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意向及其心理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日本民族对死亡有着毫无恐惧甚至追求和向往的态度,可以说,死亡精神是他们个人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学所体现的重要内容.日本人的这种死亡尤其是自杀精神和心理,可以通过日本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来透析.本文以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及其作品为例,探析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女作家,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及其对文学的坚实探索,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其要点在于: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所身受的遭遇以及生活的某种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苦难的厉史,折射出我国民主革命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人类灵魂领域里的探索者,她独特的文学思考和艺术魅力,反映了作家和时代、民族文化心理的亲密关系,也提示了文学自身的某种规律性。正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上述特点,本文力图从传统作家研究的静态描写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作家所理解的“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展示作家所能意识到的历史和现实,或者说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现实主义创作。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命运的思考,在诸多主要人物的人生际遇中较为清晰地凸现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脉络。本文正是以梳理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冲突为契机,来考察作品反映民族心史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自杀现象由来已久,人们对自杀的认识,已上升到人生本体论的高度。《挪威的森林》以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自杀现象为依托,向人的潜意识和阴暗心灵进行开掘,在对自尊与自卑、记忆与遗忘、封闭与开放、抑制与放纵这些极具张力概念的形象剖析中,从心理意识角度对现代人的自杀成因作了文学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于民族记忆而言,战时中国文学留摄下的心灵体验、生命体悟,包含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遭受到的侵略战争的全部回答。无论是战争初期"放逐"、漂泊中"远行者"等形象的塑造,还是战争相持阶段的"怀旧",都表明作家们的感悟超越着战事,而寄寓着对民族长远建设、根本命运的思考。而战时中国文学暴露讽刺的多元形态、哲思的不同取向,也都表明作家的战争人生体悟从民族战争本位向战争本位的转化,呈现出超越具体战争对峙,求索于人类自救和民族自立的内在层面。正是这些战争人生的心灵体验,构成了战时中国文学的博大、独异。  相似文献   

6.
文学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心灵的表现,同时也是作为群体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影。无论作家是否意识到,他的作品总是要打上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民族的印痕。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必然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族意识,体现出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接受与融合是民族融合时期文坛的主题之一。贯云石就是一位在散曲创作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散曲以俊逸质朴、豪迈爽健的风格在散曲作家中独具特色;他的思想修养、人生经历与创作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传统的熏陶与浸润,并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加以融会,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时期汉文化对他族文化的亲和力。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元代文学多元繁复的色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的民族文学日益关注身份认同问题,身份困境是当前民族小说的一个叙述焦点.这拓宽了小说的题材空间,是对民族深层心理的新挖掘,触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民族复杂的生存体验,展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艰难的身份选择和心灵转型.这既体现了民族作家艺术地把握现实问题的可贵能力,又体现了他们探究社会底层存在真相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9.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10.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要理解其民族的文化,这是决定翻译水平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模糊,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出现障碍的根源。中日两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国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与翻译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不同,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自杀现象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几位自杀的日本作家为例,围绕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从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他们选择自杀的共同原因,即:1、抑郁、孤僻、敏感的性格特征.2、虚无、颓废、厌世的人生观.3、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4、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动荡所带来的危机感和幻灭感.最后分析并指出了作家自杀为何多出现在近一百多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元初南宋遗民词人身为最下等的亡国之民 ,有着极其痛苦的心灵体验 ,他们出于民族自尊和对民族歧视的反抗而选择了归隐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反映了遗民自己对历史、人生的深刻反思和“贵适意”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赞美了隐居生活方式和环境 ,在表现进取与退隐的文化心理和元代社会思潮方面 ,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4.
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它是对人生的缺陷的同情和包涵的笑。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因为幽默是人类智慧对自我进行的鞭鞑。历史上任何时期,人类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愚蠢与矛盾,就会有幽默者、幽默作品产生。在中国数千年文学发展过程中,虽然真正能够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能够用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含泪的笑、超越的笑包含一切,超脱一切的幽默现象很少,但通过对一些作家幽默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作家幽默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东干族是中国西北回族迁往中亚而形成的一个民族群落,他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方式居住在吉尔吉斯和哈萨克等国,形成了独特的"乡庄"文化模式。东干作家通过文学的形式反映着本民族的生存。在东干文学里,"乡庄"不仅是一种地理空间和生存状态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精神家园的存在,是东干人的民族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自杀的作家很多:有岛武郎于大正11年10月,在轻井泽的别墅净月庵与女记者波多野秋子一起结束了其45岁的生命;芥川龙之介出于“漠然不安”自杀;日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于1972年在自己家中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他们为什么一个个自杀?难道日本人崇尚自杀?从他们的自杀我们可以窥见什么?本文通过这三位作家的死,试图管窥一下日本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7.
叙事姿态与文学立场——"新人民性文学"中的都市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其中派生的“都市边缘人”必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代文学注意到了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存在,并在近年形成了“底层写作”的强大冲击波。文章选择评论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与“底层写作”有关,但它们的叙事姿态和文学立场却大不一样。它们不仅是对“边缘人”这一特殊身份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愿望、心灵心理的壮写。“底层写作”现象说明,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情感立场以及文学内在的艺术性,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性,即变革的社会生活,这其中涉及了读者对文学的期待、理解以及作家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也是当下中国“底层写作”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民族心灵的结晶,一部中国文学史便应是中华民族心灵动荡变化的纪实,它反映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昭示着人民对生活与美的感受才能。“研究文学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发掘民族的心理素质,探讨民族的审美经验,把握在这种审美心灵支配下民族文学传统的生成和演进规律,藉以指导文学的未来运行”。纵观我国解放后出版的一系列文学史著作,很难说有几部生机灵动、构思独特的,社会发展论政治中心论取代了一切非政治的如文化、心理的研究,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为此就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文学史模式,建构一种审美的、现代的、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9.
用跨文化观念的整体系统来关注民族文学的发展,我们将无法回避民族作家文化心理这一创作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对整个民族文学理论建设而言,民族作家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还有待深入系统地研究的领域。而对民族作家文化心理的直接关注,已经把过往的传记性的研究思路向前伸展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京派作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旨,他们追求健康,自然的生命形态,追求在现实生命中达到超越的生命终极价值。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既催生出了京派作家对现代文明中缺憾人生的认识,又带来了他们对生命的诗意盎然的审美化理解。生命与诗,这是京派作家对人生的基本的审美把握。在生命与诗之间,或者说在世俗人生与生命超越之间,架起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的,是反复不断地出现在京派作品中的“黄昏”意象。作为一种自然景观,黄昏意象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关于时间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了一天即将结束。夕阳西沉,暮气苍茫,这种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的联系,引发了文人墨客对自身生命的感悟。由黄昏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