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刘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0-64
生产生活习俗作为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与异文化的频繁接触,发生了变迁。特别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仡佬族生产生活习俗在濡化和涵化过程中越来越碎片化。通过对变迁内容的考察与分析,以求全面展现仡佬民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土家族服饰的当代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3):1-5
土家族服饰在当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迫切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调适,这兢要求既遵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及市场主导、专家指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又要选择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市场检验和政府规范等基本途径。深化土家族服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科学调适土家族服饰的当代变迁,促进土家族服饰逐步走向相对统一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传统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三千年的中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我们不仅对它的挖掘还很不够,而且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版权保护尚处于讨论阶段,立法还不够健全,不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要,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能满足日益竞争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保障的需要。针对这种现状,从传统服饰的特点深入分析、解剖相关立法规定,对传统服饰文化法律属性独特之处及其保护的价值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以求更加完善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4.
试论朝鲜民族传统服饰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朝鲜民族服饰之美,不仅表现在整体设计的简洁明快和色彩的和谐统一上,还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独有的审美特征和样式。在朝鲜民族传统服装样式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源于朝鲜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民族气质以及宗教信仰,特别是源于其崇尚自然与和谐统一的质朴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讲孝的国家,两汉以孝治天下,《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孝在古代可以说是儒家治国的一种制度。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图存之需要,孝受到了强烈批判,并逐渐解构,然而新的孝道理念却没有建立起来。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面对转型时期频发的社会问题,面对家庭道德建设的种种困境,还是要从传统的孝文化中寻求解决之道,实现其在当代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孝。 相似文献
6.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筑慧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傣族文化当代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立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民族文化的变迁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它与该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族际交往等关系密切。在文化的变迁研究中 ,可把其视为变量整合到该文化系统中去 ,但要避免因此而陷入决定论的窠臼。傣族文化系统的实物、行为、观念三大层面 ,在当代变迁中 ,现代化与民族化、现代性与传统性胶着在一起 ,表现出兼容并蓄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婚俗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变革性、进步性,以及浓厚的传承性和地域性。婚姻介绍所的遍布,借助于现代媒介之五花八门的交友方式,婚礼的多样性等等,为当代婚俗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元素和多样化色彩。婚俗的变迁深受当代社会经济巨变的影响。探讨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政治文化的创新,"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倪洪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变迁进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阐明了当代中国在社会心理变迁进程中所凸现出的“二律背反”特征,并就影响社会心理变迁的主要原因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旨在为实施有效的社会心理导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庆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5)
婚礼作为人类特定的喜庆活动,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白族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理坝区白族婚礼也有了一系列变化:婚宴规模不断扩大、新房布置突显现代需求、迎娶方式方便快捷、嫁妆种类增多层次分明、新婚服饰时尚化.这种变化给大理白族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白族婚礼在刺激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时尚文化逐渐通过白族青年吸纳到白族传统婚礼中,致使民族特征弱化.白族传统婚礼文化符号传承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2.
李婷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1-1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体现和平年代军队建设与军人生活的电视剧出现在荧屏上,一大批阳刚、稳重、坚韧、刚毅的军人形象受到观众喜爱。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人物身份地位普通化、性格塑造丰富化、人物生存状态真实化,这些变化更加彰显了当代军人的真实风采。然而,在军旅剧人物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物新模式化、人物设置偏颇以及娱乐元素滥用等新问题,阻碍了军旅剧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文章结合作品对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的变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来的军旅剧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肖琼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47-52
[摘要]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服饰作为民族特有的视觉符号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体。从承载着历史见证的民族服饰文化上可以看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东方特有的服饰风格。从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几次民族融合,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这些融合中所展现的个性和形成的范式及对后世的影响,可以新显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特异人文成就。 相似文献
14.
胡亮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1):56-60
中国民族管乐作品的创作受1949年以来社会思潮及变革的影响,其创作经历了由民间形态向学院形态的巨大转型,在专业作曲家的助力下,当代中国民族管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回顾、总结当代中国民族管乐创作的得失,对探索未来中国民族管乐作品创作的艺术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再现了土家族先民早期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家族摆手活动的功能逐步发生变化,最初的祭祀功能、娱人功能、教育功能逐步淡化,而艺术表演功能、民族象征识别功能、民族认同功能逐步增强。这些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孝文化可以说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伦理信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孝文化有科学的认识,发掘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楹联习俗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周秦时代至今,它在中华民族中保持着较好的传承。传承过程中,精英与大众都成为传承者,并且呈现出活态的张力。这二者之间的互动,仍是当下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兴茂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
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儒为主干,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到了近代,其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得以确立,但在相当长时间又受到了左倾的干扰;改革开放以后,其核心价值观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者相互交织的局面。今天,中国共产党以综合创新为根本路径,完整地提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伴随藏区的现代性进程,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研究藏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在当代发生的变迁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紧迫性。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当代藏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发生了急剧的变迁。社会转型期,构建藏区生态法治,应当保护和引导藏族生态伦理观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调适与重构,防止维系区域生态和谐的传统习惯法文化发生扭曲。同时,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到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之中,以缓冲市场经济对于以生态伦理观为重要内容的地方性知识的冲击和扰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