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贾福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4):27-31
从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到德勒兹-加塔里发展的精神分裂症分析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精神分析与精神分裂症分析二者之间是一种断裂关系,然而正是断裂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连接体。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症分析对于欲望的解读差异,带来了人们对于生产性欲望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影响。德勒兹一方面承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理论、观点、概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解构了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论、阶级学说等理论,并建构了自己的理论。德勒兹的承续、批判与建构为激进理论与政治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但其将普救使命赋予资产阶级,这具有保守性;将希望寄托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民等后现代主体身上,其理想具有空想性。 相似文献
3.
黄小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德勒兹通过对欲望进行哲学和政治学的阐释形成欲望微观政治学.他认为,欲望是生产性的,而非缺失性的.并以欲望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资本主义由于革命性的欲望冲破专制社会机器的编码,带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从法律、体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再编码,以驯化和引导欲望.这样欲望的解辖域化与欲望符码的再辖域化两方面的力量相互对抗,其结果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症的出现.他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商品、资本等概念引向对资本主义文明机器下的欲望心理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为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理论视域.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宽了新领域,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德勒兹与福柯早有交往,并受到福柯的提携与帮助颇多,而德勒兹对福柯在很多时候也言听计从,尤其在他们交往的早期。尽管到后来,二人在哲学观念上和政治行动中仍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愈来愈明显,以至不可调和。他们在见解和立场上互不相让,各自坚守,但又彼此尊重,保持了友谊。 相似文献
5.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50-58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以德勒兹对流动内在性的关注为中心,探索了德勒兹的生活、学术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悖论性表现,涉及到德勒兹游牧思想和非游牧身体的对比、从哲学向非哲学的转移、从概念到非概念的发展和从解构到建构的发展等悖论问题。德勒兹一生都在寻求着内在性,而正是在这些流动的内在性中,蕴含着他孜孜以求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蓝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2):24-32
德勒兹和阿甘本同时都谈到了实现生命的潜能需要穷竭,即悬置一切意义、一切语言、一切感觉的纯粹的生命的可能。在悬置了一切之后所剩余的纯粹生命的界面,就是内在性的界面。在内在性的界面上,德勒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分子革命的方式去生成一个无羁绊的生命,无羁绊的生命被视为在穷竭了一切可能之后的希望。而阿甘本否定了这种返回到纯粹生命的可能,因为这种纯粹生命是比当下的生存性生命更为恐怖的赤裸生命。赤裸生命不是解放,而是生命的耗竭。阿甘本提出生命不可能脱离形式,而真正的态度是在当下实现穷竭式的最高的贫困,在规则和法律的裂隙中,让创造性的生命形式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曾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7,17(4)
德勒兹和伽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理论的重要一支.逃逸线是该学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理解该理论的一把钥匙.在二人归纳的三种线中,逃逸线最为重要,旨在破除二元对立、质疑存在、提倡生成.它不是让主体逃避社会、遁世隐修,而是令之在思想上绝对解辖域,敢于质疑和批判社会主导思想中带有局限性的内容,提倡摆脱社会负面因素,强调主体应发挥潜在的革命心理,努力走向他者,与他者合力,为重新创造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9.
柳文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56-760
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相映成趣,布鲁姆的方法是诗歌的强力误读,而德勒兹的途径是返回混沌并从中再次现身,他们看似选择了不同路径,实则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同一个基本出发点:在前人成就的庇荫之下,在一个充满了具象和先定经验的世界中,艺术家应该怎样实现自我突围。此外,布鲁姆批评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在德勒兹对培根创作分析中得到了拓展,影响的焦虑是创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心理壁垒,它不仅来自于传统,也来自于现实物质世界,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带有一种深刻的人类学关注,体现出作为一种精神普遍性的艺术经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程党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2):47-51
激进经验主义是德勒兹对休谟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诠释,也是一种后经验主义。在德勒兹看来,休谟不仅构想出了关系理论,而且更为重要地构想出了关系实践,给经验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和真正激进的力量。对德勒兹来说,非经验主义者的每一种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遵循关系来源于事物的本质,而真正基本的命题和一切形式的激进经验主义的共同主题则是关系外在于它们的项。激进经验主义的关系概念不仅反对本质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的总体化取向,而且充分肯定了关系在生存的不同模式的创造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以这种或者那种散乱搭接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的经验世界的多元易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国际论坛》2018,(3)
哈贝马斯认为欧洲主要是从政治上界定的,一体化是欧洲特质的重要内容,欧洲认同是建构的产物,政治归属感不一定非要沿民族国家边界才能形成,可以利用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逻辑来培植欧洲认同。由地方和部落意识上升抽象为民族国家意识,再扩展为欧洲认同,最后形成世界公民意识,其集体认同理论呈现连续扩展和超越的逻辑脉络。他的欧洲认同主要源于西欧经验,未能真正摆脱欧洲中心论,他强调全球化造成同质化但又忽视地方化和根性意识的增强。以美国为对立面界定欧洲身份隐含着实力政治的危险因素,与他对世界主义的期待格格不入,对于欧洲认同向世界公民意识转化的论证也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2.
张端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
科学经常被视为人类合理性的典范,传统理性主义者试图从基础主义来说明科学合理性,似乎取得了成功,但皮尔士不以为然。他强烈反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可误主义认识论。然而皮尔士并没有因此否定科学合理性而走向相对主义,他以"无限探究共同体"取代了康德的"先验自我",重新探索了知识的可靠性基础问题。认为认识的根据和条件是探究者共同体,认识无非就是探究者们在长期探究之后确立起来的一种共同信念或一致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禅,离念、离相、见性之谓。马祖道一阐发的“平常心是道”和“即心即佛”是在怀让“磨砖作镜”故事的启发下,充分表达的禅的否定性与超越精神以及对自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指导理论,这种理论吸收了17世纪西方思想家群落的理论精髓,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相对独立自由的大众传媒体系鸣锣开道.时过境迁,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众传媒的垄断现实和泛滥的煽情报道已使"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显得不合时宜,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倡导的"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因而决定取而代之.其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和新闻传播理论家沃尔特·李普曼针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前提和主干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批判,对这种曾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理论起到了颠覆作用,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取代"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5.
王西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27-32,43
"自然解放"的理论从提出到实践经历了从马尔库塞的奠基到技术伦理化再到马克思原本化再到中国化实践的嬗变与超越的过程。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是自然解放理论的奠基人,他把自然作为革命的一部分,把科技异化看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力主建立"生存缓和"的社会;莱易斯继承推进了马尔库塞的自然解放理论,从技术伦理学意义上论述了"控制自然";福斯特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原本的角度批判了自然异化与资本主义异化的关系,把自然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解放"理论的合理成分,把"自然解放"理论中国化,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学派的早期经验理论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健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6):42-44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早期经验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家长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时应重视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重人格教育的关键期,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发挥父母“重要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禹建湘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4):12-16
章辉认为实践美学没有吸收西方新的人文科学知识而走向终结。但从西方20世纪现象存在主义、解释学、考古与系谱学、交往理论以及巴赫金的表述理论等对“话语”的张扬,表明实践美学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不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能融入到后现代语境之中,并超越了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从而使实践美学成为一种现代美学潮流。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81-84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支流,它致力于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本文分析了弗洛伊德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出了为要"补充"马克思主义而对弗洛伊德理论所做的必要改造,并从古典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对此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了多层累、开放性、创造性的“实践创造论”美感论。这个美感论超越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等多种审美感受的统一体;超越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人类整个心理活动的整体,并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心理因素;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美感论,辩证地揭示了人类的美感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蒋孔阳的美感论超越性,可以引领建设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