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有些法律学者,往往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或称两个独立的集团,这种认识是欠妥当的。资产阶级法学家所说的法系跟我们所讲的法律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从字面上把法系理解为法律体系,同时,也不能把法系和法律制度等同起来。因为它们有各自的特定内涵,不容混淆。1一般人往往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看作两个集团或两个体系,以为在每个 体系或集团里的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一样的。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认为近代大陆法系的主要成分是第6世纪以前的罗马法,其内容与技术和那时的罗马法大同小异,二是认为近代…  相似文献   

2.
李思扬 《社科纵横》2011,(12):74-76
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都是为了防止一方当事人先期违约而设立的,两种制度在各自法系的实践中都取得了相应的司法实效。中国《合同法》同时规定两种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兼采两大体系的优点,保护合同双方的利益。然而由于两种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难以避免。本文通过对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比较分析,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合同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宜用预期违约制度吸收不安抗辩权,重构出最适合中国的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法经济学思想是法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马克思既从经济角度看法律,对法律现象进行经济分析,探寻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又从法律角度看经济,对经济现象进行法律分析,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法经济学中国化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经济分析为标尺,这既是中国法经济学真正的本土化过程,也是法经济学指导中国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传承马克思法经济学思想,吸收借鉴西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是构建中国法经济学的本体论框架、实现法经济学研究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祖伟 《日本研究》2002,(1):80-85
清末修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解体 ,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清末修律不同于中国封建历朝历代变法改革的最大特点 ,就是学习和引进了西方的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 ,使得中国法律从体例到内容 ,从法律术语到法律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成为大陆法系的组成部分。日本法作为中国法律与大陆法系法律媒介 ,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历史是曲折发展的 ,似乎也呈戏剧性 ,但我们必须正视历史 ,因为她的背后依托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早在公元七世纪 ,当中国的唐朝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达时期 ,成为世界强大帝国之时 ,日本则刚刚进入封建社会 (…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及其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陆现行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框架性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继承性、创新性、稳定性、动态性、统一性及多样性等特点 ,但总体上存在着以义务为本位、以国家为本位等缺陷 ,作者认为应致力发展一种“中华发展法系” ,以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法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预期违约是英美法系合同法的规则,不安抗辩是大陆法系为预防因情势变更致一方遭受损害而定立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两者都作出了规定,它们与学者最初的立法设想基本一致,但不乏出入之处,与传统民法上的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制度也不完全相同。这两个本就分属于不同法系的理论有相似、有区别,规定在同一部法律之中,可见,《合同法》充分借鉴了各国立法的经验,已成为一大特色。一、英美法的预期违约理论和大陆法的不安抗辩制度预期违约(Anticipatorybreach)指的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证制度的发展,对于优化法律体系架构和法制现代化意义非凡。中国公证行业尽管经由二十多年的恢复重建,但仍处在自发层面及实用性社会层面,而没能进入自觉性、制度化、规范化的境界。虽然在公证模式上我国沿袭的是大陆法系国家公证制度,但却具有"混合式"特点。无论是公证行业准入标准,公证权性质,公证法定性的规定,还是公证证明之效力以及公证在司法制度中的地位,都体现出我国公证模式混合式的"中国特色"。《公证法》的出台虽为公证制度成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公证在实践中却显多方掣肘。究其原因,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公证制度良性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大陆法系国家成熟而发达的公证制度一直被中国奉为圭臬,它也必将为中国公证制度发展择善而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许浩 《创新》2012,6(4):75-81
检察权的性质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改革的理论问题。我国当代检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脱胎于我国古代御史制度,吸收了大陆法系检察制度的部分传统,在借鉴和采纳列宁法律监督思想以及前苏联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探索和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经过转换和改造后的我国检察制度是一项独具特色的国家制度,我国的检察权是一种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外的第4项国家权力,其性质是当然的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沈家本一生致力于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年深历久的司法官吏,具有丰富的立法和司法经验,而且是一个极负盛名的法学家,既谙熟中华法系,又精通大陆英美法系,被时人誉为“法学泰斗”。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他一方面比较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对之做出了一定的批评和总结,一方面大胆地吸收了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精华,把资本主义的法律、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学研究形式引进了中国,为开创近代法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法律和法律思想由封建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法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五大法系中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具有明显的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宗法伦理关系的特色,这是由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法律是特权法,具有明显的特权性。这种法律特权性指的是,根据儒家尊卑贵贱的等级学说,法律公开宣布并确认社会成员具有不平等的法律地位。表现在根据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以等级制基础形成了以君权为核心,以宗法特权为基础,以官僚特权为主要标志的等级特权结构,法律将此公开加以严格维护。同时,中华法系具有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  相似文献   

