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乌巴什·洪台吉》一书所产生的时间、没有佛教影响、直接取材于现实、采用散韵结合方式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认为它是一部未经民间口耳流传,而是由蒙古族文人直接独创的书面文学作品;又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方面分析,认为它是一篇蒙古族早期小说。  相似文献   

2.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缺乏结构”①,美国小...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道德寓义上,《汤姆·琼斯》都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小说。尽管这部小说在结构和情节繁衍两方面都执泥地沿袭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它在本质上仍是一部旨在规劝世人弃恶从善的寓言。作者亨利·菲尔丁对人的个性细针密缕的描写极其成功,堪称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富有生命力的“流浪汉”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4.
美国评论家认为“可以肯定,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人象尼克那么重要,也没有任何人物能更持久地抓住海明威读者的想象”,“尼克不仅在海明威的人物中,而且在美国文学中都是很特别的。”尼克·亚当斯在海明威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1925)(以下简称《时代》)中首次出现时,美国作家D·H·劳伦斯就指出:这部短篇集实际上是一部“不连续的长篇小说”,“它在塑造一个人和他的全部历史,对于这个人,我们不需要再知道什么”,这个人就是尼克。劳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创作的十五部长篇小说中,有两部是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即《大卫·柯波菲尔》和《远大前程》(以下简称《前程》)此外还有《荒凉山庄》的部分章节由女主人公埃斯特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余章节则是以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比较而言,《前程》最能体现狄更斯对第一人称叙事的灵活而又纯熟的运用.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述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这话有道理.狄更斯在《前程》中选择了正确的叙事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极成功地完成了叙事任务.  相似文献   

6.
《训蒙字会》是朝·韩汉学家崔世珍所著。它是继《训民正音》之后又一部不朽之作,在朝·韩语言史上既是广泛普及汉字文化的启蒙读本,也是一部科学地校订朝·韩语字母序列的重要著述,对研究朝·韩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深受狄更斯的影响。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叙述声音、变态人物、变态情节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模仿;但福克纳所赋予作品的特殊南方地域色彩又使其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论文学艺术都非常重视作品的情节。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首先称赞的便是作品《弗兰茨·冯·济金根》的结构和情节,说它在这方面“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也首先肯定《弗兰茨·冯·济金根》“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自己“惊叹不已”。两位导师之所以如此重视作品的情节,是与他们对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规律的认识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100年前,恩格斯在他晚年的精心之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它一直是我们哲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至今它也不失其应有的价值。但是,任何理论观点总是历史的、具体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是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力作 ,问世 72年来有关它的评论文章就不可胜数。本文试图从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以及其它方面 ,运用精神分析学分析该作品及其人物。  相似文献   

11.
读汪曾祺的小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看似不经意、不着力而又处处弥漫的由主观情思和意绪构造的氛围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云波诡谲的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这些在叙事性小说中被抬高到决定小说存亡的关键因素被汪曾祺轻描淡写地冲决了,取而代之的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氛围。它制约着小说的情调、人物情感和情节结构的生成和流向,它是作家的精神气质的文本化,是环绕某一人物、事件或场景的基本色调,是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地域风情等众多因素与作家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经历、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而形…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学画廊中,艺术大师们塑造了一组组读者熟悉的形象:英雄典型、吝啬鬼典型、多余人典型、野心家典型、美的女性典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典型……而《包法利夫人》中的医生包法利、《红与黑》中的市长德·瑞那、《安那·卡列尼娜》中的官僚卡列宁等也似乎同病相怜,无以名之,姑且叫做被遗弃的男子或“戴绿帽的丈夫系列形象”。这三个人物虽非三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但都是刻划得有深度的艺术典型。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在《包法利夫人》英译本导言里赞赏它“全部人物的现实性(最小的人物也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阿·马依柯娃的一封信中曾谈到《白痴》女主人公娜司泰谢·费里帕夫娜征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他说:“《白痴》中不是一个主人公,而是两个主人公。从作品中的地位来看,不次于梅思金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娜司泰谢·费里帕夫娜。”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来看,娜司泰谢·费里帕夫娜的悲剧命运是形成小说情节的基础和核心。正是女主人公的全部行为,有层次、有节奏地推动着、决定着情节的发展,直到终篇。  相似文献   

