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しだ」和「しな」这两个词在日语中都有表示时?时候的意思。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考察和分析,得知「しだ」是日本古代奈良时期使用的词;「しな」是从近世的江户时代开始使用的词。「しだ」是「しな」的古语形式;「しな」是「しだ」的转音。这是由于发生了辅音相通的音韵交替现象,「しだ」才转变成了「しな」。  相似文献   

2.
一、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概念 1.「お国言葉」方言,土语 这是一种能够分辨出说话人是来自日本哪个地区的一种地区性语言,跟 「方言」表示的意义接近.不过「方言」是与「標準語」、「共通語」等同一级别并且意义对立的概念,是只能在特定区域使用的社会价值不高的语言.而与之相对的「お国言葉 」则是没有相对应的意义对立的概念,而且也没有那种社会价值不高的感觉.「お国言葉 」不仅在语音方面,文法、词汇等也包含在内的较全面的概念.所谓「お国言葉」的「国」是日本大名时代的「国家」的意思.另外,「お国言葉 」还在向外国人询问对方本国语言时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统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卽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别開來??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三千年间的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和淚建築成的一座精神寶庫谶@寶庫里面,到处可以發見豐富的、輝煌的、够得上稱為「精華」的東西,但其間也保存着不少打上封建统治階級的烙印的各種各式令人憎惡的「糟粕」謇磉@個寶庫,把「一切腐朽的東西」跟「帶有民主性和革  相似文献   

4.
「~~んです」句型在日本的研究可谓兴盛,但在中国却极为少见,只有为了初级教育而浅见于各种教科书中的解释说明,且缺乏体系。一般的中国日语教科书,对「~~んです」句型的说明主要着重于"强调"、"说明理由",而且导入时期太晚,造成「~~んです」句型的误用。但是「~~んです」句型本身却有着"需要使用而不使用,总有不妥之感;无须使用而使用,则会造成无礼且不自然印象"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如若不能系统地领会「~~んです」句型的机能,即使不犯语法范畴的错误,也难以使用正确的日语。笔者在本文之中,将参考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日本人日常用例,对「~~んです」句型的机能进行再次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的百花园中,日本茶道是乱世之中诞生的一枝典雅芳香的花朵。村田珠光创立的草庵茶,其茶道精神为「寂び」与「侘び」。「寂び」与「侘び」吸收了禅宗"空""无"的哲学成分,是在"茶禅一味"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长久以来,学界将「侘び」误认为「佗び」且忽视了「寂び」与「侘び」为何并立。千利休提炼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充实了茶道哲学的内涵。"和""敬"吸收了儒家的中心思想,"清""寂"是对「寂び」与「侘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泰安的地名进行分析,考察了泰安“山水”地名、“动植物”地名、“店铺”地名、“姓氏”地名以及“寺观”地名等几种泰安地名类聚体及其与古代历史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中国文化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姓名产生于社会交际的需要 ,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更丰富了人类姓名所表达的社会意义。今天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来研究日本姓氏的本源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揭示日汉姓名在表层结构及深层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共性与特性 ,探讨日本姓氏和中国姓氏是否有文化融合 ,文化传播 ,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死精神是否消滅,在古代很早就發生了疑问。孔子并不曾确实說明鬼神的有無。墨子是最早說明灵魂不滅的凇该鞴砣q」中举出了許多鬼神的故事,証明鬼神的存在,人身虽死,灵魂还是存在的。庄子以薪火来比喻形神,所謂「指傳于取薪,火傳也,不知其尽也。」①老子說:「以道(?)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伤人,」②所以老子亦承認有鬼神的。荀子則不承認有鬼神的存在,「天下篇」所說:「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即是明証。两汉之际,桓譚的「新論形神」③『以燭火喻形神』亦云神滅,惟自汉以前言神滅論者,以东汉王充最为突出。他说:『人之死,犹火之滅也,火溅而耀不照,……火滅光消而燭住,人死精亡而形存;謂人死有知,是謂火滅复有光也?虎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人看来,名字只是人的标签而已。然而古代社会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在日本社会文化中就存在着诸多关于名字的禁忌现象,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对象、场合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本文试从“言灵信仰”产生名字的禁忌现象、对权威的敬畏产生避讳现象、现代等级社会中对名字禁忌的反映等几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这种现象的研究也将有利于全面理解日本社会文化,对加强跨文化交际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他是新中国最早登上天安门的人,他也是中国国徽的制作者,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他的名字。至于这位老先生的身家姓氏,则似乎成为了一个谜。  相似文献   

