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家法律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科 《社科纵横》2009,24(3):63-65
先秦法家法律政治思想是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渊源和主流。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乃至当下,无论是在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抑或是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生活层面上仍然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客观、全面地剖析法家法律政治思想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以古鉴今,形成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法制文化,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刚 《学术交流》2012,(7):28-31
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学派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个层面的深入思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流幸福观。本文通过对先秦各家幸福观的物质维度与精神维度以及个人维度与社会维度的比较研究,厘清了其幸福观的主旨和诉求的内在差异,并创新性地将先秦时期主流幸福观的共性价值取向概括为"内求于己、知性自足"。先秦时期主流幸福观的多维度比较为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各个层次的幸福价值取向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陈成志 《学术交流》2012,(3):161-166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物质生活条件是实现幸福的基础,社会生产关系对人们的幸福具有决定性作用。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系统的幸福观。它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研究幸福问题,坚持了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等相关联的幸福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的幸福观,既坚持了"生态幸福与人际幸福的统一",又坚持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转化为促进民生幸福的强大物质力量,而大力加强认同教育,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试图对法国、中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处于相同历史阶段的同一制度进行对比,从它们所具有的特点论其不同的作用。一、法、中是东西方的君主专制度类型国家中的典型 法国的封建政治经历了封建领主割据君主制、封建等级君主制和最后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三个主要历史时期。法国的封建专制君主制是法国的社会经济和国家政治生活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它是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形成中建立起来的①。专制君主以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调停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法家的"法治"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尽管法家的法治与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存在着诸多差异,但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以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和制度的共同愿望,作为代表同时代中西方法治理论的最高水平,先秦法家法治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法治确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二者都旗帜鲜明地主张法治,反对人治;都追求良法;都要求君主守法.法家法治思想对我们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传统法治文化固有的精神,结合我们当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在诠释中对法家法治理论作出新的解释,或者可以称为一种"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一 法的意义和作用 何谓法?先秦早期法家曾有种种说法。《管子》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禁藏》)“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任法》)“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七臣七主》)就是说,法是君主为兴功惧暴、统治人民而给人们制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劳动创造和谐、促进身心和谐与价值实现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想国》和《商君书》政治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主张君主政治、追求国家公义,主张公共权力全面支配和管控社会生活;《理想国》有“正义—理念—哲学家王”的内在结构,《商君书》也蕴含有“义(公义)—要(理)—明君圣王”的潜在框架,相似度高得惊人。两者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城邦公民的自由,奴隶和外邦人不在其中;《商君书》的刑赏主张则体现了对境内齐民应尽义务的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理想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处于长期混乱之中因而企盼复兴以保持独立的雅典城邦思想家的产物;《商君书》则是正在形成中的齐民社会且不断追求天下统一的秦国思想家的产物。两书政治思想有同有异,表现了作者的个人偏好,但更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所处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学术交流》2007,(11):33-36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幸福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国家主义幸福观.国家主义幸福观有其特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路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西和弗洛姆等人对国家主义幸福观现象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研究对解析人们的幸福渴望与极权主义国家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贺智慧 《社科纵横》2013,(1):304-307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在目前愈来愈受关注,它成为了衡量人们是否幸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评判标准。文章基于对高校知识女性幸福观的调查,了解当前高校知识女性的幸福观现状,重点分析高校部分知识女性幸福观存在偏差的原因,并探究高校知识女性进行科学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专制与权术是封建统治的必然产物。我国封建主义的历史很长,专制与权术对社会人心的毒害十分深重。《韩非子的批判》是郭沫若同志《十批判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对韩非子的专制主义和权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今天读起来,仍然发人深省。但郭老的观点一向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就这篇文章论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辨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立场和“兴趣” 权术是专制统治者玩弄法柄的手段。君主要大权独揽,便不能不有一套权谋诡诈的手段来驾驭臣民,这就是韩非子言“术”的本旨。、韩非子特别推崇君主的权势,他说:“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  相似文献   

14.
张群  龚元秀 《学术交流》2003,(8):132-134
<礼记@乐记>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文艺思想.先秦儒家对音乐所持的实用功利态度,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以及音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等,都在<乐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乐记>反映的先秦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取向的文艺观和"将人生艺术化"的伦理、政治理想,对中国文化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桥梁。费尔巴哈的幸福观批判了以在的唯心主义幸福观,提出了“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主张。然而他由于片面强调了生命在生理意义上对幸福要求的重要性,忽视了生命在社会意义上对幸福要求的重要性,因而使其整个伦理学体系最终离开了唯物主义。唯有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把幸福定义为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另一方面又指出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亚氏的两种幸福观引起了涵盖论和理智论的不断争论。文章试图从亚氏对人的本性的界定来解读其幸福观。亚氏的幸福同时包含着沉思的生活和实践智慧与道德德性的生活,两者都具有内在的价值,二者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幸福就在于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宋王朝建立后,为了消除唐藩镇割据的因素,缓和与应付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措施。而专制统一的思想首先要求重整封建伦理,把三纲五常系统化,把忠君爱国提到日程上来,并进而使伦理本体化。处于每况愈下中的宋王朝还需要神灵的支持,使宗教神学为自己的统治以灵光圈的印证和保护。世俗哲学和宗教神学共同成为维护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但是,长期以来那种三教鼎立、世俗哲学与宗教神学并存而又对立的局面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它们面临着各自的艰巨任务。世俗哲学有必要在董仲舒等人对先秦儒学改造的基础上再来一次全面改造,使之进一步神学化;宗教神学则务必全面世俗化,以更有效地为现实政治服务。因此,儒学的宗教神学化和佛教、道教的世俗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吸收便构成这一时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罗军伟 《社科纵横》2011,(11):111-113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反思和超越。它将需要的满足作为幸福的内驱力;它把劳动视为幸福的源泉;它以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在肯定个人正当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幸福;在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在奉献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快乐中升华幸福。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9,(5):64-71
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以儒墨道法为大宗。其中,儒墨道皆有复古主义思想倾向。儒墨两家同尊封建,不同之处在于孔孟复古以阐扬经典文物的精神为主旨,墨家复古则流于空泛。道家复古的实质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主张复归于自然和人的天性。法家反对将古代道德混入当世政治,试图构造一种更为纯粹的政治哲学,但是缺少政治人格的"先天不足"导致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缺陷。总体看来,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缺少纯粹的逻辑原点,不得不依托理想典范的历史预设进行历史和逻辑相混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慎 《浙江学刊》2004,3(1):5-17
德国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教会和宗教迷信,普及文化和教育,倡导人权、自由、平等诸多新观念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德国启蒙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它们围绕人的规定性、哲学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争鸣,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理论的分歧导致启蒙运动对其自身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使赫尔德、康德等人超越启蒙立场,将德国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