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吴立志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63-68
农民工刑事被害的原因十分复杂,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导致农民工刑事被害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缺乏城市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单一、封闭;其二,固守乡士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相对滞后;其三,注重现实温饱消费,素质提升付之阙如。可以从完善社会网络体系,融入城市生活;代思维方式,提高法律意识;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提升基本素质等三个方面预防或减少农民工刑被害。 相似文献
3.
4.
赵书霞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
事实和理论表明,我国现有制度某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对城镇中农民工贫困群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农民工所受到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还是剥夺传染等同题表现上,由于剥夺的链条已经植根于体制内部,因此我们的改革发展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梁忠良的上班场所,有点憋屈地附着在一座高大厂房的墙根底下。一排矮小而狭长的铁皮房子,就夹在两座厂房的缝隙间。门前散乱地停着几辆电动三轮车。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的结构和内涵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发展,现实的需要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方式是人的需要的表现方式。需要视角下当代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需要的普遍、发展需要的缺失、生态需要的匮乏。需要维度绿色生活方式内涵包括: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绿色消费方式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环节、绿色生态理念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保障。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应当引导人的真实需要,崇尚绿色消费,普及人的生态需要,树立生态理念,突出人的发展需要,促进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城乡间的流动成为连接乡村和城市之间的重要纽带.基于2010年3月对陕西省农村地区3000多农民样本的调查,主要探讨农民工的城乡职业流动对其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经实证调研发现,农村居民是否有过外出打工经历对于其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外出打工时是否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对农民工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影响非常显著.这使得外出流动务工的农民同传统在家务农的农民区隔开来,前者在生活方式上表现的更富现代性.外出打工可以促使农村居民自主获取现代生活信息,自觉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再社会化的过程.这也是推进西部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有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尝试使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巨大的人口迁移流进行解释。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农村给予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依旧、“拉力”却越来越小;而城市给予他们的“拉力”和“推力”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推拉”因素之中有一部分制度性因素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歧视造成的“推力”过大、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导致“拉力”过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我们提出两条思路,一方面,城乡户籍限制的放开是根本途径,但先决条件是解决大城市“拉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退出机制”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9.
何晓红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88-90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倡导人文关怀,为关注农民工精神生活奠定思想基础;消除制度阻隔,为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改进服务形式,为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创造基本条件;提升主体素质,为关注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增添素质动力。 相似文献
10.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1亿人,该群体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于2012年对1558位全国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借助AIO生活方式测量量表细分新生代农民工,并进一步研究他们的生活常态。得到以下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已经分化成自我矛盾型、得过且过型、快乐生活型、追求成功型和积极生活型5类生活方式各异的群体,这5类群体在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消费、业余生活、社会交往以及未来打算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应该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采取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近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思路,稳妥有序地为农民工提供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机会,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资本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学芬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70-77
农民工市民化要经历三个步骤:从事非农职业、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生活,据此农民工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至少要承担以下成本:一是城市最低生存成本,二是转移成本,三是对更好生活预期的补偿成本.只有在有能力支付这些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收益后,农民工才有机会真正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员.因此,可以说支付城市生活成本的能力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基础.而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又是由其所具有的城市生活资本所决定的.城市生活资本包括权利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农民工的权利资本来源于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分析农民工城市生活能力的宏观制度环境条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个体获得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也是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融合测量的不同维度及每一个维度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如何解构社会融合的维度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未能找到具有共识性的测量工具.从国内有关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测量方法与工具的成果来看,测量内容、测量形式和技术方法上的复杂性、多样性已经使得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的测度成为近年来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难点与重点.从整体来看,相关研究已经通过对零散的、缺乏内在逻辑的单个评价指标进行衡量,发展到基于特定的理论框架构建独立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呈现出测度指标更为科学、全面,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的主要特点,但其中仍存在主客观测度指标界定不清晰、缺乏对融合过程的动态考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发展目的 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活原理为基础渊源,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思想,继承和创新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人民生活理论. 相似文献
15.
李飞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4):87-98
近些年来,在大数据经济和数字化零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管理,而正确理解“视顾客为谁”的问题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研究与消费者营销和购买者营销不同的新的营销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公司营销实践和理论空隙双重视角,创建了基于“生活者”假设的营销管理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框架,具体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使命;(2)选择为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好生活的目标;(3)依据美好生活使命和目标选择目标顾客;(4)依据目标顾客关注的美好生活确定相关营销定位点;(5)依据美好生活营销定位点进行营销要素组合;(6)依据突出美好生活定位点的营销组合构建关键流程;(7)依据关键流程整合营销者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白雪晖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62-66
西方国家从19世纪40代到20世纪初,在还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理性化的生活方式转向了感性化或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还迅速蔓延,很快就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包括发展中国家)。本文认为,人的生活方式的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历史的偶然,其转变的内在根据是人的存在方式与生产方式的一致性,即社会实践是人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体育生活方式是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时,人们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采纳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表明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是行使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珍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1):47-50,58
对武汉市980名城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打工年限、教育状况、和配偶相聚频率等不是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而养育孩子数量、工作收入、是否购买各种保险、是否能及时拿到工资以及城市环境等因素,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廉洁社会生活方式是廉洁政治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是廉洁政治生活方式教育深入灵魂深处的内生动力其理论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应该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关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研究发展状况,重点述及贸易政策思想的发展阶段、贸易扭曲理论、次优理论和互惠贸易理论,为认识和理解贸易政策提供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