11.
以日本人常用的接尾辞「さん」和「君」为研究对象,以实例分析的方法,对二者的表现意义及使用场合进行探悉,认为接尾辞「さん」接在人的姓、名或表示人的身份等名词后面,表示敬称或爱称;接尾辞「君」接在人的姓、名或姓名后,表示亲近感或轻微的敬意。它们的使用受到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上下关系、内外关系、亲密程度以及男女性别、谈话场面等因素的影响:接尾辞「さん」的使用对象为长辈、年长者、女性和不熟悉的男性,大多在正式场合使用;而接尾辞「君」的使用对象为男性晚辈、下属或亲密的男性伙伴,大多在非正式场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在当代仍然是崇拜对象,姓氏、地名多可追溯到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中保留了一些“活态神话”,对民间习俗的解释也有神话的因素存在。但是,今天各地在竞相开发神话资源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滥用神话资源的不严肃做法,这对古代神话的传承有害无利。学者应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利用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传承和保护各地富有特色的神话资源。  相似文献   

13.
漢語簡說     
序目 1951年担任「中国語文概論」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声音」;1952年写出了一篇「汉語的語法」。1954年任「中国語言学」課时,又写出了一篇「汉語的詞汇」。1955后任「古代汉語」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比較」。1956年任「現代汉語」課时,写出了一篇「汉語的涵义」。就这样,逐年增加篇章,随时加以修訂,经过了五六个年头才写成了目前的「汉语简说」。「汉語简說」共分五篇:第一篇是「汉语的涵义」,第二篇是「汉語的詞汇」,第三篇是「汉語的語法」,第四篇是「汉語的声音」,第五篇是「汉語的此較」。全稿从普通語言学的观点,簡要地介绍汉話的一般性質,自己虽然也有些不同的說法,但这些說法也只是融会于全稿之中。譬如解放前一般語法学者把汉語的语词分作八九类,我当时从千百例句中把它归納为十三类;解放后又重新釐訂为十二类,目前已有些学者体会出来十二詞类的說法,有的連十二詞类的类别也都是跟我的說法不謀而合的。又如国际音标簡表是根据我十几年教學和研究的实践制定的,这对作方言調查,学习普通话、学习语音知識都会有些帮助的。其中有些汉語的内部規律是从研究中归納而出的;有些例証也是从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的。虽然如此,但它仍不失为論述汉語一般性質的概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社会,植根发育于这一社会结构中的各种文化形态,无不因其母体结构带有的浓厚政治基因而被打上鲜明社会政治烙印。本文立足中国姓氏的既往发展历史,就国家政治对姓氏变革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姓氏文化所体现的种种政治意识及其产生的社会政治作用等有关问题,作了粗浅的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社会特点 过去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传统的体系,源远流长,很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中国历史研究开拓了新局面,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混乱,主要就是结合中国古代实际情况不够。比如图腾,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不显著的。古代村社成员没有姓氏,历史上许多兄弟民族都没有姓,图腾与姓有密切关系,没有姓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日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吉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本论文顺应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N に A」这一结构来探讨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A」与「に」和「N」相互关系,同时,更好地揭示「N に A」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姓名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证明。称谓是以本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姓名和称谓对于人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对姓名及称谓的认知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一习俗在亲属称谓以及社会称谓习俗上也留有烙印。从文化对比的角度,以人名的避讳为切入口,分析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的特征和差异以及所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日两国的姓名及称谓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中日两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史,而语言必然是交流的工具和先行。任何文化交流包括文字交流必然是双向的,作为日语,其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人对日语的理解与接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先后经历了原始「錄音(ろくぉん)」阶段、「寄語(きこ)」阶段(即翻译阶段)、「仮名(カナ)」的「伝来(でんら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脱有祸,固所不辞也」的句子,其中「脱」字一般注本多作「假设」讲。我以为:「脱」字本身并无「假设」义,当是「倘或」的合音词。《说文·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日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这说明它的本义和假借用法都没有「假设」的意思。看来纯粹是声音关系。「倘或」二字急读就是「脱」。《吴子·励士》:「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北堂书钞》七十三引谢承《后汉书》:「袁史则故御史珍之孙,何为苛罚?脱有  相似文献   

20.
张澍《西夏姓氏录》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关于姓氏研究之书,虽无“汗牛充栋”之数,却也不乏“五车”。然而,这些姓氏之书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究竟有多高,从来是被学者们所怀疑的。南宋人洪迈说:“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洪迈之言,虽多批评,却也可见姓氏学之难。清代中叶的著名姓氏学大师张澍(字介侯)先生,他的姓氏五书被当时人称“尤为绝学”,但是,就在那被人称为“绝学”的姓氏五书中,其纠纷舛错之处,亦不为罕见。何也?姓氏之学难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