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革与发展已是世界历史的大趋势。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目标又面临一次选择。一、选择目标的历史坐标1.寻找失去的目标农民行为的目的性和农民家庭行为的目的性是有的,但他们的目标只管一辈子与一代人,作为整个中国农村数千年的发展史,基本上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选择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近现代农民、政党政府的社会行为,中国农民组成过奔向  相似文献   

2.
论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现实主义的重要支脉,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同。在文艺大众化进程中,一方面,歌颂了新社会、新农村、新农民,另一方面,又从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层面剖析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历史沉疴。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但近几年“质疑”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首届年会,于五月下旬在成都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二十余省市的近一百名代表紧密联系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通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的具体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对农民问题的启示王晶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不知晓这一点,就不能了解中国的社会问题;即使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样也不能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农民、发动农民、教育农民问题上,卓有成效,显示...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农民题材小说及农民形象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形象在当代文学中明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就文学史的发展过程而言 ,农民形象的演变 ,甚至可以视作是各个文学段落的形象标志。农民形象的变化不仅体现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 ,而且也表现出农民自身作为个体的精神独立和人格解放的时代趋势。农民形象的演变 ,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和演化 ,农民在成长中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崭新面貌和走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建构论视角来探讨农民行为逻辑的变迁,认为不存在普遍的、超历史的农民行为逻辑,农民的行为逻辑是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条件下,由“国家-社会”具体地建构的.有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型式,就生产什么样的农民行为逻辑;对农民行为逻辑的分析,不能局限于村庄或乡村社会,必须放宽视野.只有放置在特定的历史处境中,或特定的“国家-社会”场域之中才能把握农民行为逻辑的“逻辑”.作者依次以传统社会、集体化社会、个体化社会为例,论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社会关系结构是如何建构农民行为逻辑的.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内涵的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带有明显的广泛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深刻性的特色.对农民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多年来虽然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此有所论列,但全面系统、构思新颖的研究和著述还很鲜见.最近,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敏先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一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必须坚持历史动力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坚持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历史主人的基本观点。离开农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到另外的任何地方去寻找历史的动力,统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与农民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即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这一转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而在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现代化在社会转型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决定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改革与发展已是世界历史的大趋势。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目标又面临一次选择。一、选择目标的历史坐标 1.寻找失去的目标农民行为的目的性和农民家庭行为的目的性是有的,但他们的目标只管一辈子与一代人,作为整个中国农村数千年的发展史,基本上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选择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近现代农民、政党政府的社会行为,中国农民组成过奔向均田制的太平军;醉心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民主革命;为农业过黄河跨长江流过汗水;农村土壁灰墙上,“学大寨”的标语仍依稀可见;县乡干部“学苏南、赶温州”的热情未减。  相似文献   

12.
农民——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就弱势群体的含义、概念及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中外社会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文献比较。纵观世界社会历史,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地位一直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越来越被边缘化。通过中美两国农民被边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被边缘化的过程。在中国,农民在国家现代化的步伐中迅速被边缘化。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出现的"农民工"成为中国特有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农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是现代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农民问题是什么问题农民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有农业,就有农民,有农民,就有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既具有时间特性,也具有空间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农民问题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在生产的要素结构等方面必然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会导致农民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其中较难攻克的一个堡垒。受历史的封建传统的思想、制度的影响,再加上现当代重工轻农的政策影响,农村成为中国社会最贫困的地区,农民成为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权利贫困,如政治参与权利、公共事务决策权利、受教育权利、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等等的弱势和缺失,既是广泛的社会现象,也是农村、农民难以走出贫困得以快速发展的本质因素。因此,根除农民这一政治主体的权利贫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进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所急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物质利益原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和阐释了社会结构的利益分析方法及多元综合衡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点,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农民利益群体经济利益需求与基本特征,物质利益原则与农民积极性发挥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建立革命政权的思想和实践如何?中国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农民和封建神权的关系如何?中国农民有没有哲学思想?这些问题,近年来学术界有着不同的意见。弄清这些问题,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农民战争史、宗教无神论史和哲学史,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结果呈现“边缘—过渡—融合”3种不同的形态,不同因素对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个体特征和政策制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身份认同影响显著;本地社会关系、居住方式、社会保障和外群体态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地域认同影响显著;居住时间与家庭因素则对两个维度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影响。在社会认同范畴的结果分析上,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整体上呈现出从边缘到融合的分化状态,不同社会认同范畴之间依然存在内群偏好与外群排斥。因此,提出应持续关注中国流动农民产生分化的社会现实,并需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政策的完善及对流动农民关系认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社会自1950年代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革,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土地流转等农村政策的实行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心灵形成冲击和震荡。当代文坛的作家们忠实记录了旋涡中农民内心的矛盾冲突,农民心理写作也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一个重要内容。中原作家李佩甫的农民书写在整个当代小说中具有代表性。他不仅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原乡村风土人情,更对中原农民不同时期的心理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描摹刻绘。中原农民心理无论是在土地意识、伦理思想还是城乡观念方面都呈现出因时代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差异,其演变轨迹也折射了复杂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注意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亲自组织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证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运动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3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与历史的分析,对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特点的全面系统论证,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發展观上有一条基本原理,那就是阶級斗爭是一切阶級社会向前發展的动力。在長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充滿了农民反抗地主阶級的斗爭,并曾多次爆发过农民起义和农民战爭,农民起义和农民战爭,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毛主席教导我们說: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級斗爭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爭,才是历史發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爭的結果,都打击了当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發展。”我們認为,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应当作为我們研究中国农民战爭历史作用时的指导思想。每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