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王平 《浙江学刊》2005,(5):35-40
理性主义批判是克尔凯戈尔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在克尔凯戈尔的批判指向中,理性主义的典型形态是思辨哲学,其根本错误就是将人的具体存在概念化和逻辑化,从而呈现出重思辨轻人生、重逻辑轻存在、重思想轻行动、重理性轻激情的倾向.克尔凯戈尔将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生成过程,它是理性和逻辑所无法规定和把握的,唯有借助激情和意志的决断,人才能向自身的本真存在回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把本体论认作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学说,是我国哲学界根深蒂固的见解,然而这是一种误解。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独具的一种哲学形态,它同西方的语言形式有关,是用逻辑方法构造的、以“是”为核心的范畴体系,是纯粹思辨的原理体系。看不到这一点,不仅会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木体论的立场,而且还会把种种名目的本体论强加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试图在阐述西方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展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批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一、存在范畴与本体论 存在问题是本体论的主题。存在范畴的哲学意义及其逻辑构造是同能否建立逻辑上相容的、自足的本体论紧密联系的。赋予有在范畴的不同哲学解释在从古至今的本体论发展中导致了诸多的不同理论体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中世纪神学的本体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梅农的观念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奎因的约定本体论等等,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备的哲学理论。存在范畴哲学意义的逻辑构造是构造本体论的逻辑基础,如果给出存在范畴某种意义后,又发现这一解释逻辑上是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建构理论体系逻辑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后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因此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往往是对立的。唯物史观具有科学性,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总体上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结合时代条件分析和批判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失误和局限的同时,认为其对唯物史观的启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重视文化对经济和政治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变革实质是文化变革;彰显个体,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科技时代重视人的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9):136-140
思辨能力是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辩论是知识的综合体,是思维训练的集成板。辩论赛有助于知识的增长、语言的运用,也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以辩论赛为依托,运用统计分析软件,笔者揭示了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的相关性,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估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了辩论赛在思辨能力评估中的效用,为研究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思辨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理论路径,思辨的路径以一些抽象的本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将社会行动的逻辑还原为抽象本质之间的关联;实践的路径则是从实践的具体情境出发考察社会行动,将社会行动看做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互动过程;对比韦伯和余英时关于经济伦理的研究可以发现,实践的逻辑是更为恰当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8,(1):24-30
"现代性"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概念,对现代性危机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进行思考是近现代哲学共同关切的主题。作为对话形而上学的核心领域,现代性的审美批判话语开启了思辨艺术理论重建形而上学的诸多尝试。然而,这种理路却使其对形而上学的扭转陷入了困境。超越此局限,马克思哲学对艺术之思与思辨之思进行了双重审视,并在更高的理论平台上为形而上学的现代建构寻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一直是当代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关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即关于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中,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论的设想.文章从文化存在论是文化哲学的基础理论这一基点出发,探讨了文化存在论的观念、先验基础和内在逻辑等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绝对知识形态出现的作为思辨推论的形而上学,不具有知识意义上的明证性,而是具有广义审美意义上的明证性,或叫澄明性.因此,形上之知中包含着广义的审美意蕴.思辨推论中所含蕴的这种非知识意义上的真理的明证性或澄明性并非是模糊性,它的明证性等级并不低于知识的明证性,只不过它们分属两种明证性而已.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启蒙批判思潮的反批判,康德哲学固然能够在基本原则和方法方面提供富有成效的支持,但这应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任务和解决的问题。理性在今天依然占据首要的地位,但相比于启蒙时代人们对它的展望和憧憬,理性非但没有形成内在一致的统一体系,反而更趋多样化,呈现更多的内在矛盾。康德《判断力批判》诠证了理性诸多领域与不同原理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和途径,揭明了启蒙的第三要义:理性不仅展现为不同的能力、原理和层面,而且这些领域及其现象可以分别予以探讨;不同的理性原理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在理论上或是不清楚的,但它们在现象之中却确实地建立了起来;关于现象的表述原本可以分为不同层次,除了构造自然对象知识和人类行为法则的能力和形式,理性亦有构造情绪现象与审美现象的能力和形式。因此,理性批判并不限于通过对现有各种形式的知识的分析,揭示既有的理性形式及其构造活动,而且还在于发现理性的新形式和构造的可能性,从而揭示具有新的形式和性质的知识的可能性条件,直至这种知识本身。  相似文献   

11.
生存论转向与当代生存哲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1,28(5):32-37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一场存在论转变 ,这就是从传统哲学的超验的、抽象的实体存在论到感性的、实践的生存论存在论的转变。生存论转向肇端于生存 (主义 )哲学 ,但其深远的意义却远未彰显出来。当代生存哲学研究的切入点在于结合马克思实践人学思想以及发展观念的时代变革从而推进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2.
Marx probed into the laws of the evolution of world his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history, incisively revealing the inherent historic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ary secrets of the laws of this development and thus providing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Compared with relat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of the same period, Marx’s international outlook had a unique class standpoint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nd adopted rigorous speculative logic and lofty values. Marx conduc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laws of evolution and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roletariat. These ideas, unique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oretical spectru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vide an intellectual guid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diplomatic theory in the new era.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善良意志、准则与道德规律、自由等几个概念,从三个命题对责任进行了阐述。仅就本书而言,康德在阐述其责任思想时,存在着从应然到实然的矛盾,也就是说,康德的责任在从先验世界过渡到经验世界中存在着推理的空白,即认为应该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并非永远成为普遍规律。在此,康德实际上暗含了要做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这一功利主义的假定。但,尽管如此,康德"出于责任而责任"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在时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15.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变革及其蕴含的生存观的历史性变革 ,构成了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观念前提。相对于生存主义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以及后现代强势的相对主义而言 ,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其实才是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真正目标 ,因而将深刻影响和主导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历史性的人类方向。生存论转向并不是课题性的 ,而是始终摆在人类面前的难题。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思想中蕴含的人及其生存的历史的未完成性恰当地体现了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未竟性 ,并由此提供了一种克服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信念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回应休谟关于因果性与自由关系的难题,康德提出了两种因果性概念: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前者指涉思辨理性语境中的现象领域;后者在思辨理性的超验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是一个否定性概念,但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它获得了客观实在性。自由因果性所肯定的是先验的自由,而不是心理学的自由。在康德那里,这两种因果性以分裂的方式共存于人(既是现象领域的存在者,又是自在之物领域的存在者)的身上。康德之后,马克思批判性地综合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成果,揭开了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的谜底——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既蕴含着目的性和自由因果性的维度,又蕴含着自然因果性和历史因果性的维度。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劳动这个必然王国构成自由王国的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uses of the concept of causal power in the critical realist tradition, which is based on Roy Bhaska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oncept of causal power that appears in the early works of Rom Harré and his associates is compared to Bhaskar's account of this concept and its uses in the critical realist social ontology.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ncept of emergence should be incorporated to any adequate notion of causal power. The concept of emergence used in Bhaskar and other critical realists’ works is shown to be ambiguou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causal power should be analysed in an anti‐essentialist way. Ont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that vitiate Bhaskar's transcendental account of the concept of causal power are examined. Moreover, it is argued tha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causal power to mental powers, reasons,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the critical realist social ontology are problematic. The paper shows how these problems might be avoided without giving up the concept of causal power and the notion of structural social causation.  相似文献   

19.
焦宝乾 《求是学刊》2004,31(2):73-77
文章在探讨当今西方法理学关于法律和道德、规则和原则等若干争论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把握当代法律本体论的一种重要理论走向 :即在哲学诠释学的知识背景上 ,诠释逐渐上升为法律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