14.
小说《月落》赏析秦明霞《月落》这篇小说,约翰·史坦贝克著,M·J·培恩改写,它虽有四十多页,但语言简明流畅,情节容易掌握、故事性强,引人入胜,所以人们一般都能一口气饱览全篇,阅后都对它赞不绝口,说它生动真实、趣味盎然、主题鲜明而又耐人寻味。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东晋这一历史时期中各种社会现象,因而成为思想史、文化史、历史、语言史诸方面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这里想讨论的,是它所包含的小说因素。当然,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道也”的定义,《世说》就已经是小说了。不过,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小说的定义发生过若干次变迁,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发展成为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有情节,有环境,有结构的文学体裁。《世说》一书为现代意  相似文献   

16.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分析大师,在其艺术形象体系中往往把比拟作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并给予十分重要的地位。托尔斯泰善于将“感知”融合进比拟,并使之演化为完整的情景。他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发展的”比喻,非常耐人寻味。我们不妨取长篇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为例。彼挨尔·别素号夫被俘并历尽磨难之后,在玛丽亚公爵小姐房中遇见了娜塔莎·罗斯托娃,当时娜塔莎因安德来公爵之死而备受折磨,显得消瘦、苍老,外形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诗经》的话(代序)《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为《六艺》,又称为《六经》.《乐经》今无其书.或说亡于秦火;或说《诗》《乐》为一,自诗言之叫做《诗》,自乐言之叫做《乐》.或说《周礼·大司乐》章;或说《礼记·乐记》,原出于《乐经》;这都无据.现在就只有《五经》了.有谁提到《六经》,我们就知道这是说的《五经》.其称为《经》,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礼记·经解》篇.朱彝尊《经义考》说:"《诗》  相似文献   

18.
《唐且(一作“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章,今之标题为后人所加.《战国策》一书,自《汉书·艺文志》以之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一类以来,历代史志及书目大都归之于“史”部.其实,《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杰作.它在史学上固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而在文学上则具有更大的价值.因为其所记之事并非“实录”,真伪参半,不可尽信;而策士之辞又多拟作、伪托,这就明显地带上了“创作”的色彩,难免为史家所诟病.然而虚构和想象正是文学的特征,“史学”意义上的黯然失色往往意味着“文学”意义上的增辉添彩.有趣的是,《战国策》中那些历  相似文献   

19.
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大多数古代汉语教科书“夺”字都不加注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常用词“夺”下认为“勿夺其时”的”夺”“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这样的解释似可商榷。按:“夺”,本义应为失。《说文·在部》:“(大隻),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集韵》末韵:“(大隻),或从寸”,是“(大隻)”即“奪”字。据此,“勿夺其时”应解释成“不失其时”。《孟子》原文“鸡豚狗彘  相似文献   

20.
《海狼》这部小说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它不以柔媚悦人,不以曲折取胜;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是一种粗野的魅力,一种男性的美;它充满哲学的论辩,饱含人生的沉思。它使人在痛苦之中思考,催人于惊惧之余觉醒。诚然,在杰克·伦敦那卷帙浩繁的小说中,《海狼》也许算不得其中的佼佼者,但无可否认这部小说思想之深刻,风格之独特,在伦敦的创作中,以至在美国二十世纪的文学中都是别树一帜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位批评家的话说,这是伦敦“最有力”的一部书。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叙事主人公亨甫莱·凡·卫登被意外的厄运抛进了一艘海豹捕猎船“魔鬼号”。在船主海狼的威逼下,他当了船上的茶房。于是,海狼的种种暴行与船员们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构成了一幕幕的惨剧在这位高雅的“绅士”而前无情地展开;而海狼所具有的渊博的学识以及与之俱来的赤裸裸的强盗逻辑又在他与亭甫莱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交锋。然而,海狼尽管貌似强大,内心却十分空虚。就在亭甫莱带着另一个落难者布鲁斯德小姐逃离“魔鬼号”之后不久,海狼也走到了他自己的末日:属下众叛亲离,致命的头痛使他成了一个弱不自支的瞎子。他终于孤零零地离开了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