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两位导师所写的专门论述文艺问题的五封信中。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主要从“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范围来描述狂欢节,流行文学与艺术正带有这种狂欢化的感受与思维。本文主要从巴赫金的论述里提取几个关键词来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张炯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不但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还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  相似文献   

11.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文学艺术的历史书写活动,一方面具有按时间线索顺向记述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以一定的理论为前提,因此同时具有逆向构建的特点。历史的写作,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完成的。由于这种双向互动,理论进入到历史之中。然而,理论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稳增长。当我们谈到理论时,特别在重视欧洲从18世纪起出现的,在现代性影响下形成的美学和艺术理论。正是这种理论,形成了现代社会有关文学艺术的历史写作的热潮。  相似文献   

12.
《新五代史》严谨的结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深刻的议论和简洁生动的语言均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功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成功地实现了文学灵动性与史学真实性的有机结合,使其产生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从20世纪以来加快了芜术形式发展的节律.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艺术形式的无尽止追求与创新.这主要得益于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以及现代哲学、美学的新探索,是它们张扬了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传媒在崇尚科学的背景下获得了迅猛发展 ,它以代表新科学成就的面孔 ,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甚至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学艺术也因此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随着传媒的不断变革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正悄悄地改写着传统的文艺模式和审美习惯。现代媒介不仅在改变文学艺术存在的本质 ,而且在改变文学艺术生产方式的同时 ,还改变了文艺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文学艺术中的“主义”争奇斗艳 ,由此也引发了“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的呼吁。由此可以探讨三个问题 :“主义”范式“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表现主义为中心的世纪 ;表现主义时代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6.
从挪威文学的繁荣看艺术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一八九○年六月五日,恩格斯给保尔·恩斯特同年五月三十一日的来信做了复信。复信的内容主要是谈北欧的妇女运动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的。与此同时,恩格斯提出了运用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的原则意见,并以此原则对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德法的“挪威在最近二十年中所出现的文学繁荣”进行了科学的分析:①挪威“由于它的隔离状态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确实是落后了。“在其他各地汽船都在排挤帆船的时候,挪威却在大规模地扩大帆船航行,它所拥有的帆船队即使不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7.
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是回答一八五九年三月六日拉萨尔给马克思的信的。拉萨尔给马克思的信是征求两位导师对他所写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意见的,信后附有拉萨尔关于悲剧观念的手稿。马克思、恩格斯的回信,批判了拉萨尔关于悲剧的观念,同时也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他们对于“悲剧性的冲突”的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在他们论述文艺问题的五封信中不仅提出了表现工人阶级的斗争必须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美学思想,而且就如何创造“典型环境”,如何创造“典型人物”也都做了极其精辟的阐述。学习两位导师关于创造“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论述,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现实主义原则的一把钥匙,对于我们掌握典型化的方法、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也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呢? 我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必须是体现了时代本质真实的典型人物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论文学艺术都非常重视作品的情节。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首先称赞的便是作品《弗兰茨·冯·济金根》的结构和情节,说它在这方面“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也首先肯定《弗兰茨·冯·济金根》“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自己“惊叹不已”。两位导师之所以如此重视作品的情节,是与他们对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规律的认识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山海经》到魏晋的游仙诗创作分为文本形态与仪式形态,通过对其意象结构与表演形式的分析,揭示上古巫文化对游仙诗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展现了游仙诗由娱神到娱人,从巫术功利性到艺术审美性的浪漫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