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每当外感外邪侵入机体致抵抗力降低时,则哮喘发作。根据清代名医吴师机的理论“内治之理亦是外治之理,内治之药亦是外治之药”为指导理论,我们用外敷消喘膏加按摩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疗效。 一、消喘膏的配制:炙白芥子、元胡、细辛各21克,甘遂12克。共碾成细末密封待用,用时以鲜姜汁调膏贴  相似文献   

2.
1.嗅药。取川乌、草乌、香附各0.5克,研末,绢包塞入鼻孔,一般10—20分钟即止痛,持续10分钟后取出,连用2—3日即可。 2.药熨。小茴香、吴茱萸各60克,加食盐250克,炒热,包紧后趁热熨敷下腹部。 3.敷脐。没药20克,乳香15克,元胡10克,细辛8克,朱砂2克,共研末,瓶装。月经前一日取药粉6克,加面粉及米酒适量,制成小药饼,敷贴肚脐,胶布固定,一日换一次,连用3—5日即可。  相似文献   

3.
风热感冒:白芥子9克,鸡蛋1个。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2份,敷于双侧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感冒时高热不退。慢性咽炎: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两药共研细末,加麝香0.3克,面粉适量,与米醋调匀,做成面饼。将药饼蒸至微热,睡前敷于双侧  相似文献   

4.
涌泉穴位于足掌前1/3,“人”字凹陷处。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急性扁桃体炎 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治疗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膏状,于晚睡前敷双侧涌泉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日贴敷1次,3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5.
《家庭科技》2015,(5):34
金橘鸭喉汤 金橘干5个,鸭喉管1条,生姜5片.鸭喉管洗净切段,与金橘、生姜加水一起煎煮,饮汤吃果,每日1剂.止咳平喘.可辅助治疗哮喘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姜豆豉饴糖膏 干姜30克,淡豆豉15克,饴糖250克,植物油少许.干姜、淡豆豉加水用文火煎煮,每30分钟取汁1次,共取2次.  相似文献   

6.
小儿夜啼 1.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陈茶叶1克,共研成细粉末,加水调成饼状敷脐中,用干净纱布固定。用药1~3次便可见效。2.牵牛子7粒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肚脐上,用无菌纱布固定,一般当夜就能止哭。3.用朱砂适量和水少许,共磨溶,以毛笔蘸朱砂汁涂于脐部,同时涂心口和手足心,连续用药3~4天,可止夜啼。  相似文献   

7.
马齿苋对上火引起的眼睛红肿、疼痛流泪有着良好的疗效。鲜马齿苋20克洗净,与菊花15克一同入锅水煎30分钟,去渣取汁,置于宽口瓶中。先用药汁热气熏眼睛(眼睛与瓶口的距离以不烫但稍感温热为宜)约15分钟,药汁凉后饮服。每日1次,连用5天。此汤有清热解毒、明目功效,适用于热郁生湿、湿热毒火上攻而引起的暴火眼,以及热盛所致的两目红赤肿痛等症。  相似文献   

8.
风寒咳嗽:将萝卜洗净捣烂取汁,加姜汁适量搅匀,代茶饮;或取茶叶7克,生萎10片,煎汤饭后饮用;咳嗽剧烈者可选用生姜15克,苏叶、红糖各10克,开水浸泡10分钟后代茶热饮。  相似文献   

9.
需要指出的是,外敷药物后,穴位局部可形成庖疹,或出现红、肿、痛、痒,是贴敷成功的象征,有疱疹必有疗效。若皮肤既无疱疹,又无红、肿、痛、痒,则表明无效。故读者在自疗过程中,切勿把上述现象当作副作用对待。 便秘为中风病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对中风的好转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我们对40例中风便秘者采用生大黄粉加白酒神阙穴贴敷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治疗方法 生大黄粉3克,以50—60度白酒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外用敷料固定。每日于局部用50—60度白酒5毫升加湿1次,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0.
民间秘方     
《家庭科技》2014,(11):33-33
治冻伤方方一:鲜生姜、羊角辣椒各60克,90%酒精300毫升,泡15日。取滤液涂于患部,每日1~2次。方二:细辛、花椒各6克,当归、白芍各15克,木通、桂枝、生姜各10克。水煎分两次服。方三:桂枝60克,加水1升,武火煎沸10分钟,候温,浸洗患部10~20分钟,同时按摩。药液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1.
治疗方法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放入瓶中备用。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稠膏,晚上睡前敷于双足心即涌泉穴处,外盖塑料薄膜、纱布,用胶布固定。晨起去掉,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正气亏虚、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所致。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合理的饮食辅助治疗也很重要。参芪牛肉汤材料:人参6克,黄芪10克,肉桂3克,生姜片5克,牛肉250克,料酒适量。制法:将牛肉洗净,切块;黄芪、肉桂煎煮取汁50毫升;锅中放牛肉,加水,加入人参、生姜、料酒煮沸,小火煮至熟烂,加入黄芪、肉桂汁煮5分钟,最后加适量调味品调味,分次食用。功效:扶正固本、强心活血,适用于因心肾气虚或阳虚,不能温润五脏、温煦心阳而致时发不重的心绞痛,并伴体乏无  相似文献   

