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楼梦》泰译本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极少,运用翻译美学理论,从音韵、意境、形式等方面将泰译本《红楼梦》回目与原著回目进行观照对比,探究在中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转换过程中的美学传达。研究发现,泰译本《红楼梦》回目翻译注重字斟句酌忠实原文,力求重现古典意境,重视对原文本的阐释,又因受到文本内外相关不可译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少量错译、漏译。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根据语言在词汇系统中音形义三个层次上的三维结构,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对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能性和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限度,提出了文化注释的必要性,试图探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有效方法和回目翻译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章回目录在作品中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集音形意三美于一体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只有注意到其美学价值的翻译,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翻译。文章通过比较《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回目的翻译,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探讨其美学价值在翻译过程中的保存和再现。  相似文献   

4.
话语中的主位结构可以影响到后来话语的结构以及读者的理解。《红楼梦》回目作为章回的标题也具有主位化的作用。本文从主位化的角度对《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本中的回目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差异产生的深屡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文化镜象学的角度切入 ,探讨语言与文化的镜象关系 ,并分析语言在词汇系统中音形义三个层次上的三维结构 ;然后选取《红楼梦》回目中一些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词汇 ,即所谓的文化负载词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时的得失 ;最后概括出在翻译的基本镜象转换过程中 ,直译法、意译法和变通法这三种翻译方法在传达汉语词汇的表层概念意义和深层文化意义上的孰优孰劣 ,以求教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故事情节的布局、人物关系的配置以及回目句法的创制等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对称艺术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为判断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将杨本前八十回的原有回目与现存十二个主要的《红楼梦》版本回目进行比对,重点分析了杨本独有的十回回目。分析结果表明,杨本的回目与其他版本相比表现出不完善的现象,这或可说明杨本前八十回目有《红楼梦》早期文本的痕迹,杨本前八十回回目应属于一个产生于程本之前的、早期抄本《红楼梦》中的回目。  相似文献   

8.
清代《红楼梦》评点家陈其泰曾对《红楼梦》的回目加以拟改,但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顾鸣塘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陈其泰”词条中专门对其《红楼梦回目拟改》进行了评述,认为它“多为败笔”,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笔者却认为,虽然它对个别回目的拟改值得商榷,甚至是败笔,但对大多数回目的拟改还是有道理的,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体现了陈其泰对《红楼梦》研究的真知灼见,是对红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为了能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意义,译者会采取一些变通补偿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对象,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0.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为了能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意义,译者会采取一些变通补偿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对象,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比《红楼梦》及其四个英译本的第一回,发现汉语源文本被动句的使用较少,而英译本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被动句。本文探讨了这些译者如何将源文中的主动句转换成英文被动句,对比分析这些英语被动式在信息表达功能方面的异同与得失。研究发现,译者们的思维习惯影响他们对信息表达功能的使用,而信息表达功能的使用又会进一步对整个目的语篇的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史学意义上的“自传”观念是胡适、顾颉刚、俞平伯、周汝昌等考证派学者进行《红楼梦》考证的基本信念。这种实录观念忽略了历史研究者的主体性和历史性,不恰当地把小说情节反过来当成历史考证的证据。而周绍良等的“二书合成”说将导致红学的转向,使红学突破机械的现实主义价值模式,从而关注于作家对意象的营造、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汉外翻译,都要以忠实地向外国学习者和读者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若干片段中的称谓运用及其五个英译本的翻译,说明译者在处理汉语相关称谓现象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古典名著《红楼梦》最有影响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思译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归属于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范畴,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是文化典籍翻译的较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17.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仿词翻译——以《红楼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中仿词翻译,探讨了仿词句中隐含的多层图形—背景关系,提出仿词翻译的最佳翻译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中,释家的“色空”观念、道家的“淡漠”意识,都有明显的表现。对此,当前学术界已不再掩饰和回避,这是“红学”的深入与解放。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小说上述思想的具体诠释与剖析,说明其基本精神完全在于借释、道之说以宣扬儒家的社会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第二十回史湘云与林黛玉之间一段对话的三个语域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利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等”标准,比较和检验了《红楼梦》的五个英译本在再现这段对话所包含的信息时的得失。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些译本在处理这段对话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流失,最成功的翻译也只能是尽量接近"对等,”而不能完全实现“对等”。本文运用语域理论进行译文比较与评价的尝试,说明了语域分析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