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三虎 《探求》2004,(1):4-10
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在技术创新对现代化建设影响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不断探索的重要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丰富和发展基础上,针对新世纪头2年战略机遇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它向我国未来技术创新作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提供了一种更高的任务定位。按照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我国应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大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们才能够真正使我国实现从“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高水平的 ,全面的 ,发展平衡”的全面小康跨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新发展观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由发展模式转换论、发展模式选择论、发展模式台阶论、发展模式速度论、发展模式机遇论、发展模式协调论构成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新发展观的核心、实质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5.
6.
李一文 《社科纵横》2004,19(5):40-41
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提出了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以及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后果归宿四个方面对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既符合我国实际又适合世界潮流的新的发展观,是我们通向21世纪关于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正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和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为了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 ,本刊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教授、副教授 ,从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协调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 ,对如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全面建设惠及8亿人口的农民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农村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加以保护,就很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首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洋 《学习与探索》2007,(2):140-146
过去的20年,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社会发展方面却进步较小。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发展观的转变。这个转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农村不再单纯地等于农业,不再是单纯向城市提供农产品的地方,而是可以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所在;其二,农村不再是可以任其消亡的穷乡僻壤,而是可以体面地生活的地方;其三,农村将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重建组织和文化秩序。新的农村发展观将以"低度发展,高度和谐"为特征,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其媒介是村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寇淑芳 《社科纵横》2006,21(8):53-5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面建设惠及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是党和各级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带领、引导和服务农民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李文静 《社科纵横》2005,20(1):34-35
邓小平的发展观 ,在其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 ,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丰富了其科学内涵 ,表现出独特的重要特征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康来云 《探求》2004,(6):12-14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数量的增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分析弱势群体问题凸现的原因,有助于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及时调整现行政策,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雷声 《唐都学刊》2003,19(4):42-47
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紧密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基础.它从提升产业结构、发展结构,协调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等方面,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达到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宁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反邪教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邪教的存在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邪教斗争的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旋律中夺取反邪教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俊 《学术交流》2003,42(6):6-11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关于“发展”的理论思想 ,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质”的规定 ;“第一要务”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量”的规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度”的把握。同时 ,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方针政策和方法论意义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等理论点上 ,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略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新要求的提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充分表明我党在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上的远见卓识,在关乎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如何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思熟虑,确立了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来促进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从党的十二大至十六大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了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丁建伟 《社科纵横》2003,18(6):22-23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 ,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就是巩固和扩大现代化建设第二个战略阶段取得的巨大成果 ,着力解决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的发展差距问题 ,其实质就是“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任水才 《社科纵横》2010,25(12):1-4
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科学发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艰难探索的问题,相继形成了毛泽东的赶超发展观、邓小平的务实发展观、江泽民的创新发展观、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标准上既具有承上启下、相互衔接的一脉相承性,又具有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 ,内在地包含着发展方法论、发展目的论、发展价值论三个基本方面。发展方法论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和谐。发展目的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发展价值论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衔接。三者相辅相成 ,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