13.
取辛夷花15克,白芷、苍耳子各10克,桂枝5克,烘干研末过筛,装瓶备用。每天晚饭后取药末1克,3厘米见方双层纱布2块,将药末分包成药球2个,均以棉线扎紧,并留线头3厘米左右,先塞1个药球于一侧鼻孔,用另一侧鼻孔呼吸;1小时后将药球拉出,将另一药球塞入对侧鼻孔。一般5天即见好转,  相似文献   

14.
民间秘方     
林星 《家庭科技》2014,(2):30-30
正治小儿消化不良1.鸡内金、神曲、陈皮、焦山楂各6克,枳壳3克。研末,加面粉50克,烙成6个饼。2~3岁者每次服1个饼,每日3次。2.炒麦芽,研末。2~4岁小儿每次服0.6克,每日3次。3.鸡内金50克,研末,加面粉100克烙成饼,每日服1个。4.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混合后敷肚脐,每日1次。治小儿腹泻1.鲜石榴果皮30克,捣成泥,敷肚脐。24小时换药1次。1~3次见效。  相似文献   

15.
方法取5-6个猪苦胆,将其撕破取汁,加红糖6克,用搪瓷茶缸文火熬至可拔丝状态,丝绵软而不断时,取出摊于干净白布上晾干备用。用时将膏药加温软化敷于患处,每日更换1次。典型病例患者,男,25岁,上臂及臀部各有约1.0  相似文献   

16.
效验十方     
方一:治三叉神经痛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川芎10克,细辛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1-2剂见效,3-5剂可治愈。方二:治网球肘(胧骨外上踝炎)方。仙鹤草30克,桑枝30克,忍冬藤30克,白芍30克,姜黄10克,甘草10克,大枣15克,茜草10克,生地30克,羌活10克,威灵仙10克,细辛6克,桂枝10克。水煎服,隔日1剂。一般1-2剂见效,6-10剂可治愈。方三:治顽痹方。川乌9克,草乌9克,金银花9克,苍术9克,乌梅9克,伸筋草9克,羌活9克,怀牛膝9克,乳香6克,甘草9克。将上药装入容器内,加白酒500毫升,密封埋入地下90厘米。7日后取饮,每次15毫升,早晚各1次,饭后服。一般2-3天见效,久服可痊愈。方四:治脑鸣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30克,柴胡24克,生地15克,车前子30克,泽泻13克,木通12克,甘草6克,当归15克,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川芎15克。水煎服,隔日1剂。一般2剂见效,10-15剂可痊愈。  相似文献   

17.
民间秘方     
正治糖尿病、肾病红参、天冬、牛膝各15克,山茱萸、桃仁、红花、枳实、菊花、枸杞、补骨腊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神经性头痛生姜、淫羊藿各15克,白芷、党参各10克,吴茱萸9克,大枣12克。水煎,混合药汁,分3次饭后温服。治高胆固醇症生首乌、熟地、麦冬、决明子、夜交藤、北沙  相似文献   

18.
正颈椎病是上班族的常见病,可归于中医"痹证""眩晕""项强"等范畴。穴位贴敷疗法是常用外治法之一,它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吸收来达到治病效果。现介绍一个缓解颈椎病的贴敷方子:吴茱萸研成细末,过筛,用时取适量粉末,加黄酒拌匀,放入锅内炒热,搅成糊状。趁热摊于数块干净的布上,分别贴于大椎、大杼、太溪穴上,冷后再换。贴后可能出现水泡,不需特殊处理,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吴茱萸性温,有芳香辛烈之  相似文献   

19.
家庭药膳     
百果玫瑰球 原料:核桃仁朱、红枣(去皮核)、青梅求、橘饼、莲米末各15克,南瓜子仁末6克,猪板油30克,白糖45克,干淀粉40克,鸡蛋清4只,菜油3000克,玫瑰酱、红米汁各适量。 制作:1. 将核桃仁末、红枣、青梅末、橘饼、南瓜子仁末、莲米末同猪板油、白糖(30克)及玫瑰酱拌匀,撒干淀粉10克,搓成刃(10—20只),即为百果丸。 2.蛋清入浅汤盆中,用筷子打至起细浓泡沫,加入干淀粉30克,拌匀,再放入红米汁拌成红色。 3.锅内放入菜油3000克,在旺火上烧至三成热,  相似文献   

20.
原料:南瓜500克,米粉50克,淀粉50克,生姜5克,大蒜5克,辣大酱20克,白糖10克,辣椒面5克,青蒜苗25克,味精2克,豆油100克,油纸1张,精盐3克,芝麻油5克,泡菜汁5克。 制作: 1.将南瓜洗净,去蒂,去皮,去籽,切成12厘米长、5厘米宽、4毫米厚的片条,用盐稍腌渍,滚上米粉、淀粉,放入豆油锅中煎炸呈黄色,捞出,放入蒸碗中加泡菜汁,封上油纸,放入蒸锅中,隔冰蒸熟,取出待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