11.
李家祥 《社科纵横》2011,26(1):65-67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可以分为实证主义的进路、比较主义的进路和解释主义的进路。这种划分有助于清晰化对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现状的认识。对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构成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模式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晓春 《社科纵横》2002,17(3):50-52
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对精神病人 (包括痴呆人 )进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宣告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很不理想 ,其制度价值也未能够完全实现 ,无法为那些行为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因而 ,对成年人行为能力限制制度和法律保护制度的起源及当代大陆法系国家立法规定的研究。对我国民法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刑讯,作为中国古代司法领域中一种审讯方法,发诸西周,几经变革,终乎清末变法,存续几千年,成为中华法系一大特征。因其产生甚早,流传久远,一直为中国法学界和法律史学界所关注。本文借鉴大量史料,对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起源及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以期对中国的刑讯制度有一个更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望能以史鉴今。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设计理路及改革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是以列宁法律监督思想为指导、在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还吸纳了大陆、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中的一些合理性因素,同时承继中国政治法律文化传统并结合基本国情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改革贯穿于当代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司法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法律全球化的必然反映.建国60年来,中国检察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49年11月--1982年12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二是1982年12月--1997年9月,检察职能、职权及其运行程序逐步得到完善;三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至今,检察改革进入创新发展检察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性阶段.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以及检察制度改革方向和路径的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5.
付莹 《社科纵横》2005,20(6):95-96
中国《合同法》在承继传统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但在其性质、适用条件、效力和附随义务等方面,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往往凸现出立法的某些不足.文章仅就上述内容表述粗浅的看法并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日本法律体系兼具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征,也突出反映在鉴定制度上,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更多体现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鉴定,而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在刑事诉讼鉴定中有更多保留。近年来有关鉴定制度的改革措施及其变化,主要针对因鉴定造成诉讼效率低下以及鉴定人难觅等问题,尽管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缓和,但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今由侦查机关主导的委托鉴定之公正性仍受到一定质疑,而当事人自行采取的私人鉴定模式越来越受青睐,法院也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启动鉴定,转而利用其他制度以代替鉴定制度的部分功能。日本关于鉴定类型的多样化以及鉴定人管理模式的行业化等特征,或许可以为我国的鉴定制度改革提供一种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台湾地区的刑事判例制度诞生于民国初期,1949年以后在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中继续适用;而案例指导制度则是中国大陆2010年才诞生的司法制度。这两个司法制度都属于中华法系,深受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因此,两者在案件选择标准、选编程序以及案件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因此这两种司法制度在案件来源、选编依据、案件拘束力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深刻了解刑事判例制度在台湾地区司法中的作用,又可以为中国大陆案例指导制度的完善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困境及教育模式的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阳 《学习与探索》2012,(4):108-110
中国法学教育的困境与其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配置存在着直接关系。在借鉴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相应制度的问题上,中国的法学教育模式一直摇摆不定。秉承中国教育传统,理性整合两大法系的教育模式,兼顾理性培养和实践培养,规范严格的法学人才培养路径,是解决目前中国法学教育困境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高勇 《社科纵横》2006,(10):66-67
杨鸿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史学者,他的《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最后完成了他对中华法系研究的整体架构,并由此树立了中华法系在世界法系中的重要地位。该著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但学术风格严谨,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敏锐,研究方法独到,资料丰富,论证缜密。  相似文献   

20.
行政求偿是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国家赔偿制度虽然否定了公务员在行使国家、公共团体授予的公权力时因其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个人赔偿责任,但同时也肯定了国家或公共团体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对公务员进行行政求偿.日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与中国在地域、国情、民俗、习惯等方面比较接近,所以对日本国家赔偿制度中的行政求偿的性质、对象、成立要件等进行认真分析,可以为中国行政求偿制度的确立及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